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州籍名人 >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 海上防线的崩溃**
  •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 海上防线的崩溃**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10-1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131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31-161 汉学研究第 20 卷第 1 期(民国 91 年6月) 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 海上防线的崩溃** 黄一农* 摘要明末曾沿著辽东半岛近海诸岛屿形成一道海上防线,并在鸭绿江口的皮 岛设立总兵官,希望能对满清政权发挥「进可攻、退可守」的积极作用.但 很不幸地,自毛文龙(1576-1629)以降的诸岛帅,多未能以国事为己任,不 仅偏安一隅,从事贸贩,谋取私利,甚至冒饷侵粮,勾结敌人.本文则将焦 点置於在毛文龙被杀之后崛起的刘兴祚(?-1630) 、刘兴治(?-1631)家族, 其七兄弟均担任辽东沿海地区的重要将领,他们徘徊周旋於明、金两大政权 之间,甚至曾起意建立刘家自己的基业,但最后却因兄弟间的政治立场不一 致而手足相残,存余之人更因丧失利用价值,而遭明、金两朝分别杀害.此后,诸岛之上接连发生一连串兵变,终於导致此一原本可做为明军重要前线 的海上防线如同骨牌般崩塌,连带成为引燃明朝覆亡的重要导火线之一. 关键词:明清史、军事史、辽东、刘兴祚、刘兴治 一、前言天启元年(1621)的辽渖之役,令后金一举占领了辽东半岛及其沿海岛 屿,因辽东半岛南与山东登莱隔海相望,西又逼邻天津和北京,对明朝构成 * 作者系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国家讲座教授. ** 此研究受国科會计画「火炮与明清鼎革时期的战争」 (NSC88-2411-H-007-006)之支持, 特此志谢. 严重威胁.熊廷弼(1569-1625)於败军之际受命经略辽东,他因此提出 「三方布置」之策:亦即在广宁集中重兵,正面固守,并在天津和登莱设水 师,伺机从背后牵制,且由经略坐镇山海关,指挥此海陆三方兵力.但时任 辽东巡抚的王化贞(?-1632)却不认同该构想,王氏主张沿三岔河分置兵 力,同时联合西边的蒙古与东边的朝鲜,并策动沿海岛屿上的流亡汉人,夹 击后金.此一战略主张的不同,使得辽东军政陷入双头马车的窘境.1 毛文龙(1576-1629)於天启元年(1621)袭杀镇江(今辽宁丹东市东 北九连城)的后金守将后,旋即退據东江(泛指邻近鸭绿江口诸岛,因主要 位於出海口以东,故名东江,其中以皮岛为军政重心) ,此一冒进之举,虽带 给明朝军民短暂的胜利欢愉,但亦牵动了熊廷弼的布局.自此,皮岛(又名 椵岛或南海岛,属今北韩平安北道铁山郡)成为明廷欲牵制后金的重要军事 據点,与觉华、盖套、旅顺、广鹿、长山、石城、鹿岛等岛屿连成一海上防 线,2 而毛氏亦因此陞任总兵官.虽然时人有视毛文龙为民族英雄者,但也有 指责其冒功侵饷、交结后金、压迫辽民、威胁朝鲜者,毁誉颇不一致.崇祯 二年(1629) ,毛文龙被袁崇焕(1584-1630)以尚方宝剑斩杀,翌年,袁 崇焕亦死於后金的反间计,边事自此更加滋扰.3 在毛文龙之后有个刘氏家族曾在东江战史中扮演一相当关键的角色,其 家同辈兄弟多为将领,排行分别为兴沛(亦作刘大) 、兴祚(二哥) 、兴基 (刘三) 、兴梁(刘四) 、兴治(刘五) 、兴贤(刘六)以及兴邦,4 而兴祚、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32 1 喻蓉蓉,「熊廷弼与辽东经略」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 ,页218-242. 2 陈仁锡,《陈太史无梦园初集》 (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库禁毁书丛刊》景印崇祯六年 (1633)刊本) ,〈山海纪闻一〉 ,页26-27. 3 此段参见李光涛,〈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 ,《史语所集刊》 ,第19 本(1948) ,页367- 488. 4 兴基和兴梁究竟何者为刘三或刘四,并无直接证據.