• 货币金融理论 >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PT   更新时间:2005-01-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
    文档格式:ppt
    文档作者:llp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
    课程演示文稿
    安徽工业大学:刘立平
    2001年3月
    导 论
    研究对象: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主要参考书
    研究内容
    研 究 内 容(课程结构)
    货币的基本概念(1)
    利率决定与利率结构理论(2,3)
    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4,5)
    货币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理论(6,7)
    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理论(8,9)
    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10)
    货币政策及其有效性理论(11,12)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理论(13)
    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14)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分析理论(15)
    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金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西方宏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这些经济过程的相互联系的系统理论,也是有关市场经济运行和国家调节的理论体系.
    现代货币金融学说:它是研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以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的理论.主要侧重于有关货币理论流派的学术观点(思想)的介绍和评析,因而本课程的理论性较强.
    主要参考书目
    [美]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美]托马斯(Lloyd B. Thomas):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盛松成,施兵超等:现代货币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 货币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货币的出现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
    第三节 货币的功能
    第四节 货币制度的演变
    第五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本章小结
    第一节 货币的出现
    物物交换的主要缺点
    很难建立双方欲望的一致
    商品的比价随着交换系列的延伸而增加
    难于建立相互一致的"交叉兑换比率"
    缺少普遍接受的价值贮藏手段
    正是因为"物物交换"的上述缺点,必然产生较高的交易成本.
    货币交换的优点
    简化交换的方式,扩大交换的范围
    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的潜力
    为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经济范围的拓展奠定基础
    促成商品跨时间交换
    易货经济与货币经济中价格数量的比较
    易货经济中的交易成本
    寻求成本:产生于寻求可能的交易对象
    机会成本:将资源用于迂回交易过程时所失去在其他方面投资的收益
    直接成本:来自于实际进行的交换活动
    货币出现以后,不仅消除或降低了"物物交换"的缺点与交易成本,而且拓宽了人类的生产,消费,贸易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福利.
    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
    19世纪中叶英国的"通货之争"
    典型定义: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债务的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西方几个影响较大的理论关于货币的定义
    可见,从传统的狭义货币定义转变为相当广义的货币定义,就是将货币的交换媒介功能拓展至价值贮藏功能.
    通 货 之 争
    通货学派的观点:只有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才构成货币,其它各种信用工具都不是货币.
    银行学派的观点:不仅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是货币,而且活期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应属于货币范畴,因为它们同样发挥交换媒介的功能.
    几个影响较大的货币定义
    佩塞克和萨文:货币
    主要包括商品货币,不兑
    现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
    纽伦和布特尔:货币
    应包括通货和起着交换
    媒介作用的金融资产.
    弗里德曼与施瓦兹:
    货币应包括公众所持有的
    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全部存
    款,即活期存款,定期存
    款和储蓄存款等.
    拉德克利夫报告中的货币
    定义:不仅包括传统意义
    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
    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
    所创造的所有的短期流动
    资产.
    第三节 货币的功能
    1,交易媒介
    交易媒介是把货币与诸如股票,债券或房产之类资产区分开来的主要功能.
    货币是经济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东西:它降低了交易成本,像润滑剂一样,能使经济更为迅捷地运行,并由此鼓励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
    商品发挥货币有效功能的一般条件:
    易于标准化,使人们能很简单地确认其价值.
    被广泛接受.
    能够分割,便于"找零".
    易于携带.
    不会很快变质.
    2,计算单位
    这是指:人们在经济社会中用它来计算商品和劳务的价格.
    货币发挥此项功能的主要好处:
    减少了商品价格的数目,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信息,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都知道潜在的贸易机会在哪里,进而影响资源的合理配置.
    3,价值贮藏
    指:货币可作为一种超越时间的购买力贮藏.
    任何形式的货币,均具有价值贮藏的功能,但具有价值贮藏功能的东西,却未必都是货币.
    流动性:一种金融资产转换为货币而不会使持有人遭受损失的难易与快慢的程度.
    货币是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资产.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的高低,因为它的价值是由物价水平决定的.
    第四节 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一国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其基本内容包括:
    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货币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金准备制度等.
    货币支付方式的发展:
    商品货币(贵金属)----纸币----支票----电子货币(资金调拨电子系统 EFTS)
    电子资金转帐系统(EFTS)
    EFTS: 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 System.
    EFTS的优势在于该系统的高效率,且在其完全实施时,资金转移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支票系统仍不会很快消失:
    支票可以提供人们认为有用的收据和支付记录
    EFTS内在的法律和安全问题
    第五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
    大多数经济学家定义货币及货币供应量的标准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M1=通货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它金融机构的定期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分析,可以观察分析国民经济的变动,考察各种具有不同货币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央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央行调控货币.
    本 章 小 结(1)
    货币是在购买商品劳务或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货币有三个基本功能: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贮藏.货币作为交易媒介,降低了交易成本,鼓励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摆脱了物物交换中需求双重巧合的困境.货币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标价的数量,降低了交易成本.货币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发挥使买卖分离的作用,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作用往往会受到削弱.
    本 章 小 结(2)
    货币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除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之外,货币制度主要建立在贵金属上.纸币的引进降低了运送货币的成本,支票的使用进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目前的货币制度正在向电子货币制度迈进.
    货币层次划分的基础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金融资产能否迅速转换成现金而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称为变现能力.流动性程度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转手的次数不同,形成的购买力不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第 二 章
    利率的决定理论
    第二章 利率的决定理论
    第一节 古典利率理论
    第二节 可贷资金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利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一节 古典利率理论
    它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家所认为的,利率为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理论.主要理论基础是:
    一,庞巴维克的时差偏好与迂回生产理论
    二,马歇尔的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
    三,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四,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一,庞巴维克的时差偏好与迂回生产理论
    基本观点:
    从需求角度看,由于"现在物品通常比同一种类和等量的未来物品更有价值",此两者之间的差额(即价值时差)就是利息的来源.
    从供给角度看,利息主要来源于"迂回生产"的多产性.
    理论基础:
    不同时期的需要与资力不相同.
    (人们)对将来欲望及其满足手段的评价较低.
    现在财富比将来财富具有技术优越性.
    二,马歇尔的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
    马歇尔认为,利率为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而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为资本需求的决定因素,抑制现在的消费,"等待"未来的报酬,则为资本供给的决定因素.
    O
    I,S
    I
    S
    i0
    利率i
    结论:利率为资本的供求所决定.资本的供给即储蓄,又为利率的递增函数;资本的需求即投资,则为利率的递减函数.
    三,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
    维克塞尔:现代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他运用一般均衡方法提出了自然利率理论.
    自然利率:资本供给(储蓄)和需求(投资)相等时的利率.它相当于资本(或投资)的预期收益率.
    货币利率:现实市场的利率,即资金供求均衡的利率.
    基本观点: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资本家盈利机会较多,投资扩大,资本品和消费品的价格上涨,进而形成经济的累积性扩张;反之,则导致经济的累积性收缩.
    基本结论:要使经济保持均衡,就必须保持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长期一致.
    四,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费雪:现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货币金融理论家.
    基本观点:
    (1)利息产生于现在物品与将来物品交换的贴水,它是由主观因素(即社会公众对现在物品的时间偏好)和客观因素(即可能的投资机会).
    (2)在选择投资机会时,企业家首先要考虑利率,其次要考虑利润率.
    (3)在货币与证券市场上,公众的时间偏好决定着资本的供给,而企业家对投资机会的选择则决定着资本的需求.利率决定于社会公众的时间偏好和企业家对投资机会选择的一致.
    第二节 可贷资金理论
    又称"新古典"利率理论.该理论人为,利率不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而是由借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所决定.其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一,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二,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三,债券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四,(可贷资金)供求分析
    五,影响均衡利率变化因素分析
    一,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构成
    利率是使用借贷资金的代价,影响借贷资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利率变动的原因.
    可贷资金的供给主要来自储蓄,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和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
    可贷资金的需求包括投资和窖藏货币两部分.
    上述变量中,除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自行决定(属"外生变量")外,其他因素都要受利率的影响.如储蓄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都与利率同方向变动;而投资与窖藏则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因此,借贷资金的供给与利率成正函数关系,而借贷资金的需求则与利率成反函数关系,两者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
    二,债券的需求与供给曲线
    在其他经济变量(如收入,其他资产的预期汇报率,风险和流动性等)不变的情况下,债券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而债券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图示如下:
    O
    债券数量 B
    P'
    I'
    利率i
    债券价格P
    Bs
    Bd
    O
    债券数量 B
    P'
    I'
    利率i
    债券价格P
    A
    C
    D
    Bs
    Bd
    三,债券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当债券需求数量等于供给数量时,债券市场就达到了均衡,即:Bd=Bs 此时,市场均衡点为C,P'为均衡价格(市场出清价格),I'为均衡利率(市场出清利率).
    四,(可贷资金)供求分析
    利率i
    O
    债券数量 B
    债券需求 Bd
    (可贷资金的供给)
    债券供给 Bs
    (可贷资金的需求)
    A
    D
    C
    五,影响均衡利率变化因素分析
    1,债券需求曲线的移动
    主要影响因素有:
    财富
    预期回报率
    风险
    流动性
    2,债券供给曲线的移动
    主要影响因素有:
    投资机会的盈利能力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
    政府活动
    3,通货膨胀预期的变动:费雪效应
    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因由费雪所发现,故命名为"费雪效应",即通货膨胀预期导致利率上升的现象.
    第三节 凯恩斯利率理论(1)
    理论产生背景:以利率自动调节为核心的"古典"利率理论由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而遭到空前的挑战.
    基本观点:
    利率是纯粹的货币现象.
    利息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
    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与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即由货币的供给和货币需求所决定.
    基本评价:一般来说,在分析通货膨胀预期变动对利率的影响时,可贷资金理论比较简洁;而在分析收入,价格水平和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时,流动性偏好理论则提供了一种比较简便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凯恩斯利率理论(2)
    货币数量 M
    M0
    O
    Md
    Ms
    利率I(%)
    i0
    货币市场上的均衡
    基本内容:
    一,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二,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三,均衡利率的变动
    四,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五,弗里德曼"三效应"学说
    一,货币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导致货币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即收入和价格水平.
    1,收入效应:收入主要通过两个环节影响货币需求,即价值贮藏和交易需求.收入提高,则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2,价格水平效应:人们需要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他们关心的不是名义的货币量,而是实际的货币量,即剔除价格因素后,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劳务量.价格水平上涨,则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则向左移动.
    二,货币供给曲线的移动
    凯恩斯假定货币供给完全为货币当局所控制,因此,货币供给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线.在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时,货币供给曲线就向右移动;反之,减少货币供给,则会使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三,均衡利率的变动
    (1)收入的变动:在经济扩张时期,利率随收入的增加而上升.
    (2)价格水平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带动利率的上升.
    (3)货币供给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导致利率的下降.
    (4)货币供求的变动:如货币供求的因素均变动,对利率的影响则取决于这两种因素变动力度的净效应,亦即两条曲线移动的最终幅度.
    (5)有关理论的应用.
    四,流动性陷阱对利率的影响
    流动性陷阱: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具有无限弹性(趋于无穷大)时的状况.
    由于流动偏好的作用,利率的下降总有一定限度的,当低于这一点时,人们就不肯储蓄(或购买债券)而宁愿把货币保留在手中.此时,利率不再下降,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具有无限弹性(即需求弹性无穷大).
    M1 M2 M3 M
    I
    i1i2
    O
    E1
    E2
    E3
    L
    流动性陷阱
    五,弗里德曼"三效应"学说
    流动性效应:即"资产调整效应".是指在均衡利率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增加,会刺激非货币的金融资产(如有价证券)的需求.可见,货币供给增加,通过人们的流动性调整,导致利率水平下降.
    收入与价格水平效应:是指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因收入和价格水平上升而上升.
    通货膨胀预期效应:即"费雪效应".是指利率因通货膨胀预期的上升而上升.
    基本结论:如果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预期通货膨胀效应大于流动性效应,则很可能使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利率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上升.
    本 章 小 结(1)
    1,古典利率理论认为利率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均衡利率理论,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理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的投资机会说,奠定了古典利率理论的基础.
    2,可贷资金理论通过对债券的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得出利率由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结论.该理论认为,由于收入,预期回报率,风险,流动性等因素而引起的收入变动,将导致利率发生变动;此外,由于投资机会的吸引力下降,借款真实成本或政府行动等因素引起供给的变动,也将导致利率的变动.