惟因兴基乃於崇祯元年九月从海上逃抵 宁远,并追随袁崇焕,而毛文龙则在十月疏报接刘四、刘五、刘六至皮岛,故知兴基必非刘 四.参见罗振玉辑,《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帖》 (台北:艺文印书馆,景印《史料丛 刊》刊本) ,页1-25;任世铎等译,《满文老档》 (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译注本) ,页1064;汪楫等,《崇祯长编》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清钞本) ,卷45,页12;李光涛,〈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12 本(1947) ,页241-250. 基、梁、治、贤等五人更是同胞兄弟.5 刘兴祚(?-1630)大概是刘家最出名 的人物,先前相关的研究因此较多,6 故本文乃将焦点置於其弟兴治等人.虽 然他们的作为对明清之间军事力量的消长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其事迹却常 遭近代治明史者所忽略,7 即使是在《明清战争史略》之类的专史中,亦只有 千字左右的叙述,8 故本文将尝试较深入探讨东江这段「后毛文龙时代」的历 史,希望能因此丰富我们对明亡一事的了解. 二、刘兴祚的反正 刘兴祚原籍辽东,万历三十三年(1605)因细罪而弃家投降后金,更名 爱塔,明人传说努尔哈赤之孙萨哈廉(亦作萨哈璘)曾将其乳媪之女许配给 他.天命七年(天启二年;1622) ,爱塔奉命总管物产富饶的南四卫(指位 於辽东半岛西半边的金、复、盖、海四州) .但或因不能忍受领主代善对他的 侵扰剥削,他渐生反正之心,屡与袁崇焕和毛文龙等明边将密通音信.天聪 二年(崇祯元年;1628) ,爱塔诈死,与其兄弟先后逃离后金. 毛文龙一方面将刘氏兄弟投诚一事当成其在明廷中的功绩,另一方面则 将之做为和皇太极谈合作的筹码.9 后金当时曾派人潜至铁山一带,希望能将 刘兴祚兄弟抢回发落,毛文龙因此致函皇太极,声称只要能谈成优厚的合作 条件,颇愿牺牲刘氏兄弟,将之解还金国.10 崇祯元年(1628)九、十月间,当兴祚与其兄弟分批脱逃至皮岛时,他133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5 周文郁,《边事小纪》 (台北:正中书局,景印崇祯末刊本) ,卷4,页25. 6 下文中涉及刘兴祚之事迹,如未加注,即请参见郭成康、成崇德,〈刘兴祚论〉 ,《清史研 究》 ,1994:2,页20-36. 7 如在下列史学著述中,即不曾提及刘氏家族其人其事: Carrington Goodrich and Chaoying Fang, eds., 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 1368-1644,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Frederick W. Mote and Denis Twichett,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7: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pt.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傅衣凌 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明史新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8 孙文良、李治亭、邱莲梅, 《明清战争史略》 (渖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页321-323. 9 崇祯元年十二月初,后金使者即曾多次出入皮岛与毛文龙谈判刘海事,参见赵庆男(1570- ?) ,《乱中杂录》 (汉城:民族文化推进會,1977 年校勘本) ,续篇卷 3,页4. 10 李光涛,《明清档案存真选辑初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 ,页81. 还另遣其弟兴基从海上至宁远,投奔与他素有联络的袁崇焕.崇焕初未信兴 祚诈死脱往东江一事,但稍后果自金国传出兴祚已死之说,未几,东江亦传 回兴祚已至的消息,崇焕遂要求毛文龙偕兴祚同来宁远共商大计.11 崇祯二年(1629)六月,袁崇焕假阅兵之名,在双岛(今辽宁金县西南 海中,两岛相距十里)以尚方宝剑杀毛文龙,并於八月自东江撤军,将岛中 老弱几乎尽载入登州.12 袁崇焕在初杀毛文龙之后,或为安抚人心,乃宣布 将东江的二万八千兵分成四协,由副总毛承禄(毛文龙之义子)13 和袁氏的 旗鼓徐敷奏各领一协,至於其余二协,则由东江各官推举游击刘兴祚、副总 陈继盛分管.14 由於刘兴祚在毛文龙被杀之后曾协助稳定东江诸岛人心,15 再 加上其兄弟分居重要将领职,且因陈继盛之女乃毛文龙之妾,陈氏自畏人 言,遂使岛上的实际威权皆归於兴祚. 刘氏兄弟在袁崇焕处置毛文龙的过程中亦曾扮演重要角色,此因毛文龙 在塘报中伪称兴祚系其在阵上招回的,令历经千难万苦自行脱逃至皮岛的兴 祚愤激不平,乃密遣生员王维章将其脱归实情以及毛氏的不公不法告知督师 袁崇焕,此事后被袁崇焕列为诛杀毛文龙的十二罪状之一.16 再者,兴祚为 围堵逃脱的毛文龙余孽,亦於崇祯二年(1629)七月致函李倧,希望朝鲜如 未见其函件、印信,不可聽任汉人调用船只和讨赏货物.17 在袁崇焕杀毛文 龙时,刘兴治亦曾出大力,以致「左右无譁者」 .18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34 11 《崇祯长编》 ,卷18,页4-5.惟文中误兴基为弘基,此见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4,页23. 12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汉城:探求堂,1984) ,卷21,页13、18、38. 13 此據毛文龙之子毛承斗在《东江疏揭塘报节抄》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标点崇祯 间刊本)中所辑录毛文龙之奏疏(页118) .朝鲜《承政院日记》 (韩国肃兰:国史编纂委员 會,1961-1977)中误称承禄为毛文龙的侄子(第21 册,页970)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亦误为文龙之族孙(卷5,页49) . 14 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 (上海:上海书店,《丛书集成续编》本) ,附录页 12-13.《明史》 (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據乾隆四年(1739)官印本点校)中误毛承禄为毛承祚(卷271,页6966) . 15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1,页14. 16 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4,页23;《崇祯长编》 ,卷23,页7. 17 《承政院日记》 ,第27 册,页235. 18 此據钱曾的《也是园杂记》 ,转引自吴骞辑,《东江遗事》 (台北国家图书馆藏钞本,原撰於 嘉庆十一年(1806) ) ,页209. 崇祯二年(1629)七月,刘兴基奉命招其兄兴祚面见袁崇焕,时任皮岛 都司的兴治遂因此摄西协事.十月,崇焕於锦州面嘱兴祚回皮岛练兵并总管 岛民,但以秋天风浪过大,兴祚与兴贤遂稽留宁远.十一月,崇焕因后金入 侵,率兵护卫京师,本拟将兴祚带往京中应援,但兴祚以手下无自己的部隊 为由而不曾随行.19 在袁崇焕因金国的反间计而被捕之后,孙承宗奉命坐镇山海关,兴祚时 已领宁前道孙元化(1581-1632)所拨的夷汉丁八百,孙承宗本欲其率兵西 援,20 以拒在良乡、固安一带的金军,但因兴祚不久前才自金国投诚,「人 或因其援疑之,兴祚亦自疑不敢进」 ,遂领兵防守太平路.十二月二十九日, 兴祚诈用夷语、夷帜袭击在青山营的敌军,号称共斩获约六百级(金人仅承 认五十级) ,周文郁称此「诚东事以来未有之战」 .皇太极在从俘虏口中得知 此乃兴祚所为之后,大怒,遂特调大兵星夜往擒之,兴祚於力战后被杀,兴 贤则被俘.21 当时明廷中对东江诸岛的态度相当分歧,有「用岛」与「撤海」两派. 由於金兵在关内纵横抢掠,而东江的明军又一直未证明具有牵制其后方的能 力,兵部尚书梁廷栋遂於崇祯三年(1630)决定将东江之兵陆续撤出,安插 在宁远、锦州等地,并将关外精锐调回防守山海关至居庸关之长城.