    本 章 小 结(2)
    3,货币供给和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另一种利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因收入和价格水平变动而引起货币需求的改变或当货币供给发生改变时,利率也将发生变动.
    4,弗里德曼"三效应"研究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产生的影响.流动性效应表明,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利率下降,其他两种效应都使利率上升.若收入效应,价格水平效应和预期通货膨胀效应大于流动性效应的话,货币供给增加将导致利率上升,而不是下降.
    第 三 章
    利率的结构理论
    第三章 利率的结构理论
    第一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
    主要研究期限相同的债券利率各不相同的原因.
    第二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
    主要研究期限不同的债券利率各不相同的原因.
    主要结论
    习题一
    第一节 利率的风险结构
    指:相同期限的债券不同利率水平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债券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的大小对其收益率的影响.
    基本观点:同种期限的债券有着各不相同的利率,这些利率之间的差额还会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动.
    产生的原因:
    (一)违约风险
    (二)流动性
    (三)税收因素
    违约风险
    指:债券的发行人有可能违约,即不能制服利息或在债券到期时不能清偿面值的风险.它会影响到债券的利率.
    风险升水:有违约风险债券与无违约风险债券利率的差额.因此,人们为持有某种风险债券必须获得额外的利息.
    基本结论:有违约风险的债券总是具有正值的风险升水,且其风险生水将随着违约风险的增加而增加.
    债券投资者为了解债券违约风险的大小,往往是根据有关政权评级机构对债券的评级情况.
    流动性
    资产的流动性:必要时资产可以迅速转换成现金而不使持有人发生损失的能力(可能性).
    政府债券与公司债券的利差,不仅反映了它们在违约风险上的差别,而且反映了它们在流动性上的不同.
    一般说来,流动性越高的债券利率将越低.
    一种资产的流动性可用其变现成本加以衡量.
    债券的变现成本主要包括两方面:
    (1)债券的交易佣金
    (2)债券的买卖差价
    税收因素
    期限相同债券之间的利率差异,不仅反映了债券之间的风险和流动性的不同,而且还受到税收因素的影响.
    税率越高的债券,其税前利率也应该越高.
    收益主要来自利息收入的债券的税收负担高于收益完全体现为资本利得(即买卖差价)的折价债券(即"零息债券","贴现债券").
    第二节 利率的期限结构
    指:具有相同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待遇的债券,其利率由于离到期日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可能不同.
    一,收益率与利率的变动趋势
    二,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
    三,分割市场理论
    四,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一,收益率与利率的变动趋势
    收益率曲线:又称"回报率曲线",是指把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因素都相同的债券的回报率(收益率)所连成的一条曲线.
    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不仅要解释收益率曲线在不同的时间里具有不同形状的原因,还必须解释三个重要的经验事实:
    (1)债券的期限不同,其利率随着期限长短波动.
    (2)如果短期利率低,收益率曲线更倾向于向上倾斜;如果长期利率高,则收益率曲线更可能向下倾斜.
    (3)收益率曲线几乎总是向上倾斜.
    二,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
    由费雪提出,是最古老的期限结构理论,也是最著名的,最容易应用的,定量化的期限结构理论.
    基本(常识性)命题: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长期债券到期之前人们对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
    预期假说有5个假设条件.
    预期假说是一种精巧的理论,它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动的原因提供了一种解释.
    预期假说还对事实(1)——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随时间一起波动的原因作出了解释.
    预期假说还对事实(2)——如短期利率低,则收益率曲线向上倾斜;如短期利率高,则收益率曲线向下倾斜.
    预期假说的假设条件
    (1)持有债券和从事债券交易时没有税收和成本的影响.
    (2)没有违约风险.
    (3)具有完善的货币市场,资金的借贷双方能够正确合理地预期短期利率的未来值.
    (4)所有投资者都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
    (5)不同期限的债券可以完全替代,即不同期限的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必须相等.
    三,分割市场理论
    该理论认为,市场是由具有不同投资要求的各种投资者所组成的,不同投资者具有明显的区别,每种投资者都偏好投资于收益曲线的特定部分.
    该理论将不同期限的债券市场视为完全独立和分割开来的市场.于是,各种期限债券的利率由该种债券的供求所决定,不受其他期限债券预期回报率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造成市场分割的原因主要有5个.
    该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债券所以不能完全替代的原因在于投资者的偏好.
    根据该理论,收益率曲线的不同形状是由于不同到期日债券相联系的供求差异所造成的.
    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
    (1)法律上的限制,即政府限制某种资金进入特定的市场.
    (2)缺乏能够进行未来债券交易的市场,且这种债券的未来价格能够与现期价格连接起来.
    (3)缺乏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统一的债务工具.
    (4)债券风险的不确定性.
    (5)不同期限的债券完全不能替代,以至一种期限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对另一种期限债券的需求没有影响.
    四,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该理论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等于该种债券到期之前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随供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期限(流动性)升水.
    该理论的关键假设是: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品,但并非完全替代品.
    该理论对三个事实均可作出解释.
    该理论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它综合了期限结构的预期假说和分割市场理论,并能够比较完善地解释主要的利率期限结构的事实.
    本章小结(1)
    1,违约风险,流动性和税收因素会导致期限相同的债券会有不同的利率.
    (1)一种债券的违约风险越大,则它的利率相对于其他债券将越高;
    (2)一种债券的流动性越大,则它的利率将越低;
    (3)债券享受免税待遇时的利率将比不享受该待遇时的利率低.
    由这三个因素所引起的各类期限相同的债券利率之间的差别,就是利率的风险结构.
    本章小结(2)
    2,有三种理论解释期限不同债券的利率差别:
    (1)预期假说认为,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日之前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2)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利率差别为各种债券市场独立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上述两种理论都不能同时解释不同期限债券的利率随时间一起波动及回报率曲线通常向上倾向这两个事实.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的特点,从而能够对上述事实都作出解释.
    习题一
    1,为什么说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流动性陷阱" 你认为我国目前经济是否存在"流动性陷阱" 为什么
    3,简述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的主要区别.
    第四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四章 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第二节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第三节 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节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
    第五节 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一节 传统货币数量论
    基本观点:货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只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所以货币对经济并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因此由货币数量的多少决定的.——货币面纱论
    一,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
    二,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
    三,费雪与剑桥学派的比较
    一,费雪现金交易数量说
    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美):现代货币数量说的最著名代表.
    费雪方程式或交易方程式揭示了名义收入和货币数量与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经济中影响个人交易方式的制度,技术等因素所决定的,而该类因素的变革相当缓慢,故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名义收入取决于人口,资源,技术条件以及其他社会因素,该类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也相当稳定.
    该理论只强调人们对货币需求是基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而忽视了其价值贮藏职能,故是不完整的.
    费雪方程式
    MV=PY
    该方程式表明:货币数量(M)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V)必定等于名义收入(PY).
    费雪认为,物价水平(P)与货币数量(M),货币流通速度(V)和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Y)的关系是:
    ①与货币流通数量M作正比例的变动;
    ②与货币流通速度V作正比例的变动;
    ③与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商品量Y作反比例的变动.
    结论:在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交易量不变的条件下,物价水平是随流通中的货币量成正比例变动的.
    二,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数量说
    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 Marshall)和庇古(A. C. Pigou).
    剑桥学派强调人们对货币需求的主观因素,探讨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剑桥学派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基于货币有两个属性,即交易媒介和财富贮藏.
    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
    剑桥方程式有许多形式,主要有:
    P=KR/M或M=KR/P
    该方程式表明:货币量M越多,货币购买力P就越低,反之就越高;人们持有的货币占财富的比重K越大,则币值P越高,反之则币值就低;货币需求M与财富R呈同方向变动,但不一定是同比例变化.
    剑桥学派虽常将K看作常数,但也可能变动.庇古说,人们拥有财产与收入有三种用途:
    ①投资与实物形态,从事生产——可得利润与利息;
    ②直接消费——可得享受;
    ③保持货币形态,形成现金余额——可得便利与安全.
    三,费雪与剑桥学派的比较
    他们都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而且他们的货币需求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但经济意义还是有很大差别,剑桥的公式比费雪的又有新的发展.
    1,两个公式的数学意义基本相同
    Y/MV=KR/M
    等式左边是费雪的货币需求公式的倒数,右边则是剑桥货币需求公式.
    如不讨论财富R和收入Y的细微差别,则有:1/V=K
    2,两个公式在经济意义方面的差别
    费雪与剑桥方程式在经济意义方面的差别
    ⑴费雪方程式着眼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强调流通中的货币量对物价,币值的决定作用,而其流通中的货币量就是现金交易数量——现金交易数量说;
    剑桥方程式不但考虑了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还着眼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强调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量对物价,币值的影响,其货币量指的是现金余额数量——现金余额数量说.
    ⑵费雪方程式假定V不变,同时也排除了利率在短期内影响货币需求的可能,即V为常数;
    剑桥方程式却强调了个人选择,没有排除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故K可能是变量.
    第二节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J. M. Keynes,美)认为:货币需求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
    人们之所以需要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人们愿意持有现金而不愿意持有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这一流动偏好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流动偏好理论.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一,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
    1,交易动机: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欲望.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是收入的正比函数.
    2,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指人们为了预防意料之外的情况(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持币欲望.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也是收入的正比函数.
    3,投机动机: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主要是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有关,故由这两种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交易性货币需求.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则称投机性货币需求.
    两类货币需求的特征
    交易性货币需求的特征:
    ①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②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③对利率不太敏感.
    ④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投机性货币需求的特征:
    ①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②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职能.
    ③对利率极为敏感.
    ④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公式:
    M=M1+M2=L1(Y)+L2(i)
    函数公式中: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L1)与收入(Y)成正比,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L2)与利率(I)成反比.
    理论特色: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性偏好L2,它和利率呈反向关系,在传导货币量改变所产生的种种影响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理论结论:在正常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需求的变动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利率变动的影响.反过来,货币需求的变动也对利率,收入发生作用,进而影响经济体系.
    凯恩斯对货币理论的基本贡献
    凯恩斯对货币理论的基本贡献
    1,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原因除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外,还有投机动机.
    2,认为人们持有货币不仅是为了作为交换媒介,还作为价值贮藏手段.
    3,作为交换媒介而持有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取决于收入所得,与利率无关;作为价值贮藏而持有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则主要取决于利率.
    4,货币需求与供给一起,决定了一个利率水平,而利率又是决定投资量和就业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节 凯恩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家纷纷著文指出: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对利率同样相当敏感.从而丰富,细化和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比较有影响的是:鲍莫尔(W.J.Baumol,美)等人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惠伦(E.L.Whalen,美)等人对预防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和托宾(J.Tobin,美)等人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鲍莫尔模型
    二,惠伦模型
    一,鲍莫尔模型
    鲍莫尔首次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后来托宾的分析也得出同样的结论——"鲍莫尔—托宾模型"或"货币需求的存货管理模型".
    鲍莫尔指出:即便持有现金只是为了满足当前交易的需要,对现金的需求也同样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1,鲍莫尔进行具体分析时的主要假定
    2,鲍莫尔模型,即"平方根公式(定律)"
    3,鲍莫尔理论的重大影响
    鲍莫尔的主要理论假定
    鲍莫尔在进行其理论分析时,首先提出以下假定:
    (1)人们有规律地每隔一段时间获得一定量的收入Y,而他们的支出则是连续的和均匀的.
    (2)生息资产一律采取政府短期债券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最安全.
    (3)每次出售债券与前一次出售的时间间隔及每次的出售量K都相等.
    平方根公式(定律)
    鲍莫尔认为:一个企业的现金余额通常可以看作是一种存货——一种货币的存货;持有现金存货与持有其它存货一样有成本,其成本等于将有息资产转换为现金的手续费与持有现金丧失的利息收入(即机会成本)之和.
    持有现金的总成本:C=bY/K +rK/2
    平方根公式:M/P=1/2√2bY/r或M=aY0.5r-0.5P
    其中:P为一般物价水平,a=1/2√2b
    公式表明:当交易量Y或手续费b增加时,最适度的现金(存货)余额就将增加;而当利率上升时,这一余额会下降,从而将利率与交易性余额联结起来.