在此一 战略安排下,副总兵茅元仪(1594-1640)於四月奉命将其部隊从觉华岛调 赴山海关,入驻南海口的龙武营中协,至於左右协,则拟交由署皮岛副总兵 陈继盛和原游击加副总兵周文郁分别率领,并预备提供三协战马和器甲,以 便其负起牵制入寇金兵的重责.22 元仪为防止兵士脱逃,遂将正、二、三月的薪饷暂扣,仅先各发一两 135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19 此段参见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4,页23-24;《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1,页25; 《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帖》 ,页3-5;谈迁著、张宗祥标点,《国榷》 (北京:古籍出版 社,1958,初刊於顺治十年(1653) ) ,卷91,页5528. 20 有称孙承宗为爱塔改名为「兴祚」 ,并改姓孙氏,荐於朝,然而此一叙事或误,因爱塔早於 天聪元年即已在朝鲜使用兴祚一名.参见王源鲁,《小腆纪叙》 (傅斯年图书馆藏《明季史 料丛书》本) ,补编,页6. 21 此段参见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4,页24-25;《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台北:新文丰 出版公司,景印乾隆四年(1739)钞本) ,卷6,页2-3;《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2,页17. 22 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8-9、26. 银,余额欲在抵达营区后再发放,此举引发众兵极度不满.四月十日,营兵 将元仪缚绑,并加刃於其颈项,幸赖新委的副将周文郁和参将刘应龙劝救, 而未被立即杀害.关内道王楫闻变之后单骑入营,會同周文郁将余饷全数发 放,但众兵依然不愿散去,指称元仪先前「严刻太过」 ,且此一事件令其「积 恨已深,岂肯相饶」 ,枢辅孙承宗遂在王楫的请命之下,将茅元仪拘管题参, 并改周文郁管中协兼摄左右两协,三年十一月,茅元仪被遣戍边卫.23 梁廷栋撤东江之兵以成牵制之策,尚未执行即遭逢茅元仪被缚之事件, 同时皮岛守军亦颇多反弹.此因陈继盛和刘兴治军皆奉派於四月移防,但军 兵之妻小和岛中其余老弱男女则暂留岛,各营军兵於是齐赴衙门哭诉.陈继 盛虽宣布每兵先给青布四疋、米一石,且谓户部的加给不久亦會发送,并声 称运兵船随后也将返岛运送眷属,但众兵多无意他调.24 此一气氛遂酿成数 日后由刘兴治兄弟所主导的兵变.25 三、刘兴治与后金的交结 崇祯三年(1630) ,皮岛署岛副总兵陈继盛因误聽谍报,初以为兴祚降 金未死,再加上稍后又获兴贤的招降之书,遂对刘氏一家的忠贞产生怀疑. 而留驻皮岛署前协事的都司刘兴治,因忿其兄兴祚战死后未获恩恤,且又获 「刘兴祚诈死不忠,其在岛兄弟子侄咸怀不轨」之揭,兴治以为此揭乃出自继 盛之手,欲上疏除己,遂於四月十二日乘诸将奠祭其兄丧礼时,与其弟兴基 等起而杀陈继盛及钦差通判刘应鹤等官及其军卒百余人,沈世魁因以其女纳 兴治而得免.兴治当时属下有降鞑七百名,但其中精壮勇猛者不过三百,披 甲者亦仅五十余名,事变发生之后,兴治立即设冶役,昼夜赶造护甲.26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36 23 此段参见《崇祯长编》 ,卷33,页15-16 及卷 40,页16;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26-27. 24 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篇卷 3,页28. 25 有关此一事件的初步讨论,可参见姜守鹏,〈刘兴治的归明与叛明〉 ,《社會科学辑刊》 , 1987:4,页56-62. 26 此段参见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篇卷 3,页32-33;《承政院日记》 ,第30 册,页404; 李肯翊,《燃藜室记述》 (汉城:景文社,1976 年景印朝鲜古书刊本行會排印本,原撰於十 八世纪末) ,卷25,页427;宣若海,《渖阳日记》 (渖阳:辽渖书社,1985 年景印《辽海 丛书》本,原撰於崇祯三年(1630) ) ,页11. 当时岛上军民或因不欲撤离而消极观望,此或是兴治兄弟得以叛变成功 的重要因素之一.27 再者,岛兵原就军纪涣散,无怪乎孙元化有云:「岛无 一城可據,无一事可因,将知领兵而不知备器,兵知领饷而不知对敌,此刘 兴治所以四顾无忌也」 .28 兴治兄弟叛变后,并引众迎其兄兴沛於长山岛,且 纵兵杀掠.兵部因担心其南走登莱或西叩山海关,形成后金以外的另一敌 国,遂令总兵张可大回登州严兵以待,并派龙武三营驻防觉华岛,又遣副总 兵周文郁和刘应龙面谕兴治,而枢抚孙承宗亦遣诸生吴廷忠招抚.29 刘兴祚同辈的族兄弟共有七人脱逃至东江,30 但因其母亲、妻妾和子侄 大多羁留在金国,遂对其稍后之行径造成相当大的牵制与影响.渖阳故宫崇 谟阁原藏有汉文旧档六册以及满文老档 179 册,其中收录刘兴治兄弟间的家 信及其与皇太极之间往来的文献多达二十余件,下文即爬梳整理这些文献, 并略述刘氏兄弟与皇太极合谋之事.31 天聪四年(崇祯三年;1630)二月十四日,皇太极致函皮岛副将陈继盛 劝降,并附上兴贤致兴治和兴沛的家信两封,以及给皮岛都司刘兴治、长山 岛游击刘兴沛、大獐子岛游击李友良、鹿岛林游击、广鹿岛和石城岛游击毛 有侯、旅顺口李游击的信各一封,此一名单涵盖了东江各主要據点的将领. 由於刘兴贤本人不通文墨,其以亲情劝降的家信应是在胁迫之下由他人代写 的,而皇太极此举还另有离间陈继盛与刘氏兄弟的额外目的.32 三月初八日,皇太极差刘兴治的使者何尽忠带回一招抚之信,亦即刘兴 治当时确与金国私下有往来,无怪乎陈继盛會对刘氏家族的忠贞度产生怀 疑.皇太极在此信中向兴梁、兴基、兴治解释其胞兄兴祚之死纯属意外,称 己因聽闻兴祚在太平寨,遂遣阿卜大(阿巴泰)和吉儿哈郎(济尔哈朗)两137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27 《承政院日记》 ,第30 册,页402. 28 归庄,〈孙中丞传〉 ,收入沈徵佺,《江东志》 (上海:上海书店,《中国地方志集成》景印 清代钞本) ,卷8,页3-14(尤其是页 10) . 29 谈迁,《国榷》 ,卷91,页5528-5529;《崇祯长编》 ,卷34,页18-19、22;钱谦益, 《牧斋初学集》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初编》景印崇祯十六年(1643)刊本) ,卷73,页13-15. 30 吴骞辑,《东江遗事》 ,页166. 31 下文中如未加注,即请参阅《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帖》 ,页1-25;《满文老档》 ,页1007-1098.又,同一文件之汉文本乃主要根據《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帖》 . 32 《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帖》 ,页5. 贝勒迎接,并派库尔缠送信去,不料兴祚却於稍早被前哨「误杀」 ,只有兴贤 还归金朝.皇太极强调己乃为「播仁善之风於四方」而进行招抚,绝对不會 施诈,且若来归,将仍可保留原明朝之官爵,至於所携之人,亦由其专属, 可任意择地居住,但如不从的话,则将杀尽其留在渖阳的家人.又为避免刘 氏兄弟担心遭到代善的报复,信尾还强调會将他们直接编入自己的属下. 三月十六日,刘兴治新遣的四位使者抵渖阳,以打聽兴贤被擒之说是否 真确.十七日,兴治则率五百甲兵登岸朝鲜,欲捉拿至义州贸易的金差朴仲 男,由於义州府尹李时英担心引发大事端,遂协助仲男在尽弃物货后狼狈脱 身,兴治大怒,乃缚李时英,并乱捶之,33 知兴治当时或尚无降金之意,否 则应不至於如此得罪金差,然而,皇太极却成功地利用兴治对家人安危的关 切,而离间其与陈继盛之间的关系.十八日,兴治所遣的使者离渖阳,并带 回兴贤致兴基、兴梁、兴治三兄之信函,一方面与前信如出一辙地解释兴祚 的死因,另一方面则以亲情劝降,要他们回渖阳看望年事已高的母亲. 四月二十八日,皇太极差李世成(或作李世武)随同刘兴治的使者回到 皮岛,当时兴治已杀陈继盛而为岛主,皇太极乃向兴治提出更具诱惑力的条 件,声称对刘氏属下的金、汉或蒙人,「皆与尔为民,在境外任尔择地住 种,作个属国过活」 ,皇太极并要求兴治务必派一族人至渖阳,以便当面盟 誓. 五月十七日,刘兴治所遣的何尽孝(由其姓名推测,似为前述何尽忠之 弟)等两位使者抵渖阳,希望皇太极能派一正式的使臣至岛订盟.十八日, 金遣李世成随同何尽孝回皮岛,称先前毛文龙曾哄骗金人至岛议和,结果却 将使者杀害或解送北京,故金人多不愿出使皮岛.且皇太极在信中亦质疑兴 治是否真的杀死多位明朝官员,否则为何迟迟不愿派其兄弟一人来盟誓.皇 太极这次还对属国的权利义务做了更具体的界定,声称只要订盟之后,「任 尔或居岛、或上陆,常作各岛民之主,各自过日,只借船兵助之」 ,从此一文 句,可知皇太极的目的除在拔除东江这个背上芒刺外,还希望能掌握利用兴 治所率领的水师. 五月初,刘兴梁到广鹿岛,为守将所击退,所率夷兵百余人皆战死,兴 梁仅以身免,逃回皮岛.九日,兴治遣崔耀武〔祖?〕率兵寇长山岛,亦遭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38 33 宣若海,《渖阳日记》 ,页1、6;《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2,页20-25. 