    鲍莫尔理论的重大影响
    (1)鲍莫尔模型论证了最基本的货币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这时候最重要的影响.
    (2)根据平方根公式,假定利率和物价不变,收入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货币供给增加的比例,才能使公众吸纳新增的货币.因此,在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比预期的要大——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3)鲍莫尔模型的结论也可应用于国际金融领域.国际储备未必与国际贸易成同一比例增长,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大于国际储备的增长速度.
    二,惠伦模型
    惠伦模型进一步论证了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也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惠伦认为影响最适度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个:非流动性成本,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即持有这些现金余而须放弃的一定的利息收益),收入和支出的平均值及其变化的状况.
    非流动性成本和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构成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
    根据鲍莫尔模型和惠伦模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应被修正为:M=L1(i,Y)+L2(i)或M/P=L(i,Y)
    该公式表明: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是由利率和收入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非流动性成本
    指:因低估在某一支付期内的现金需要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当人们因缺乏现金而无法应付付款义务时,就有三种可能:
    (1)陷于经济困境甚至破产——非流动性成本是非常到的;
    (2)及时得到银行贷款——非流动性成本就是银行贷款成本;
    (3)如持有易转换成现金的资产——非流动性成本等于将非现金资产转换成现金资产的手续费.
    企业为免于破产,同时也不能保证随时得到贷款,故第三种情况应作为理论分析的一般情况.
    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总成本
    货币持有者面临着难以两全的局面:
    如果为预防不测持有较多的货币,就减少了预期的非流动性成本,但同时却增加了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的机会成本;
    如果持有较少的预防性现金余额,减少了机会成本,但却提高了非流动性成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须选择适当的预防性现金余额,以使这两种成本之和下降到最低限度.
    预期总成本:C=M×r+P×b
    第四节 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M. Friedman,美)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他的新货币数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函数表达式为:
    Md=f(p,rb,re,1/p·dp/dt;Y,W,U)
    "恒久(常)性收入Y"是指人们对预期终身收入的估计,或是指所有未来预期收入的折现值.
    "人力财富"即人们的赚钱能力.人力财富向非人力财富(如货币,金融资产等)的转化,会由于制度方面的约束而受到很大限制.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的比例W越大,则对货币的需求也越大.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特点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特点
    1,最大特点是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货币需求也像消费需求一样,主要由恒久性收入决定;在长期中,货币需求必定要随恒久性收入的稳定增加而增加.由于恒久性收入在周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也比较稳定,从而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
    2,另一个特点是强调货币需求通过货币数量影响总支出和实际产量.他主张采取稳定货币供应的政策,以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原因,只有避免采取剧烈的和反复无常的改变货币政策的调节方向,才能给经济提供一个稳定成长的条件.
    第五节 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一,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二,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货币政策的选择
    一,货币需求量的决定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利率的变动是经常的,所以对货币的需求量不稳定.
    货币主义则认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是恒久性收入,而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很小;由于恒久性收入从长期来看波动不大,故对货币的需求是比较稳定的.
    二,货币供给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1,货币供应量变动影响什么经济变量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通过利率的作用来影响投资,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故相对于其他众多变量,货币供应量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能是间接的,次要的.
    货币主义则认为,在长期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不影响国民收入,只影响价格;但从短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既引起价格的变化,也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
    2,货币供应量通过什么变量来影响国民收入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国民收入的传导变量是利率.
    货币主义则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相对于其它资产的预期回报率影响甚微,所以货币供应量本身就是影响国民收入的重要环节.
    三,对货币政策的选择
    1,对货币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不同
    凯恩斯主义比较重视财政政策,而相对轻视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者从货币的至关重要中,引出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2,对货币政策运用方式的认识不同
    凯恩斯主义主张"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货币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强调规则的货币政策.
    本章小结(1)
    1,费雪发展了一种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①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成比例,且对利率波动反应不敏感;②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常数.这一认识导致了货币数量论的产生,该论认为总支出仅决定于货币数量的变动.
    2,古典剑桥学派也认为对实际余额的需求同实际收入成比例.与费雪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分析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数据资料表明,古典学派的货币流通速度可视为常数的观点与事实不符.在萧条时期,货币流通速度急剧下降.
    4,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是古典剑桥学派理论的扩展,但在分析人们持币动机上,则比后者精细的多.
    本章小结(2)
    5,鲍莫尔和惠伦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细化了凯恩斯的理论,他们发现利率不仅对交易性货币需求,而且对预防性货币需求有重要的影响,此两者不仅是收入的函数,而且也是利率的函数.
    6,弗里德曼运用了与凯恩斯和古典剑桥学派经济学家类似的方法,将货币视同任一其他资产,创立了他的货币需求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与货币和永久性收入预期回报率相对于其他资产预期回报率的函数.与凯恩斯不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稳定且对利率波动不敏感.他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可以预测(尽管不是常数),这个论断推倒出与货币数量论相同的结论,即货币是决定总支出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五章 货币供给理论
    第一节 基础货币的决定
    第二节 货币供应模型和货币乘数
    第三节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理论
    第四节 乔顿的分析
    第一节 基础货币的决定
    1,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是中央银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其数学表达式为:
    H=R+C
    2,基础货币是整个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基础货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其中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变化最为重要.
    4,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变动的方式
    基础货币的变化的影响因素
    (1)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对外汇的收购会使得中央银行处于两难的境地.
    (2)对政府债权的净额
    (3)对商业银行债权
    (4)其他项目净值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变动的方式
    (1)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买卖不同对象的政府债券具有不同的影响:
    ①对商业银行的公开市场交易
    ②对非银行公众的公开市场购买
    ③对财政进行公开市场交易
    (2)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的影响
    (1)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
    央行的公开市场买进国债将使基础货币供给增加,但是央行交易的对象不同,对货币供给影响的效果不同:
    买进公众的债券,基础货币可能转化成手持现金或者在商业银行的存款;
    买进商业银行的债券,直接转化为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
    买进财政的债券,也转化成财政在央行的存款.
    上述交易中,转化成公众的手持现金,使货币供给等额增加;转化成商业银行的存款,不管是库存现金,还是在央行账户上的存款,都会使货币供给倍数增加.
    反之,央行的国债卖出,表现为公众手持现金减少的,就是货币供给等额减少,表现为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上存款减少的,就是货币供给的倍数减少.
    (2)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的影响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和再贷款以及商业银行偿还再贴现和再贷款的资金,则会使货币供给倍数增加或倍数收缩.
    第二节 货币供应模型和货币乘数
    乘数效应: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给与最终形成的社会货币流通量之间存在的倍数扩张关系.
    一,货币乘数的定义
    通货C + 准备R= 基础货币H
    通货C+存款D= 货币存量M
    货币乘数m=M /H
    __ 货币乘数(m):货币存量(M)对基础货币存量(H)的比率,表示货币供应量随基础货币H的变动而变动,它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的倍数.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乘数总是大于1,所以将基础货币称为"高能货币",因为基础货币变动1元将导致货币供应的扩张或收缩超过1元.
    二,货币供应模型
    三,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分析
    货币供应模型
    R=RR+ER
    RR= rD×D
    R=(rD×D)+ER
    H=R+C=(rD×D)+ER+C
    该等式表明,基础货币以通货形式增加,则不会发生乘数作用;而以存款形式增加,则要发生乘数作用.以超额准备ER增加,则会使商业银行的存款等额增加,却不会使通货有所变动.因为超额准备不会支持存款创造,也就是超额准备越多,银行体系实际支持的存款越少 .
    货币乘数的大小随社会公众决定的通货比率{C/D},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准备率rD及商业银行决定的超额准备率{ER/D}而变动.它们都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
    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分析
    法定存款准备率rD的变动: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商业银行需要倍数收缩贷款,货币乘数相应下降;反之,商业银行就有富裕的准备金,存款将倍数扩张.
    通货比率(C/D)的变动: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货与存款的比率{C/D}上升,即存款人的通货持有增加,而存款减少,也就是商业银行可以支撑存款扩张的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乘数m相应收缩;反之,{C/D}比例下降,货币乘数m相应扩张.
    超额准备金(EF/D)的变动:在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增加超额准备,其支持存款创造的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将收缩贷款,存款水平及货币供应都将相应下降,从而使货币乘数m下降;反之,商业银行扩张贷款,货币乘数m上升.
    第三节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理论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
    二,货币量在长期中增长的原因
    三,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
    货币供给决定模式(1)
    弗里德曼—施瓦兹的货币供给决定模式表现为:
    M/H=(C+D)/(C+R)
    ___ 其中:M代表货币存量,H和R分别表示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C代表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D代表商业银行的存款.

    决定货币存量的因素分别是: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存款与准备金之比D/R以及商业银行的存款与非银行的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之比D/C.D/R与D/C是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一,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
    货币供给决定模式(2)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即D/R与D/C不变),高能货币总量的变动将导致货币存量的同比率的变动.
    D/R比率的变化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同方向的变化,因为,这一比率越高,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所支撑的存款也就越多.
    同样,D/C的值越大,表明公众手持通货就越少,高能货币留在商业银行中作为准备金的部分就越多,货币乘数相应就越大,货币存量也就越多.这就是说,D/C比率也与货币存量同方向的变化.
    ___ 以上分析表明货币量实际上是由三个经济主体:公众,银行部门及货币当局共同决定的.
    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卡甘的货币供给模型
    其中R/D只是D/R的倒数,而C/M同D/C一样,也反映了M,C和D三者之间的关系,因为M=C+D.卡甘将C/M和R/D分别称为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
    与弗里德曼—施瓦兹的模型中的D/R和D/C比率相反,卡甘模式中的R/D和C/M比率的变化将导致货币存量的反方向变化.
    二,货币量在长期中增长的原因
    ___ 为了检验各决定因素对货币量影响的程度,卡甘首先对式(16)求自然对数,从而获得以下恒等式:
    上述等式中:左边代表货币存量的变化率;右边分别代表高能货币的变化率,通货比率的变化率及准备金比率的变化率对货币存量的变化率的作用,它们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卡甘还运用统计资料证明他的分析的合理性.
    三,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原因(1)
    货币存量增长或下降率的周期性变化:货币存量的增长率从上升,下降到再一次上升的周期性变化.
    卡甘发现,货币存量增长或下降的周期性变化同经济周期的循环有着高度的相关性.除个别时期外,经济的衰退总是紧跟在货币增长率的下降之后,经济的繁荣也总是紧跟在货币增长率的上升之后."在货币变动的周期与相应的商业周期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对一的一致性 ".
    卡甘分析了从1877年至1953年货币存量增长率及下降率变化的18个周期,发现通货比率的周期性变动最重要,它"是货币存量变化率的周期性变动的差不多一半的来源" ;而"高能货币和准备金比率则分别是四分之一的来源".
    三,货币存量周期性变化的原因(2)
    ⑴通货比率的周期性变动对货币存量的影响很有规律
    ⑵高能货币的影响却缺乏规律性——它的变动周期同货币存量的变动周期并不很一致:在剧烈变动的周期中影响较大,而在温和变动周期中的影响较小.
    其原因主要是,在与经济急剧紧缩相一致的货币存量剧烈变动的周期中,政府的干预一定比在温和变动周期中大,而增加高能货币供应量则是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会有上述高能货币在货币存量剧烈波动的周期中影响大,而在温和波动的周期中影响小.
    ⑶准备金比率的影响也缺乏规律性,但其影响情况与高能货币的影响则恰好相反
    卡甘通过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准备金比率对货币存量的影响
    准备金比率在这两个周期中的影响恰与高能货币的影响相反的原因是,该比率对金融危机的反应有着一个时滞.
    即在危机爆发时,公众迅速增加对通货的需求,而减少银行存款,这就使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从而降低准备金比率.由于银行收缩贷款和出售债券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准备金比率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回升.
    事实上,由于金融危机引致的准备金比率的较大幅度的上升,往往不是发生在货币剧烈变动周期中,而是出现在随后的温和变动周期的最初阶段.
    如果没有这一时滞,准备金比率对剧烈变动周期的影响可能会大得多.
    卡甘分析的主要结论
    卡甘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期的和周期性的货币存量的变动决定于高能货币,通货比率和准备金比率这三个因素.
    ⑴高能货币的增长是货币存量在长期中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货币存量的周期性波动则主要决定于通货比率的变动.
    ⑵通货比率在长期中的下降趋势主要由于收入和财富的增长,以及城市化的趋势.