游击玉承兰击破.十三日,兴治和兴基领船数十只载兵和马西向登州,并招 降沿途诸岛,而朝鲜则派李曙率军驻守在沿海各处,企图在兴治回皮岛时将 其解送明朝.受到去年底以来金兵入关肆掠的影响,东江兵众已有近一年未 见「粒米、文钱」 ,兴治乃於二十九日以讨饷为名,率大军抵达距旅顺五十里 的小平岛,此举导致登州居民汹汹思窜.六月初一日,周文郁抵小平岛,奉 命抚变.三日,后金兵三千余骑屯驻鸭绿江边观变.七日,兴治率兵与文郁 同至旅顺.十三日,兴治将新解到的饷银五万两散给其属下的五、六千名军 丁.34 由於当时金兵已取道冷口(今河北迁安县)退还关外,兴治或察觉难 以乘乱谋事,遂决定暂回老巢徐图后路.十九日,兴治虽获知孙承宗已依文 郁之请准许其戴罪立功,但因担心稍后遭清算,乃於次日密派千总郝金秀为 先遣人员,与金国商量订盟之事.二十五日,兴基自长山岛还皮岛,而兴沛 亦衔兴治之命从旅顺秘密潜赴渖阳.至於兴治本人,则於七月二日离开旅 顺,至二十七日始复还皮岛.35 刘兴治在还归皮岛之后,不仅未受处分,反而陞除副总,他声称杀陈继 盛之举乃替岛中除害,故高张书有「奇功大捷」四字的红旗,接受军将拜 贺,并自称为钦差.由於朝鲜曾兴师欲缉捕他入罪,兴治因此颇怒,除放纵 部属登岸侵扰外,还向朝鲜强要粮米,甚至促使力主严惩刘兴治的平安(朝 鲜国八道之一,位於西北与辽东相邻处)监司金时让遭撤换,并威胁朝鲜使 臣曰:「所输军粮若於冰冻前不能毕运,则当纵军兵取食於列邑」 ,且假托孙 承宗的名义欲再借军粮二万石和战马三千匹,惟未能如愿.36 当有汉人入朝 鲜扰民被杀时,兴治亦曾强悍要求朝鲜应「查得杀人者,绑送岛中」 ,并称: 「今后我人之无票文扰害丽地者,切勿打杀,绑送本岛」 ,且声言将派员赴朝 鲜查缉杀人者.37 崇祯三年(1630)六月二十八日,兵部尚书梁廷栋因孙元化素为跋扈的 139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34 当时东江之兵每月应领七钱之饷,但已欠饷近一年,知兴治属下约有五、六千名兵丁;周文 郁,《边事小纪》 ,卷2,页34、37. 35 此段参见《承政院日记》 ,第30 册,页406-409;《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2,页39、 43、46、50 及卷 23,页13;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30-42;赵庆男,《乱中杂 录》 ,续篇卷 3,页36-43. 36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3,页13-44;李肯翊,《燃藜室记述》 ,卷25,页429. 37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1. 刘兴治所惮,特破格荐用孙元化为登莱巡抚,除巡抚登州、莱州和东江外, 兼恢复金州、复州、海州和盖州之责.当时原本冀望登莱巡抚能跨海恢复南 四卫,并由辽东巡抚自广宁进取辽阳和渖阳,但在丘禾嘉与孙元化分别就任 辽抚和登抚之后,他们却另主它说,禾嘉请以东江之岛兵恢复广宁、义州和 右屯,元化则疏请撤岛兵於辽,并以之恢复广宁等三卫.孙承宗担心撤岛之 举将引发刘兴治的疑惧,故力主将之移至旅顺,惟仍因部议畏兴治而不果.38 孙元化当时乃率领以辽人为主的八千名军隊至登莱履任,葡籍军事顾问 公沙的西劳(Gon?lvo Teixeira Correa, ?-1632)等人亦被分派在其麾下效 命.公沙的西劳是在耶稣會士陆若汉(Jo?o Rodrigues, 1561-1633)的伴同 之下於三年正月抵京的,他共率来 31 名铳师、工匠和傔伴,并携入大铁铳七 门、大铜铳三门以及鹰嘴铳 30 门.39 崇祯三年(1630)七月初五日,刘兴沛抵渖阳.十一日,皇太极与诸贝 勒焚香盟誓,誓文中将刘氏兄弟所控制的东江诸岛视为平等的友邦.十五 日,受金人热情招待的刘兴沛,携带丰盛赠礼离开渖阳.二十三日,由刘兴 治、兴基、兴梁、兴沛、兴邦联名率岛中众官员起盟誓,署名在誓约之末的 七位同盟官员为参将李登科,游击崔耀祖,都司马良、李世安、郭天盛,守 备王才、何成功.此一名单事实上仅涵盖东江和辽东沿海诸将领的一小部 分,亦即参与盟誓的李登科等七员,应均为兴治的心腹,且订盟之举并未公 开.事实上,明军中应仍有许多与金人誓为仇雠或不服兴治者,40 即便是兴 治兄弟中也可能有持异议者(如兴基,参见后文) . 八月初一日,兴治遣人将誓文送至金国,在此一文件中,兴治首度以 「客国臣」自称,其后更有作「属国臣」者.