    ⑶准备金比率的变动,则主要是由法定准备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第四节 乔顿的分析
    弗里德曼—施瓦兹和卡甘的分析采用的是广义货币M2,且没有区分不同类型的银行存款的不同的准备金要求;而乔顿的分析则采用的是狭义货币M1,还区分了中央银行成员银行和非中央银行成员银行,区分不同法定准备金率的要求的存款.
    根据乔顿的分析,决定货币存量的要素:货币基数(B),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与存款之比{r=R/(D+T+G)},通货与活期存款之比{k=C/D},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t=T/D},政府存款与私人活期存款之比{g=G/D}.
    乔顿通过分析,导出了较为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
    乔顿的货币乘数模型
    m=M/B=(C+D)/(C+R)
    m=(kD+D)/{kD+r(D+T+G)}
    =(kD+D)/{kD+r(D+tD+gD}
    =(1+k)/{r(1+t+g)+k}
    根据这一模型,货币乘数m是行为参数r,t和g的递减函数:商业银行各种存款的平均准备金率r,定期存款比率t和政府存款比率g的变化将对货币乘数m产生反方向的影响.然而,这里还无法直接判断行为参数k,即通货比率的变化对货币乘数m的影响.
    第六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
    实际余额效应
    第六章 一般均衡分析与实际余额效应
    本章预习:帕廷金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出发,提出了货币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开创了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结合的新途径,以解释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这是西方货币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尽管反对他的人认为,帕廷金没有解决这一西方经济学中的难题,对他的论点和研究方法也颇有非议.但是,他们仍然承认帕廷金的理论别具一格,自成体系.
    本章学习主要内容:先说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然后推导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帕廷金的货币中性思想,最后是对帕廷金理论的简要评说.
    第一节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第二节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
    第三节 帕廷金的货币中性思想
    第四节 帕廷金理论的简要评说
    第一节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一,瓦尔拉斯模型
    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三,几个基本假设
    瓦尔拉斯均衡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假设:
    ___ 1,假设市场的参与者对市场有完全的信息,完全了解其现在价格和未来的价格;
    ___ 2,假设经济中不存在不确定因素,每个市场的参与者不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___ 3,假设经济中存在类似拍卖商这样的中介人,为供求双方不断地喊价,最后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价格.
    ___ 非均衡就是非瓦尔拉斯均衡
    一,瓦尔拉斯模型
    瓦尔拉斯模型假定人们都按固定的价格进行交易,但只有在整个集市日所有人想要出售物品的数量等于他们想要购买的物品的数量时,即形成均衡价格的条件下,才会发生物品的实际交割.只要形成各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就不会发生任何商品的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也不需要货币的结算差额.
    ___ 瓦尔拉斯模型的市场供求平衡是通过不断的"摸索"和"试错"实现的,其方式相当于拍卖……
    如果拍卖人发现,他所叫出的一组价格可能会造成某些物品的供给过剩以及另一些物品的需求过度,那么这个交易契约就不会被履行.然而,供求不相等的情况难免经常发生.如果拍卖开始时的一组价格,使得一个商品供大于求,另一个商品求大于供,那就会不断提出新的价格,直至最终的一组相对价格使得每种物品的过度需求和过剩供给都等于零,这就实现最终交易的均衡价格.
    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整个市场上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总额必定相等的情况.即如果在一组特定的相对价格中,某些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那么至少在另一个市场上存在着一定量的过剩供给,而且过剩供给的总和等于过度需求的总和.
    用货币价格来表示过度需求与过剩供给的价值,并且假设存在着(n+1)个市场,就可以把瓦尔拉斯定理表达为这样一个恒等式:
    二,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2)
    其中 表示对i种商品的过度需求,Pi表示i种商品的价格.如果n个市场上(如n种物品的市场)过度需求的总和是正数,那么,在第(n+1)个市场(如货币市场)上的过剩供给在价值上就等于前n个市场上过度需求的总和:
    非瓦尔拉斯均衡
    其含义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瓦尔拉斯均衡所需的几个基本假设,价格无法实现供求的相等,所以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将实际价格调整到适当的位置上,并在这个位置上实现均衡.
    将这样的均衡和非均衡概念运用于宏观经济,均衡是指零失业率和零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供求相等;非均衡则是指存在一定的失业率或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供求相等,也就是存在着短缺的均衡.这种短缺既是工作岗位的短缺(失业),也是商品的短缺(通货膨胀).
    帕廷金在瓦尔拉斯模型的基础上,引进了时间因素和交换的非同步性,也就是交付卖出的物品与得到购买物品时间不一致.这种交换非同步性的假设,使帕廷金可以在不讨论货币问题的瓦尔拉斯模型基础上分析货币问题.
    第二节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理论
    一,实际余额效应
    二,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
    三,实际余额的动态均衡分析
    四,对实际余额效应理论的评价
    一,实际余额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是帕廷金货币理论的核心.
    在帕廷金的体系中,"实际余额"就是货币余额的真实价值.人们将财富或收入的一部分以货币形式保存在手中,这就是货币余额.通过物价的折实就是"实际余额".
    实际余额效应:由于物价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货币余额真实价值的变动,给消费,储蓄,投资等带来的影响.
    帕廷金的论证过程
    ___ 帕廷金提出一个包括劳动,实物,货币和债券在内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然后把"实际余额"引入各市场,分析货币供求变动引起财富存量变动对各市场供求函数的影响.帕廷金认为,正是由于存在着所谓"实际余额效应",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才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的变动,而不对消费,投资,利率,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帕廷金的货币是中性的,其根源在于"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
    帕廷金的论证过程
    ___ 帕廷金指出,每个消费者都会在一定时期开始时,考虑①自己拥有的消费品数额和手持货币的余额,②在这段时期内需要购买的消费品数额和支出的现金数额,以及③在这个时期结束时准备持有的消费品数额和手持货币余额.这就出现了现有货币余额和期望的货币余额的不同.
    假定个人的现有货币余额多于期望的货币余额,他将增加消费和支出;假定个人的现有货币余额少于期望的货币余额,他会减少消费和支出,其目的在于使现有货币余额同期望的货币余额保持一致.
    如果这个时期的物价水平保持不变,那么期初和期末手持货币的真实价值也不变.如果这个时期的物价水平发生变动,那么期初和期末手持货币余额的真实价值将随物价变动情况而调整.
    在帕廷金看来,重要的不是名义的货币余额,而是货币余额的真实价值,即"实际余额".帕廷金的这个论述假定公众不存在货币幻觉.
    ___ 帕廷金进而认为,如果利率不变,个人实际收入不变,但现有"实际余额"发生变动,就会引起个人需求的变动.作为个人的集合体,社会需求的变动也受到同样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利率水平和人们的实际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社会的需求取决于现有"实际余额"总量的变动.
    货币幻觉
    货币幻觉:价格变动或货币存量变动,而其他真实变量如实际收入,相对价格,实际利率以及包括实际现金余额在内的实际财富等皆未变动时,个人由于心理因素而改变其对商品或劳务的供给或需求.
    换言之:货币幻觉是指在商品,劳务,货币,债券等变量的需求函数中,其超额需求除受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外,还要受名义变量变动的影响.譬如说,名义收入的增加就促使一个人增加按实际价格计算的需求,这个人就表现出了"货币幻觉" ;反之,如果某人的行为之受实际货币余额,实际债券持有额,实际收入,实际利率与相对价格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没有"货币幻觉".
    因此,货币幻觉可能来自人们对币值的错误估计;也往往是个人或企业的一种非理性抉择行为.
    二,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
    帕廷金将整个经济分成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和劳动,商品,债券,货币四类物品.
    帕廷金在这个基础上,构造了由劳动市场,商品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并指出,各市场的均衡及其相互关系决定着整个经济的总均衡.
    帕廷金用四个方程式分别表示四个市场各自的均衡条件.
    帕廷金的分析过程
    帕廷金的主要结论
    四市场各自的均衡条件
    劳动市场的均衡条件:Q(W/K,K0)=R(W/P)
    商品市场的均衡条件:F(y0,i,M0/P)=y0
    债券市场的均衡条件:
    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L(y0,I,M0/P)=M0/P
    按照帕廷金的分析,除劳动市场在充分就业的前提下能够自动地趋于均衡外,商品市场,债券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都要受实际收入y0,实际利率i以及实际货币余额存量M0/P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充分就业的假设前提决定了实际国民收入可以视同不变的常数,因而对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起决定作用的是实际利率与实际货币余额存量.正是通过实际货币余额存量对消费函数,债券需求函数,灵活偏好函数影响的分析,帕廷金建立了"实际余额效应"理论,强调了财富存量的变动对总支出与总收入的作用.
    帕廷金的分析过程
    ___ 帕廷金指出:这四种市场都有一个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与均衡状态.在均衡状态下,市场上的工资,价格,利率都处于均衡状态.根据一般均衡原理,如果三个市场能够保持均衡,第四个市场上也就一定能保持均衡,据此,可以把债券市场略去,只考察劳动,商品和货币市场.
    在劳动市场上,当劳工的需求量等于劳工的供给量时,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劳动的需求量和劳动的供给量则取决于实际工资率.
    在商品市场上,当商品的总需求等于商品的总供给时,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商品的总需求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实际利率以及社会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商品的总供给则取决于实际工资率和资本存量.
    在货币市场上,当实际的货币需求等于实际的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实际的货币需求包括交易,预防和投机性需求,前两者取决于国民收入实际水平,后者取决于利率水平.而实际货币供给,则可以假定它是一个常数.
    帕廷金的主要结论
    帕廷金从这劳动,商品与货币三个市场的均衡条件及其决定因素的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⑴在资本存量和货币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实际工资率,实际利率,实际国民收入,社会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分别影响这些市场的均衡.
    其中,实际工资率,实际国民收入,社会现金余额的实际价值都与价格水平有关.
    ⑵归根到底,影响上述市场均衡的因素是:价格,工资率,利率这三个主要因素.
    假定一个经济体系中同时存在着均衡价格,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利率,那就可以同时满足劳动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三者的均衡要求,也就是同时满足整个经济体系均衡的要求.
    三,实际余额的动态均衡分析
    帕廷金将经济的运行分成四个阶段:
    假定在第一阶段,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此时流通中的货币量是M0.
    在第二阶段,政府以增发货币的方式,增加公共工程支出,此货币增量为tM0.
    在第三阶段以及以后的各时期中,政府支出恢复原状,不再增发货币,但货币流通量已经从原来的M0增加到(1+t)M0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将随之发生变化.
    商品市场的动态均衡分析
    债券市场的动态均衡分析
    商品市场的动态均衡分析
    在第二阶段上,因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的增加,而价格,工资和利率还没来得及调整,公众手中增加的"实际余额" 也没来得及对商品市场发生影响.假定此时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通胀缺口开始形成,并将在以后的阶段中释放出来.
    在第三阶段中,公众增加的"实际余额"开始对商品市场发生作用,所以社会支出增大,价格上升(出现通胀),但是,政府支出却已经回到了第一阶段的水平.
    到了第四阶段,价格水平的提高导致公众持有的"实际余额"减少,社会支出下降.此时,通胀缺口的压力还没消失,价格仍将继续上升.一旦价格水平上涨的比例达到与货币流通量增加比例相同的水平,即价格由P0提高到(l+t)P0,公众持有的"实际余额"就与第一阶段一样,通胀压力才会消失.
    债券市场的动态均衡分析
    在第二阶段,尽管利率和价格仍处于均衡水平,但因Ms已由原来的M0上升到(1+t)M0水平,公众持有的"实际余额"也就大于他们原来希望保持的"实际余额",他们将其多出的部分购买商品或债券.同时,货币流量的增加也将导致利率下降,进而推动投资支出增加和总需求扩大,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将增加Md,使增加的Ms与增加的Md在新水平上达到均衡,利率也将回升到原来的均衡水平.
    利率的变动还受到Pb涨跌的影响:在公众手中的"实际余额"超过期望的"实际余额"时,公众将增加债券的购买,于是Pb上涨,利率下降. "实际余额"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必然会波及到债券市场.一旦商品价格上涨,公众手头的"实际余额"减少了,公众就会出售债券,以保持期望的"实际余额".债券的出售,将引起Pb的下跌,利率回升,直到原均衡水平.
    四,对实际余额效应理论的评价
    帕廷金通过"实际余额效应"分析,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同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按照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货币流通量增加以后,其初始阶段,利率下降,但当价格上涨后,利率将回到原来水平.在凯恩斯的收入均衡公式中,政府支出扩大的初始阶段,也会使"实际余额"增加,随着商品和债券需求的扩大,利率下降;而后则随价格上涨,"实际余额"减少后,利率再回到原来的水平.
    帕廷金认为:以凯恩斯的'收入支出'观为依据得出的结论,与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观为依据的结论,没有任何逻辑的不同.
    帕廷金在现代西方宏观——微观经济学说史上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既用"实际余额"概念"链接"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与现代宏观经济学,又用它" 链接"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
    第三节 帕廷金的货币中性思想
    一,货币中性的基本概念
    所谓货币中性,实际上就是货币是否对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问题,也是货币是否仅仅是罩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而并不使消费,投资,产量,收入等实际经济变量发生实质性变化的问题.故,货币中性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绝对的物价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水平,从而不引起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化.
    二,帕廷金模型与货币中性
    三,均衡条件与货币中性
    二,帕廷金模型与货币中性
    在帕廷金的宏观经济均衡模型中,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都取决于y,i与M/P三个实际变量.而在充分就业与工资,物价可自由变动的假设条件下,y为一不变的常数,实际决定因素只剩下i与M/P.只要能够利用均衡方程式证明:在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名义货币存量的变动最终并不改变i与M/P,而只使名义货币余额,名义债券流通量,货币工资率与物价水平作同比例变动,这就能证明货币是中性的.
    一名义货币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均衡利率的影响
    二流动性偏好增强对均衡价格,均衡利率的影响
    一名义货币供给变动
    对均衡价格,均衡利率的影响
    帕廷金假设,名义Ms的增加是以政府直接购买(将增加的货币投放于商品市场)的方式实现的.
    政府支出增加对商品市场的总需求产生两方面压力:一是总需求中的政府需求增加.另一是各经济主体实际的货币持有增加.在既定的收入,财富和利率的情况下,他们实际持有的货币会大于他们想要持有的.于是,居民和企业会增加对消费品和投资品的购买,"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是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增加,从而使总需求曲线偏离原来的均衡位置,超额需求的增加将推动物价上涨.
    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也对债券市场产生"实际余额效应".
    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也对商品市场产生"实际余额效应".
    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三个市场都将发生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实际余额效应.
    帕廷金的基本结论
    帕廷金的基本结论
    帕廷金的一般均衡模型证明:
    名义货币供给增加的最初效应是总需求增加,出现膨胀性缺口.通货膨胀改变各经济主体的财富存量,对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商品市场产生不同的"实际余额效应".最后,通过各市场"实际余额效应"的综合作用,总需求曲线恢复到初始的均衡位置.
    所以,在名义货币量,名义债券量和名义物价水平均同比例增长的情况下,实际货币存量,实际债券量,实际利率与实际收入水平也都保持不变,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因此是中性的.
    二流动性偏好增强
    对均衡价格,均衡利率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增强,反映名义Md增加,表明家庭与厂商都希望持有较多的实际货币余额.于是居民减少对债券的持有,企业增加新债券的发行,导致债券市场供过于求,利率上升,债券市场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恢复均衡.利率的上升直接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降低投资的效率,造成商品市场总需求曲线下降,出现紧缩性缺口,形成物价下降的压力.
    ___ 随着物价的下跌,各市场将发生与前述情况相反的变动,形成正的"实际余额效应":⑴物价下跌致使债券供求都减少,但供给减少的速度大于需求的减少,从而消除了债券的超额供给,扭转利率的上升趋势;⑵物价下跌增加了经济主体的实际财富,在"实际余额效应"的作用下,实际货币余额中用于支出的数额会随实际货币余额存量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加,实际支出的绝对额仍保持不变.于是,代表实际支出的总需求曲线恢复到原来的均衡位置,货币对经济保持中立.
    三,均衡条件与货币中性
    在帕廷金的四市场宏观经济模型中,经济均衡的条件就是货币中性的条件.只有具备经济均衡的条件,货币中性才能成立.货币均衡的条件主要是:
    1,工资和价格的完全可变性;
    2,社会公众不存在货币幻觉——帕廷金认为,货币幻觉的存在与否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问题至关重要:以货币需求函数为例,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因为有货币幻觉的存在,货币就是非中性的;而在帕廷金的货币需求方式中,没有货币幻觉的存在,货币就是中性 的.
    3,不存在"分配效应"(物价上涨或下跌对收入的再分配) ;
    4,支出不受预期(如通胀预期等)的影响;
    5,政府不进行公开市场操作.
    第四节 帕廷金理论的简要评说
    一,帕廷金理论的重要意义
    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帕廷金理论
    帕廷金理论存在着许多学者认为的假定过于严格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帕廷金理论的错误,而是人们对理论模型作用的过高期望.
    因为假定是理论分析的前提和依据,假定发生偏离,理论分析的结果将截然不同,但并不意味着理论的不能成立,因为理论的生命力和独到之处在于它逻辑的严密和完美,而不是假定的是否成立;而且逻辑的严明和完美又与假定的能否成立无关.
    一,帕廷金理论的重要意义
    帕廷金理论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提出"实际余额效应"的概念,而且在于他通过这个概念⑴将传统货币论与价值论结合了起来,⑵将古典的货币数量说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说结合了起来,不仅使这些理论具有新的意义,而且,也提出了更为完整全面的分析方法.
    正是通过引入"实际余额存量",一般物价水平成为一个和所有市场供求有关的量,货币量的变动也不仅仅只在货币市场发挥作用,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体系中,通过实际余额效应,改变整个经济的供求状态.这就使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劳动市场,债券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货币论与价值论因此成为宏观均衡分析不可分割的内容.
    在帕廷金的理论模型中,货币作用的最终结果是中性的——恢复均衡,而货币作用的过程则是非中性的——调节失衡,货币是整个宏观经济均衡分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变量.
    第七章
    非均衡分析中的重要理论
    第七章 非均衡分析中的重要理论
    第一节 非均衡分析与凯恩斯经济学
    一,传统经济学对凯恩斯理论的诠释
    二,对凯恩斯理论的非均衡解释
    三,非均衡分析的基本框架
    四,传统价格理论的局限性
    第二节 货币经济的交易结构与货币经济理论
    一,对新瓦尔拉斯货币理论的批判
    二,货币经济的交易结构与货币的作用
    三,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
    本章小结 期中测试
    本章小结(1)
    1,非均衡理论的创始人克劳尔支出,与强调充分就业一般均衡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相反,凯恩斯证明了经济持续处于低于充分就业(非)均衡状态的可能性,因而凯恩斯的《通论》主要研究的是经济的非均衡行为及其动态调整过程,虽然凯恩斯采取比较静态的方法分析经济在低于充分就业状态中的行为,但他所考察的这种非均衡状态乃是一种产量和就业量波动的动态过程.凯恩斯理论本质上是动态非均衡理论.
    2,为了进一步揭示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动态非均衡实质,说明传统价格理论的局限性,克劳尔建立了一个由家庭和厂商两部门组成的简化的宏观经济模型,用以分析经济在非均衡时的动态性质,证明传统的价格理论乃是凯恩斯理论的一个特例.
    本章小结(2)
    3,非均衡经济学的货币经济理论最初源于克劳尔对新瓦尔拉斯主义货币理论的批判和对货币的本性及货币经济交易结构的探讨.克劳尔支出,新瓦尔拉斯理论完全忽略了货币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即在现实经济中,只有货币才能直接与经济中的各种商品直接交换,并且在货币经济中也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才具有这种特性.
    显然,在新瓦尔拉斯经济模型中,货币对经济并不具有特殊影响,因此这种理论不能说明货币经济的运行.克劳尔指出,为了把货币理论从后凯恩斯主义一般均衡分析的困境中解救出来,必须重建货币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3)
    4,非均衡经济学的发展,一方面是对凯恩斯某些经济思想的发扬和广大,另一方面,也标志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正在从单一的一般均衡分析逐渐过渡到多元的动态的非均衡分析与比较静态的一般均衡分析并存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克劳尔开创的非均衡分析和莱荣霍夫德用非均衡分析对凯恩斯"乘数理论"所作的收入约束过程的解释,推动了宏观非均衡模型的建立和发展.
    第八章
    金融深化理论
    第八章 金融深化理论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市场概况
    第二节 肖与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
    第三节 肖与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
    第四节 对金融深化理论的批评与该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有关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自由化实践
    第六节 对金融深化理论的简要评价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
    货币金融市场概况
    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市场落后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主观和体制方面的原因,甚至主观和体制方面的原因还是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在货币金融方面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货币化程度低
    二,二元金融机构并存
    三,金融市场不完善
    四,政府对金融活动的严格管制
    二,二元金融机构并存
    二元金融机构并存: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现代的货币银行体系和传统的金融机构,它们有各自的服务对象,但是,却存在着资金由现代货币银行体系流向传统金融机构的倾向.
    金融机构的二元性不仅会削弱政府的货币金融政策效果,甚至会造成背离政策目标的经济后果.
    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分割性":经济主体不能在同等条件下,公平地参加市场交易,以至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价格,资本品收益率的差异很大以及货币化程度较低,是形成发展中国家二元金融结构以及金融市场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政府对金融活动的严格管制
    管制的措施:
    ⑴实行商业银行的国有化或政府持有商业银行大部分资本;
    ⑵严格控制各种金融机构的利率和信贷分配;
    ⑶高估本币汇率.
    管制的影响
    ⑴信贷管制致使资金流向背离效率的要求,导致违约贷款的比例上升;
    ⑵偏低的利率误导投资进入低效率企业;
    ⑶得到政府扶植的借款人故意借款不还;
    ⑷金融机构无利可图;
    ⑸政府严重依赖国内筹资弥补预算赤字,并引发通货膨胀.
    第二节 肖与麦金农的
    "金融抑制"理论
    一,金融抑制的原因
    二,金融抑制的负面效应
    一负收入效应
    二负储蓄效应
    三负投资效应
    四负就业效应
    三,针对金融抑制的政策主张
    一,金融抑制的原因及体现
    金融抑制:政府当局对金融机构的强制干预,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
    一通过规定存贷款利率和实施通货膨胀人为地压低实际利率;
    二采取信贷配给的方式分配稀缺的信贷资金;
    三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控制;
    四人为高估本币汇率.
    具体体现:1,金融当局硬性规定存放款的利率上限时,利率就无法准确地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和资金短缺的程度……
    2,高估本币的官定汇率,导致外汇的严重短缺,阻碍本国商品出口,也不利于外资流入……
    政策主张
    肖和麦金农的金融发展模型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发展中国家实行低利率政策,不仅不能加快经济发展,反而会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的下降,所以,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至少应当适当地提高利率.
    肖和麦金农模型的核心思想就是实行金融自由化,允许实际利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动地趋于均衡,从而保证经济发展以最优速度进行.
    第三节 肖与麦金农的
    "金融深化"理论
    一,金融深化及其衡量指标
    二,麦金农的渠道效应传导机制
    三,金融深化的效应分析
    四,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主张
    一,金融深化及其衡量指标
    金融深化:政府解除利率管制,让利率随行就市波动,充分反映储蓄的稀缺性,刺激储蓄,提高投资收益率.
    ◎衡量金融深化的标准:
    一是金融存量指标,如货币供应量;
    二是金融资产价格指标,如利率,汇率.
    二,麦金农的渠道效应传导机制
    麦金农认为,投资倾向明显地影响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同实际产量的增长率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货币可以被看作是资本积累的金融"导管".而投资函数则同样地能够表达货币同实际资本的这种互补性.
    三,金融深化的效应分析
    一收入效应:实际货币余额的增长,引起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所产生的影响.
    二储蓄效应:一是表现在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带来社会储蓄的相应增加;二是表现在提高了货币的实际收益率,从而鼓励人们储蓄……
    三投资效应
    四就业效应:因投资者倾向于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来代替资本密集型的生产,从而使整个社会就业水平相应得到提高.
    三投资效应
    一是储蓄效应增加了投资的总额;
    二是金融的深化提高了投资的效率.
    ⑴金融深化统一了资本市场……,提高了平均收益率;
    ⑵金融深化政策减少了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促使投资者对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作出较为理性的选择;
    ⑶市场的统一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⑷通过资本的自由转移,也可导致投资效率的提高.