兴治在其致皇太极的信中,对金 兵已於五月饱掠东归一事甚为惋惜,认为:「汗主大一统之机會,不容一刻 失也.止虑一鼓不下,后會无期」 ,并担忧皇太极會在灭明之后主张「天无二 日」 ,知兴治当时或有将来与皇太极分治天下的幻想.皇太极则在回函中安抚 他曰:「诚能协助以成大事,我言『天无二日』 ,老天岂可违乎?乞勿多疑,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40 38 此段参见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卷47 下,页21-22. 39 此段参见黄一农,〈天主教徒孙元化与明末传华的西洋火炮〉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集刊》 ,67:4(1996) ,页911-966. 40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2,页43. 惟勉前途可也.」 九月初二日,金国为表示诚意,遣使将兴治之妻送还,往送的大臣还包 括兴祚的好友达海和库尔缠,而兴治亦亲自乘船至岸边迎接.二十二日,皇 太极收到兴治的覆信,其中强调不會收纳金国的逃人,且对其妻被释还一事 表达谢意.文中称因其母仍留渖阳,且为避免遭人物议,本欲将其妻送还金 国,但此应纯属客套之辞.兴治对其妻应颇看重,否则或不至亲自往迎了. 当刘兴治与皇太极热络往还之际,兴治却於九月间向登抚孙元化报称自 己在辽东的青山、凤凰城和通远堡等地与金兵交战,共获得夷级三十四,并 擒获活夷一.孙元化於是在九月十五日上奏称:「鹿岛中军王永吉、赞画游 击张焘、大旗游击徐大复、阁部差官梁俊、水营都司刘兴基等,与大清兵战 於凤凰城地方」 ,奉旨命其「核寔具奏」 .枢辅孙承宗亦於二十五日上疏称兴 治「虽未足赎罪,而决意树功,誓仇建虏,稍见其心」 .41 经查护送刘妻的使臣萨木什喀等是在九月初二日自渖阳出发的,并在将 刘妻面交兴治后即回返,十九日还抵渖阳,因知兴治大概是於九月十一、二 日左右在海边接到其妻的.依朝鲜派驻皮岛之使臣的记载,兴治在十一日已 乘船出岛,42 时间上相当契合.然而,朝鲜的平安监司於九月初六日条下记 曰: 刘将自义州领兵渡江,遇鞑兵三百余骑,进至通远堡,夜袭斩首四十余级,夺马十 余匹,生禽真鞑一名而还.43 如此役确实发生,很难想像遭到重挫的金人仍會於五、六天后将兴治之妻送 还. 亦即兴治此一战报或出於伪造,其目的乃在获得明廷的信任和粮饷.44 此故,当时刘氏兄弟与金国往来的文件中完全未提及此一冲突,且因通远堡 (位於凤凰城正北偏西约四十公里处)在辽东境内,距义州的直线距离约八十 公里,知此一战果应非朝鲜人所亲眼目睹,根據的或只是岛上明军的单方面 叙述. 141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41 谈迁,《国榷》 ,卷91,页5548;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43;《崇祯实录》 ,卷3,页12;《崇祯长编》 ,卷38,页10. 42 《承政院日记》 ,第31 册,页454. 43 《承政院日记》 ,第31 册,页450. 44 此说首出姜守鹏〈刘兴治的归明与叛明〉一文,惟笔者在此提出更多佐证. 至於登抚孙元化和阁部孙承宗对兴治的报告或亦存疑,因此他们均不曾 提及阵斩夷级的具体事蹟,但或为笼络兴治,再加上查察困难,遂在不得已 的情形下逐级呈报.而兴治很可能为讨好两人,有意地在所谓的立功名单中 搀杂入部分他们较亲近的部属,如其中张焘即是孙元化的僚属和同奉天主教 的好友,他是在旅顺口追随兴治的,因其甚有计虑,颇受兴治倚用,45 而梁 俊则为孙承宗的差官,至於刘兴基亦曾为孙元化和孙承宗的僚属.明季的官 场和军隊当中,不乏类此浮夸造假的情形,此故,朝鲜国王李倧即曾评曰: 「中原虚伪成风,非独毛营,山海关亦然耳」 .46 十月二十二日,兴治所遣的官员熊梦鲤抵达渖阳,皇太极在交其带回的 信函中,指出日前有岛人登岸偷采人参被捕获,为避免类似的冲突有碍和 好,皇太极建议双方开市.当时因明朝政府严禁与后金通商,故金人的许多 民生用品相当匮乏. 为呼应皇太极的提议,兴治在回信中有言: 开市一节,臣愿遵承,第恐风声一露,疑其通和,商贾不至,纵有参斤,置之何 地?不若假丽人以贸易,是一举而便三国也. 亦即兴治认为一旦双方结盟之事被众人周知,则明朝商人恐不敢违法来东 江,故兴治建议还不如与朝鲜贸易,在此,兴治已把东江视作与后金和朝鲜 相提并论的一个「国家」 .同信中,兴治亦顺便要求皇太极在宫殿附近赐屋一 间,供其母亲和弟弟兴贤居住. 天聪五年(1631)正月初四日,皇太极致书兴治有关贸易之事,其中有 言: 来信有云:「开市一节,恐风声露泄,不若假丽人贸易」 ,说得有理.