    四,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主张
    肖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主张解除金融压制,实现金融自由化,以便改善货币供给与资金供给,发挥货币供给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金融改革建议方案主要有:
    一放开利率
    二鼓励银行竞争
    三增加对高效率的小经济单位的放款
    四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同步
    五金融改革与外贸改革同步
    第四节 对金融深化理论的
    批评与该理论的发展
    一,对金融深化理论的批评
    ⑴高利率将导致储蓄的减少,而不是象麦金农和肖所认为的那样能增加储蓄;
    ⑵金融自由化伴随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放松或自由化,外资的流入会导致汇率的高估,抑制出口,减少有效需求;
    ⑶利率高估将加重政府的债务负担,减少政府的有效需求;
    ⑷高利率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加大,从而加剧金融业的不稳定性.
    二,金融深化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有关国家和地区的
    金融自由化实践
    一,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激进改革
    二,亚洲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渐进改革
    三,金融自由化中货币政策的改革
    四,亚洲金融自由化的成功经验
    一,拉美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激进改革
    最早进行金融体系自由化尝试的是拉美国家,促使它们改革的直接原因是它们国内的严重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不前.
    拉美三国(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大震动"式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其金融部门的发展,但按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这个标准衡量,其改革是失败的.
    经验教训:市场机制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个体的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如果没有规范的制度环境,很容易导致经济的混乱,甚至崩溃,而经济主体的自律性也只有在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制度环境中才能缓慢形成.在一个缺乏市场基础和传统,经济主体自律性较差的经济中,P194……
    二,亚洲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渐进改革
    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都是按照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建议实施的.
    其核心是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来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亚洲各国和地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利率自由化
    2,减少信贷控制,降低准备金比率
    3,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4,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5,减少资本控制,增强汇率灵活性
    三,金融自由化中货币政策的改革
    市场的逐步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原由的传统货币控制工具,如直接信贷限额的效应逐步退化,因为,相对于越来越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环境,政府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显得不足,直接货币控制工具的资源配置效果也将越来越差.
    自由化的环境也要求有更加有效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只有间接管理的工具才能顺应这种趋势,更为有效地配置资源.
    向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转轨就是要更多地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减少对准备金的依赖,并用统一的贴现率替代选择性贴现率政策.
    四,亚洲金融自由化的成功经验
    比较拉美国家的激进式改革,亚洲的金融自由化是成功的.
    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最优次序是:
    1,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
    2,国内市场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3,实现外汇自由化,但应逐步进行:
    ⑴统一经常项目所有交易的汇率;
    ⑵贸易壁垒关税化,并逐步降低关税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⑶经常项目的自由化应大大领先于资本项目.
    第六节 对金融深化理论的
    简要评价
    一,金融深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二,金融深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一,金融深化理论的积极意义
    1,发展了传统货币理论
    2,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货币金融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但又被长期忽视的因素——货币金融因素
    3,为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4,提出了经济自由化渐进计划,这对发展中国家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二,金融深化理论的不足之处
    1,忽略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2,过分地强调自力更生,而轻视引进外资的重要性
    3,过分地强调取消政府对金融体系的人为干预,并称金融深化就是金融自由化
    4,没有充分展开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过程和阶段的研究
    第九章
    金 融 创 新
    背景,种类和理论
    第九章 金融创新的背景,种类和理论
    金融创新: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添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种类
    第四节 金融创新理论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背景分析
    一,欧洲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该市场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基本特征有:
    1,对市场的刺激具有高度的灵敏性
    2,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完全的适应性
    3,对各种金融业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二,全球性"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回流
    三,国际债务危机及其影响
    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金融创新的直接动因有:
    一,影响深远的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
    二,世界范围金融管制的放松
    1,放松金融管制的原因
    2,放松金融管制的主要内容
    1,放松金融管制的原因
    根本原因:金融机构已经能够在电子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的条件下,有效地规避传统的管制办法,而且这种规避也确实能够促进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这就迫使各国货币管理当局改弦更张,放松金融管制.
    具体原因是:
    ⑴世界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
    ⑵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
    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2,放松金融管制的主要内容
    ⑴取消对利率的管制
    ⑵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
    ⑶放松对各类金融市场的管制
    ⑷放松外汇管制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种类
    一,传统业务创新
    二,支付和清算方式的创新
    主要是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创新
    主要集中在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跨国银行的发展两方面
    四,金融工具创新
    1,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2,信贷资产证券化
    一,传统业务创新
    1,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2,可转让提款通知书(NOW)
    客户在拥有支票的同时,享有利息的优惠.
    3,自动转让储蓄帐户(ATS)和隔日回购协定
    ATS使得客户在享有利息优惠的同时,享有签发支票的便利.
    第四节 金融创新理论
    一,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二,凯恩的规避性金融创新理论
    三,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四,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五,其他流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1,格林和海伍德的理论:财富的增长是决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创新需求的主要因素.
    2,格利和肖的理论:金融创新是盈余或赤字企业的需求与金融部门提供的服务相匹配的结果.
    一,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
    金融创新理论
    西尔柏主要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金融压制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二是内部强加的压力.
    两方面的金融压制,特别是外部条件变化而产生的金融压制,促使实行最优化管理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从机会成本角度和金融企业管理影子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区别来寻求最大程度的金融创新.
    二,凯恩的规避性金融创新理论
    规避:金融机构采取各种措施回避各种规章制度的限制.
    该理论认为,当外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与机构内在要求相结合时,对各种金融控制和规章制度的回避产生了金融创新行为.
    对金融的控制和由此产生的规避行为以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方式进行.
    三,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代表人物:戴维斯,塞拉,诺斯等.
    该理论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金融创新应该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为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
    金融体系的任何制度改革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
    四,希克斯和尼汉斯的
    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基本命题: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
    两层含意:
    1,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
    2,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反应.
    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
    第十章
    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
    第十章 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
    第一节 理性预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有效市场理论
    第三节 卢卡斯对政策评价的批判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第一节 理性预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一,预期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二,适应性预期
    三,理性预期理论(产生及含义)
    一,预期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预期:对未来情况的估计.
    所有经济主体在做出决策之前,都会对其决策进行预期,这种预期最终会影响到政府政策的效果.
    将预期概念引入经济分析并不是理性预期学派的新发明……
    凯恩斯的预期主要是指经济主体的主观情绪与心理状态,还不是可运用的概念,可称为"无理性预期".
    二,适应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仅仅由过去的经验所形成,当已往数据发生变化时,预期将随时间的推移而缓慢地发生变化.
    弗里德曼货币主义理论中所引入的就是适应性预期.可用公式表示……
    适应性硬预期重视过去的预期对当前预期的影响.
    适应性预期被认为是不完善的:人们的预期不仅利用过去的数据,而且要受现在和将来数据的影响,以及他们对未来估计的影响.
    三,理性预期理论(产生及含义)
    经济学中的理性预期:各经济主体在作出经济决策之前,根据掌握的各种经济信息对与当前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测.这种预测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公众对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期未必完全正确,但这并不妨碍该理论的成立……
    理性预期学派有两个基本特征……P240
    该理论认为,对某一变量(如X)的预期等于使用所有的可得信息所作的最佳预测.
    该理论关于预期形成的含义,对宏观经济分析非常重要:
    ⑴如某变量的变动方式有所改变,则该变量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改变;⑵预期的预测误差平均为零,且不能事先预知.
    第二节 有效市场理论
    一,有效市场理论及其实证分析
    二,股票价格的随机变动
    随机变动:某变量今天的值是已知的,明天它的值可能下跌,也可能上升,所以该变量的未来变动是不能预知的,即随机的.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股票价格的未来变动是无法预先知道的,是随机变动的,汇率也是如此.
    三,对股票技术分析价值的看法
    一,有效市场理论及其实证分析
    有效市场理论:金融市场上的预期等于运用所有可知信息作出最佳预测.
    该理论假设:⑴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价格完全反映所有可知信息;⑵持有证券的回报率等于证券的资本利得加上现金付款,再除以原来购买该证券的价格.可用公式表明……
    有效市场上一种证券的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知的信息.
    未加利用的盈利机会:如某证券的现价低于对它明天价格的最佳预测,则人们可预料该证券的回报率将大幅度上升.
    有效市场条件的另一种表述是:有效市场不存在任何未加利用的盈利机会.……
    第三节 卢卡斯对政策评价的批判
    理性预期革命:当预测的变量发生变化时,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因而政府政策的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公众对该项政策的预期.
    一,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
    二,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异议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
    五,理性预期学派的利率理论
    六,对理性预期理论的评价
    一,计量经济学的政策评价
    卢卡斯明确指出:不能指望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评价具体政策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卢卡斯认为,当预测变量发生变化时,预期的形成方式也会变化……
    结论:用以往数据测算出来的计量经济模型,不再能正确地评价以后政策变化的反应,根据这种模型,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异议
    根据卢卡斯的观点,解读凯恩斯主义计量经济模型中常用的期限结构方程式,就不能假定过去短期利率上升,并且很快将降了下来,而要认为,预期短期利率的暂时上升,对未来短期利率的平均值的影响很小,长期利率的上升也非常微弱.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算联储政策(货币政策)变动的效果,很容易导致错误的结论.
    政策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公众对政策的预期.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在新古典模型中,相对于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动而言,所有的工资物价都是灵活可变的.
    预期中的政策对总产出和失业没有影响,只有预料外的政策才会对它们产生影响.
    政策无效性命题:预料中的政策对经济周期没有影响,只有预料外的政策才对经济周期有影响,尽管预料中和预料外的政策本身没有什么两样.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主张
    由于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因此政府应该采取不变的,取信与民的货币政策,并长期实行.
    该学派的政策主张与货币学派的基本相同,但也有分歧:
    货币学派认为,最优货币增长率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货币增长率;
    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最优货币增长率是与公众预期相一致的货币增长率.但由于最优货币增长率是不可知的,故,货币政策的关键不在于货币增长率是多少,而在于确定一个永不更改的增长率,长期坚持不变,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使其不再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五,理性预期学派的利率理论
    凯恩斯认为,利率是一种"纯货币现象",也是宏观调控的关键;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经济中的作用不是最重要的,宏观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
    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利率变动的影响也会为公众的预期所抵消,货币当局并不能左右经济中的实际变量,而只是作用于名义变量.
    理性预期学派进一步指出:货币当局不能,也不应该经常改变策略影响实际利率.WHY
    只有不为公众预期的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那么要想获得货币政策的成功,就只有欺骗公众;这种欺骗的成功则会造成公众预期和反应的紊乱,以及经济秩序的不稳定.
    六,对理性预期理论的评价
    理论地位:该理论确实有力地说明了,人们的预期对政府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预防,抵制和逆反,从而可能阻断政府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难度.
    主要弊端:该理论将其引向了极端,似乎只要存在着理性预期,一切政府干预都会落空,甚至出现负效应……
    但也应看到,该学派的论断至少不完全错误,公众还是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期并抵消货币政策效果;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预期水平将越来越高,理性预期学派论断的准确性将相应提高,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将随之递减.
    第四节 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二,粘性工资,粘性价格
    三,预料外与预料中的政策的效果
    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特点
    新凯恩斯主义大致上在三个方面保留或继承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而这些都与理性预期学派的分析完全不同:
    ⑴非市场出清假设;
    ⑵货币非中性假设;
    ⑶短期均衡分析方法.
    二,粘性工资,粘性价格
    它是指这样一种情况:随着总需求的增加,工资和价格不是原地不动,而是缓慢地变动调整.工资和价格调整的缓慢,滞后和小幅度正是粘性的表现.
    粘性之产生原因:
    ⑴长期劳资合同的工资稳定;
    ⑵厂商为了保持工人的积极性而不经常变动工资.
    主要结论:
    ⑴预料外的政策比预料中的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更大;
    ⑵政策无效性命题不能成立,预料中的政策也能影响总产出和经济周期.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十一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
    第四节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货币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的,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涵义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
    1,稳定币值/物价(30年代以前)
    2,充分就业(30年代以后)
    3,适度经济增长(50年代以后)
    4,国际收支平衡(60/70年代以后)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涵义
    1,物价水平稳定
    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消费品物价指数(CPI),GNP平减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此外,还有"综合资产指数"等.
    2,充分就业
    3,适度的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
    此消彼长,此高彼低——菲利浦斯曲线.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3,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4,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
    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理论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便于调控,具有传导性的金融变量.
    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三个基本要素
    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
    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二,凯恩斯主义的选择——利率
    三,货币主义的选择——货币供应量
    四,托宾的选择——股票价格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理论
    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政策手段.包括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与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两大类.
    一,再贴现业务
    二,公开市场操作
    三,存款准备金制度:优点和不足之处……
    一,再贴现业务
    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影响经济的途径:一是借款成本效应;二是有强烈的告示效应;三是具有结构调节效应.
    必要条件:一是票据业务必须成为经济主体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二是商业银行主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主要优点:有利于央行发挥最后贷款者的作用,并且既能调节货币供给的总量,又调节货币供给的结构.
    主要缺点:⑴⑵⑶⑷……
    二,公开市场操作
    主要优点:弗里德曼的总结……
    三个基本条件:P283……
    最大不足:一是缺乏上述三个条件的国家/地区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政策手段;二是其收效甚微.
    第四节 货币政策操作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论
    二,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论
    三,美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新变化
    第五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二,两种政策协调运用的必要性
    三,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不同市场条件的"松紧搭配"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第一节 主流理论的有效性论述
    第二节 温特劳布-卡尔多内生货币理论
    第三节 莫尔的水平主义货币供给理论
    第四节 内生货币理论的宏观经济意义
    第五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政策启示
    第一节 主流理论的有效性论述
    主流理论主要是指凯恩斯主义理论,货币主义理论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
    尽管三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均以央行能够外生决定和控制货币供给量为前提,并都证明货币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影响和干预经济运行.换言之,它们都在不同的程度上,肯定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非危机时期的有效性
    二,与时间相关的有效性
    三,为预期抵消的有效性
    一,非危机时期的有效性
    这是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影响利率,利率变动影响投资和总需求:
    在危机时期,利率已经下降到了极限,货币供给的增加不足以使利率进一步下降,投资和总需求都不会增加,货币政策因此无效;
    在非危机时期,因利率仍有下降的空间,所以货币政策在不同程度上有效.
    必须注意: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在危机期间也是有效的,但这种有效性表现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结合,而不是货币政策独立起作用.
    二,与时间相关的有效性
    这是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
    该学派认为,货币至关重要,但货币政策只是在短期中有效,却在长期中无效.
    换言之,货币政策无法将实际经济变量固定在某个事先确定的水平上,但它可以而且确实能够对这些变量施以重要影响.
    该学派因此主张:以规则的货币政策取代权变的货币政策.
    弗里德曼指出,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总是存在暂时的替换,不存在持久的替换.
    三,为预期抵消的有效性
    这是理性预期学派的基本观点.
    该学派认为,货币政策不管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都无效.
    但这并不是说,货币政策完全不起作用,而是其作用被人们预期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抵消掉了,因为人们能对政府的政策形成合理预期.
    因此,管理层必须确定一种为公众预期的政策以稳定经济,而不是频繁变动的政策来迷惑公众.
    该理论还强调,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没有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即便在短期中也成了垂线.
    第二节 温特劳布-卡尔多
    内生货币理论
    温特劳布和卡尔多认为,货币需求通过政府的压力,转换成央行的货币供给.换言之,不是货币供给决定经济运行,而是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只能顺应经济运行的要求供给货币,而无法执行自主性货币政策,这就从根本上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挑战.
    一,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基本模型
    二,两种内生货币模型比较
    三,两种理论的主要局限
    四,内生货币理论的新表述及其政策意义
    一,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基本模型
    温特劳布的工资定理是该模型的基础.根据工资定理,商品价格是劳动成本与某种加成之和决定:P=K(W/Q)=K(w/A)
    货币供给只能以名义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程度相应增加.它不为中央银行独立决定,而由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所决定——温特劳布的货币内生性理论.
    温特劳布的理论强调:工资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就会造成产出和就业的减少,政府为保障就业而对中央银行施加压力,货币供给因此顺应货币需求而增加.
    卡尔多则强调:中央银行承担稳定金融体系的责任,所以只能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满足再贴现的需求,以避免金融秩序的紊乱,货币供给曲线因此是条水平线.
    二,两种内生货币模型比较
    温特劳布和卡尔多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主要体现在中央银行面对其承受压力的无奈上.
    两者论证的相同与不同主要表现在:
    1,两种理论的内生性都是它们外生性的隐蔽形式
    2,两种理论的"政治"含义不同
    3,两种理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看法不同
    4,两种理论的因果链不同
    5,两种理论涉及的基本变量不同
    三,两种理论的主要局限
    温特劳布和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曲线是条水平线,这对货币供给曲线是条垂线的传统理论的极大突破和创新.
    但该理论也存在下列局限:
    1,温特劳布的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假设政府领导人不容许经济偏离,哪怕是稍微的非充分就业状态——这实际上是自由派的幻想;
    2,基本模型认为中央银行只能顺应货币需求的假定并不充分;
    3,货币流通速度不仅不是常数,甚至其函数形式也不稳定;
    4,未能充分讨论货币流通速度与利率的同方向变动的影响.
    四,内生货币理论的新表述
    及其政策意义
    1,内生货币理论的新表述:针对货币供给增加对货币需求增加反应的不充分,内生货币理论的温特劳布-卡尔多模型作出了新的表述,实际上就是承认,货币供给曲线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水平的.
    2,内生货币理论的政策意义:经过对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修正,动摇了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抵消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比如,金融创新带来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就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
    第三节 莫尔的水平主义
    货币供给理论
    一,信用货币的内生本质
    二,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三,负债管理自给基础货币
    四,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
    五,莫尔观点的图象说明
    六,货币乘数没有实际意义
    七,对于传统理论的挑战
    八,对于水平主义的批评与反批评
    一,信用货币的内生本质
    莫尔将货币分成三类:
    1,商品货币:其供给由该商品的生产成本所决定.——都是外生货币.
    2,政府货币:为政府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其供给决定于政府的利益——也是外生货币.
    3,信用货币:是指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种流通和存款凭证……流通中的货币存量最终取决于公众的贷款需求,因此,信用货币具有内生性.
    中央银行在既定的利率水平上,无限满足货币(信用货币)的需求,这就是莫尔水平主义货币供给曲线的由来.
    二,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传统货币理论认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完全可以控制的外生货币;莫尔却认为,中央银行不能完全自主决定自己的债务凭证——基础货币的供给.
    中央银行并不能按自己的愿望发行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甚至也缺乏有效的手段促使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
    三,负债管理自给基础货币
    传统货币外生性理论认为,只有中央银行向银行系统注入基础货币后,商业银行才能创造出社会所需的信用工具……
    莫尔指出,60-70年代的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发生变化:由被动吸收存款到主动负债融资,不仅带来诸多优点,而且大大减少了商业银行为预防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
    各种经济单位也更多通过发行证券融资——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更为明显……
    随着各类金融工具期限的延长,进一步促使在市场上寻求基础货币的补充,减少对中中央银行的依赖……
    四,银行角色转换传导的内生性
    莫尔将金融市场分成两类:
    1,批发市场:商业银行筹资的市场,商业银行是贷款条件的接受者和贷款数量的决定者;
    2,零售市场:商业银行贷款的市场,商业银行是贷款条件的决定者和贷款数量的接受者.
    因为商业银行在两个市场上的角色转换,就把公众的货币需求直接传导给中央银行,促使其按照货币需求增加货币供给.
    五,莫尔观点的图象说明
    莫尔的图象证明:
    1,随着负债管理出现和联邦基金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发行信用工具,随时满足突然发生,未曾预期的贷款需求的增长;
    2,因为贷款可以创造存款,商业银行就能随时得到所需的基础货币,所以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利率,而无法控制货币量;
    3,因为商业银行连接了资金的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所以货币供应量最终由货币需求所决定.
    七,对于传统理论的挑战
    水平主义理论认为货币供给是内生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货币经济理论……
    莫尔将其观点的特殊性归纳为六个方面,并指出许多经典论断都有重写的必要……
    顺着莫尔的水平主义理论逻辑,传统理论的主要论断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八,对于水平主义的批评与反批评
    许多学者认为莫尔的分析研究很有独到之处,但也认为它存在着诸多缺点.正如古德哈特所言:
    1,莫尔过于强调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顺从借款人的贷款需求;
    2,莫尔过于强调负债管理的重要性;
    3,莫尔颠倒了流动性资产的因果关系;
    4,莫尔未能区分货币的交换需求和货币的均衡需求.
    面对古德哈特的批评,莫尔毫不含糊地予以反驳……
    第四节 内生货币理论的
    宏观经济意义
    一,货币需求创造货币供给
    二,利率是外生政策变量
    三,利率调节是主要的政策手段
    四,其它内容及政策观点
    一,货币需求创造货币供给
    莫尔认为,无论是个别经济单位,还是整体经济,货币需求能够自动创造货币供给,包括要求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
    对银行系统的贷款需求形成银行系统的贷款,信用货币的需求决定信用货币的供给.
    尽管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要以中央银行的货币为基础,并且要受到其制约,但中央银行很难拒绝商业银行的要求,而且,商业银行还可以从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货币创造的基础.
    二,利率是外生政策变量
    在传统的理论中,利率由市场供求和经济运行内生决定……
    莫尔却认为,利率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的外生变量……
    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决定,并非将其一成不变地固定在某个水平上,而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
    利率的外生决定也必然导致汇率的外生决定.
    三,利率调节是主要的政策手段
    按照莫尔的理论逻辑,中央银行不能控制货币供给量,而利率既是外生政策变量,又是决定所有经济单位的赤字支出水平和其它经济变量的关键;
    调节利率就是调节经济单位的赤字支出水平,也就是调节货币需求,进而实现对货币供给的调节.
    四,其它内容及政策观点
    1,外生利率的经验证明
    2,外生利率决定的公式
    3,汇率的外生决定
    4,不发生货币余额的变化
    5,投资直接决定储蓄
    6,对IS-LM分析的否定
    7,通货膨胀不是货币现象
    第五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
    理论的政策启示
    一,主流理论的特色及政策启示
    二,内生货币理论的主要特色
    三,内生货币理论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一,主流理论的特色及政策启示
    主流理论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式和效果有不同的判断,但是,它们都认定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决定货币供给,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经济运行……
    主流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我国公众的金融创新活动尚未影响货币供给量之前,也就是在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尚未实现完全转轨之前,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货币政策的制定主要考虑经济所处周期的阶段,应该采取的配套措施;以及公众预期抵消政策效果的程度,与这种抵消程度的增长幅度.
    二,内生货币理论的主要特色
    内生货币理论否定主流理论关于中央银行独立决定货币供给的论述,深入探讨经济运行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和机制;
    这种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同时,也表现出某种提法的不无偏激.
    三,内生货币理论对我国
    的政策启示
    按照内生货币的概念,我国的货币供给具有很强的内生性,表现为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它不仅发生于货币供给的过程中,也发生于货币供给的过程之外.
    存贷差额决定货币发行,就是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机制之中的自我表现;
    行政部门下达增加货币供给的指令,则是货币需求在货币供给机制之外的强制实现.
    当然,这与莫尔的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宏观控制能力的削弱有着本质的不同……
    第十三章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理论
    第十三章 通货紧缩和
    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形成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测量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通货膨胀理论
    第五节 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一节 通货紧缩的含义与形成
    一,通货紧缩的含义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决定
    三,导致通货紧缩的必然
    四,通货紧缩的防范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含义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测量
    一,物价指数
    二,生活费用指数
    三,货币购买力指数
    四,实际工资指数
    第四节 几种主要的
    通货膨胀理论
    一,凯恩斯学派通货膨胀理论
    二,现代货币主义学派通货膨胀理论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通货膨胀理论
    四,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
    五,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
    六,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第五节 西方国家对
    通货膨胀的治理
    1,紧缩货币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3,收入政策
    4,价格政策
    5,实行供应管理政策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十四章 货币与经济增长理论
    货币增长理论为托宾所首创(1956年第一次将货币因素引入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实物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第二节 货币增长模型——托宾模型
    第一节 实物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由索洛(Solow,美)和斯旺(Swan,英)最先创立的,代表人物还有米德和萨谬尔森等人.
    该理论是在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资本劳动和技术等实物因素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在市场价格机制自动调节的作用下,经济能够处于稳定均衡的增长状态.
    该理论模型没有探讨货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货币增长模型
    ——托宾模型
    托宾模型的政策结论:货币不是中性的,政府完全可以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实现经济的增长.
    上述结论比实物经济增长模型——完全靠市场价格机制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更为合理,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正是通过货币的作用实现的.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货币分析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货币分析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练习四
    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及分数构成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
    一,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
    2,利率平价理论
    二,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1,成本平价理论
    2,现代利率平价理论
    3,综合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于1916年系统提出.
    基本观点:汇率决定的基础是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
    两种形式:
    ⑴绝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某一时点汇率的决定)
    ⑵相对购买力平价(说明某一时期内汇率的决定)
    ⑴是⑵的基础,而⑵则是⑴的发展.如⑴是正确的,则⑵也是正确的;但如⑵是正确的,⑴却不一定是正确的…….
    弗里德曼的"一价定律":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世界市场每一件商品,不论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运费外,价格都应相同.
    2,利率平价理论
    凯恩斯认为,汇率决定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利率及收益的比较……
    各国间存在的利率差异,促使投资者为获得较高利益,而将资本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移到利率较高的国家.
    资本的转移必然带动货币的转换,从而导致利率高的国家货币的即期汇率上升,而利率低的国家的即期汇率下降;利率高的国家远期汇率下降,而利率低的国家远期汇率上升.
    国际资本的流动将持续到一国货币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异大抵与两国利率的差异相等之时才停止下来.
    利息平价: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价.
    1,成本平价理论
    由霍塔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基本论点:以成本(以劳动成本为基础)之比来说明汇率的决定,既可更好地体现价格的长期变动趋势,又可将利润因素排除在外.
    奥费塞在20世纪70年代作了进一步的表述,……通过两国工资率与生产率之比来说明决定汇率的真正因素……
    2,现代利率平价理论
    代表人物:弗兰克尔,比尔森等.
    他们在考察利率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时都强调预期因素的作用……
    在考察汇率变化时,必须充分考虑预期通货膨胀率,预期利率和预期实际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⑴外币汇率与本国货币供给成正比;
    ⑵一国利率的相对提高,即期汇率下降,远期汇率升值;
    ⑶一国实际收入相对提高,本币则会贬值,两者成反比.
    综上,汇率是由两国货币的供给,通货膨胀率,利率之差以及实际收入和各国货币政策的差异性所决定.
    该理论也有三个方面的局限性……P400
    3,综合平价理论
    代表人物:布莱克等.
    在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中,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各不相同,但它们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⑴在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中,汇率主要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购买力平价均衡,也就是说,外汇市场的长期均衡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最为密切;
    ⑵在外汇市场的短期均衡中,汇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两国利率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利率平价均衡,也就是说,外汇市场的短期均衡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二节 国际收支调节研究的进展
    一,国际收支自动调整学说
    二,进出口商品的弹性理论
    三,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理论
    五,货币政策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
    一,国际收支自动调整学说
    即休漠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在金本位条件下,各国商品价格的波动可实现黄金在他们之间的均衡分布……该机制在一战前的金本位制下一直运行顺利.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导致黄金流入,该国商品价格上涨,国际收支转向逆差;逆差又使黄金外流,该国商品价格降低,国际收支转向顺差……
    二,进出口商品的弹性理论
    该理论最初由马歇尔提出,并由勒纳发挥,故称"马歇尔-勒纳条件",罗宾逊夫人又对这个条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从而丰富了该理论.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假设是:⑴收入,偏好与其他商品价格不变;⑵有关产品的供给弹性无穷大;⑶不考虑汇率变化的货币效应.只要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之和大于1,则货币贬值将改善国际收支中的贸易收支状况.
    罗宾逊夫人补充指出:Vx=Px×Qx;还具体分析了出口商品的国外需求弹性等于1,小于1和大于1三种情况……
    梅茨勒进一步发挥了罗宾逊的理论,两人的观点合称"罗宾逊-梅茨勒条件".
    三,国际收支调节吸收理论
    代表人物:亚历山大,马柯洛普,米德等.
    该理论以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说明经济政策对总体经济活动和产出的影响之后,探讨国际收支与整个国民经济的联系以及影响国际收支变化的效应.
    吸收分析与弹性分析有着重要区别……
    根据该理论,如一国存在闲置资源,货币贬值有利于增加产量与收入,但收入增加后,国内投资与消费也会增加,这就不仅未必能对该国外贸差额的改善有直接的好处,甚至还会使其贸易条件恶化……
    吸收分析的论断公式:B=Y-A
    吸收分析与弹性分析的重要区别
    1,弹性分析着重贬值的价格效应,吸收分析着重贬值的收入效应;
    2,弹性分析着重从个别市场,个别商品的角度考察货币贬值的效应,吸收分析着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考察货币贬值的效应;
    3,弹性分析着重对外贸易的研究,吸收分析着重国民收入的研究.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
    货币分析理论
    货币分析与吸收分析均倾向于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但也有不同之处……
    根据货币分析,货币过度需求与国际收支顺差相联系,而货币的过度供给则与国际收支逆差相联系……国际收支不平衡是货币市场存量不均衡的反映,它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最终会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自动恢复均衡.
    货币贬值并不能真正解决一国国际收支逆差问题,而只能使其暂时得到改善.
    货币分析的政策含义……
    货币分析的突出之处在于:强调国际收支的变化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后者在短期内将影响经济的运行,在长期中则会使国际收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上.
    货币分析与吸收分析的不同之处
    1,吸收分析着重国民收入流量分析,而货币分析着重货币存量分析;
    2,吸收分析较多地考察一定政策之下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而货币分析则较多地考察市场自发调节之下国际收支自身的调整.
    货币分析理论的政策含义
    1,货币贬值只有暂时的意义,而国际收支逆差又不会长期存在,故政府不必用货币贬值的办法来弥补差额,因为这样做不仅效果有限,且最终会耗尽一国外汇储备,向国外借款的方法效果可能更好.
    2,如国内经济条件较好,采取进口限额,提高关税,外汇管制等办法,可在短期中取得较好效果;如国内发生通货膨胀,即货币供大于求,国内居民实际余额的调整幅度更大,货币供给更多,物价水平上涨更高,国际收支逆差不仅改善不了,甚至还可能进一步恶化.
    3,改善国际收支最好办法,也是长期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低国内的通货膨胀率.
    五,货币政策在
    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
    1,米德认为货币政策很难同时兼顾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它必须与其他政策配合使用,才能同时实现两者的均衡;货币政策要通过价格的变化与工资的变动来影响进出口,进而使国际收支发生变化.
    2,曼德尔指出,货币政策可以用来对付国际收支失衡问题,而实现对内均衡则需要采取其他政策手段.
    3,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问题……
    4,约翰逊的相关分析
    5,对小国开放经济而言,通货膨胀主要是输入型的,而对其他国家来说,通货膨胀则主要是国内因素造成的.故,只要不是小国开放经济,货币政策还是能够有效地对付国内通货膨胀的.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指:世界性的通货膨胀首先发生于某个国家或某几个国家,然后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
    这种传递基本上通过两个渠道:
    一是国际贸易渠道,即通过国际贸易相对价格的变动而把国外的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
    二是国际资本流动渠道,即通过利率的变化与资本的流出入的变动而把国外的通货膨胀传递到国内.
    约翰逊的相关分析
    约翰逊的结论是:一国改善国际收支的途径,或者是提高国内的经济增长率,也就是增加货币的存量;或者是降低国内的信用规模,以扩大此两者的差额.
    由于提高国内经济增长率以改善国际收支需具备相当的条件,且多数国家又难以具备,故改善国际收支的可靠途径只剩下降低国内信用规模.
    既如此,由于货币政策是降低国内信用规模的有用工具,故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改善国际收支.
    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向国内传递,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防止国外通货膨胀的传入……货币政策同浮动汇率制配套使用,即可既防止国内通货膨胀,又可阻止国外通货膨胀向国内的传递.
    第三节 开放经济中的
    宏观经济政策
    一,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二,固定汇率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三,固定汇率条件下的财政政策
    四,浮动汇率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五,浮动汇率条件下的财政政策
    六,国际政策协调
    七,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一,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
    1,商品市场均衡: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由IS曲线表示(该曲线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I与Y的组合) ;
    2,货币市场均衡:货币的供给量等于需求量,由LM曲线表示(该曲线描述货币供求相等时I与Y的不同组合) ;
    3,国际收支均衡:经常项目赤字等于资本项目盈余,由BP曲线表示(该曲线表明国际收支均衡时I与Y的组合).
    经济均衡要求三个市场——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达到均衡,也就是IS,LM和BP三条曲线交于一个共同的均衡利率和收入水平时,才出现均衡.即IS-LM-BP均衡.
    二,固定汇率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中央银行能否自由地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取决于国内外金融资产是否能够完全替代:
    如果不能完全替代,那么在短期中,中央银行可在一定的时间内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如果能够完全替代,那么不论在国内国外的投资收益均完全相同,国内利率将等于国外利率,资本的自由流动将使中央银行失去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余地.
    资本的不能自由流动,可给中央银行一段执行独立货币政策的时间.
    三,固定汇率条件下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截然不同:
    在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提高收入水平,因为此时,一国不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者只能在短期中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能有效地影响收入,故可用来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
    紧缩性财政政策影响开放经济的机制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同,但作用方向相反.
    四,浮动汇率条件下的货币政策
    在汇率浮动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一国中央银行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因为,与固定汇率情况相反,浮动汇率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可以改变收入水平.
    由于国际收支的均衡可通过汇率调整来实现,故中央银行能够实行不受其他国家政策影响的货币政策.这种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模型通常被称为开放经济的"蒙德尔-弗莱明模型".
    五,浮动汇率条件下的财政政策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无法改变收入水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因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货币升值,货币的升值又导致出口净额的减少,其对总需求下降的影响恰与财政政策对收入的扩张性影响相当.
    六,国际政策协调
    赞成国际政策协调的主要理由:协调可以稳定汇率,但稳定的汇率是否能比浮动汇率下的独立货币政策产生更大的实际利益,这是个远未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协调货币政策的目的在于实现固定汇率或使汇率的浮动限于狭窄的"目标区"内;当货币高估或低估时,它能减少国际商品和金融资产贸易的不稳定性.这种观点强调,在一体化日益增强的世界经济中,有必要在国际范围内考虑各国的经济政策的意义和影响,而不是仅仅强调国内的经济目标.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对汇率市场的干预是不必要的,也是无效的,政府政策的最好目标是降低通货膨胀,实现有助于国内经济稳定的政策目标.
    七,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蒙德尔首先(1961年)提出"最适度货币区"的概念,麦金农等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适度货币区:若干国家把他们之间的货币汇率固定下来而形成的货币区.该区域所有国家的货币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货币实行联合浮动.
    最适度货币区就是一种最适度的货币同盟区,同盟国家之间的汇率在区内固定,对区外国家则实行货币联合浮动.
    尽管对建立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问题百家争鸣的情况,但可概括为:最适度货币区实际上应该由一些彼此间的商品,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比较协调的国家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可带来诸多方面的效果.
    建立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
    根据蒙德尔的观点,浮动汇率是最适度货币区之间的平衡机制,而要素流动则是区内的平衡机制,所以区内可实行固定汇率.
    麦金农提出以经济开放程度作为组成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其分析主要侧重于经常项目而忽略资本项目的分析;
    伊格拉姆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为出发点的最适度货币区标准,其分析主要侧重于资本项目;
    凯南提出以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建立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
    哈伯勒和弗莱明提出以"政策一体化"与否作为建立最适度货币足的标准……
    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主要包括要素自由流动,汇率统一和经济政策彼此协调三方面的内容;理论的最大不足是成员国不能随意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练习四
    1,谈谈内生货币理论对我国政策的启示;
    2,西方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有哪些
    3,为什么中央银行在固定汇率制下要制定不同于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
    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及分数构成
    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三,判断(每题2分,共15分)
    四,单选(每题1分,共10分)
    五,多选(每题2分,共20分)
    六,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PT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货币与金融统计学  国际货币与金融经济学  金融机构货币信贷统计  伊朗的金融货币危机  金融市场上四种货币  中国货币金融史略  货币金融  货币金融选米斯金  金融全球化与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