如岛中所缺之 物,当密以告我.我有所缺者,亦密以相告.所言令堂、令弟、令侄事亦是,令堂 移住我处,即令弟、令侄自与随行. 显然人质或仍是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刘兴贤同日在致三位兄长的家信 中有云: 只管往还行走,徒送物件何益?你若是实心为汗、为太太,就该把事情上紧做,再 议那一位来见见汗、见见太太也好.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42 45 李肯翊,《燃藜室记述》 ,卷25,页430. 46 《承政院日记》 ,第24 册,页65. 此信应是在金人监控下所书,亦反映出当时双方仍存在许多芥蒂,而未能具 体合作. 正月二十九日,迟变龙携来兴治致皇太极的信,其中提及新任登莱巡抚 的孙元化,欲向朝鲜借马两千匹以供兴治恢复南四卫之用,处在明、金两国 夹缝之间的兴治,唯恐动辄得咎而致大祸,遂声称:「高丽,穷地也,无多 马,就是与马,也披不得甲,臣也不要他.」兴治并直陈聽说金国将移兵攻 东江,劝皇太极千万不可受人挑拨而对其生疑,并强调「自古成大事者不务 小图,豪杰作事皆以信义服人,……切莫因臣一人,致令天下豪杰不信.」 对於金国开始自铸大炮并成立汉军一事,兴治亦在前信中提出自己的看 法,建议皇太极对火炮可用取资於敌的策略,不必自行铸造和搬运.兴治或 雅不愿金人的战力大幅精进,乃提出此一表面似乎成理的说法.对兴治而 言,如果明、金两国能维持一「恐怖平衡」 ,自己才有可能在鹬蚌相争中扮演 一举足轻重的角色.前引文中亦顺便再次提醒皇太极应善待已投诚的旧人. 天聪五年(1631)二月初一日,兴治所派的五位商人抵渖阳,他们携带 了毛青蓝布、水银、焊药、胭脂、梳子、针、缎、纱、烟等物品,共卖了银 146 两.初三日,即离境归去.当时人在渖阳的朝鲜使臣朴兰英,即聽闻有 七、八位汉人自皮岛携带马匹和物资来献於皇太极前.47 二月初五日,皇太极针对刘氏兄弟的疑虑,写了一封极具说服力的信, 首称自己如有攻岛的企图,可以瞒得了上天吗?且称己於先前毛文龙背盟时 尚且不攻岛,此因小岛疆土并不在其眼下,今又岂有背天攻取之理.在痛责 刘氏兄弟「既与我通好,仍与南朝往来不绝」之后,皇太极更提出先前自己 对待刘氏兄弟始终著重一「恩」字,宁可人负,不愿负人,并称:「你如安 心叛盟,亦自由尔!吾其奈尔何?你若是真个疑我,愿再立盟誓,我亦允 得.」 刘兴治在接到皇太极这封恩威并加的信后,立即去函解释,声称自己先 前因背金叛逃,稍后又杀害明朝命官,以致两边均得罪,对两边亦均有疑 畏,至於与「南朝」来往,主要在图其粮米以养活岛人,且称自己之所以一 直未率众登岸还归的理由,是因:「众人未知汗心,我纵信得过,众人肯信 否?众人不去,我一人會干甚事」 ,并称:「若是汗不恨我,把我当一个人, 143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47 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编卷 3,页45. 眼下虽不能替汗出力,断不肯背盟叛汗也」 ,信尾更大吐苦水,曰: 大抵我的命苦也,不敢怨汗.西也疑我,东也疑我,仰诉天知,敢对谁说?信我、 疑我,惟在汗心,何必再盟.汗乃大人,一言既定,我的心日后也自见得,岂敢烦 烦琐琐望汗盟誓. 显然兴治这时仍无携众降金的决心,他还是希望暂时在明、金两国的夹缝间 图存. 四、刘氏家族的覆亡 正当刘兴治与皇太极热烈勾结之际,皮岛中却於崇祯四年(朝鲜仁祖九 年;后金天聪五年;1631)三月突然发生巨变,刘家在东江权倾一时的势力 竟然在一夕之间完全瓦解,惟文献中对兴治的死因仍众说纷纭.48 现依时间 先后顺序排比出各造对於此一事件较重要的叙述. 1. 朝鲜人赵庆男在《乱中杂录》中收录该国派在皮岛的伴臣於三月十九 日所上之状启曰: (三)月十六日辰时,兴治衙门近处,大有奔遑之色.闻见,则降鞑八百余名谋叛作 乱云云.俄而,衙门后高峰,鞑兵等俱甲胄骑马屯聚者,无虑五百余名,争相追 突,乱入岛中人家,屠杀人民,不知其数.兴治将官李登科、吴显〔坚?〕忠、崔 耀祖、李麻屈、刘兴棋〔基?〕及守备、千总同恶者,其数亦多.至於十七日朝, 招入南商五十余名,没数戕杀,夺其货物.问於守馆汉人,则潜言曰:「兴治与降 鞑谋叛天朝,将为投奴,将官等不从其计,故纵鞑屠杀,而明日则尽杀岛民.陪臣 之至今居留者,将为执持投奴之计」云云.……是夜初更,忽有处处炮声,动天震 地,衙门后峰上,汉兵屯聚如蜂,一边燹火於衙门,火箭满空,天地洞照,达夜及 朝.汉人杀降鞑及其妻子、儿童,靡有孑遗,兴治兄弟及腹心之人,尽数斩杀,降 鞑之死,不知其数.兴治则死於乱兵丁宁,而或云烧死;或云欲为乘船,未及周 旋,渰死海中;或云降鞑谓今日我等之死,皆汝之故,打杀云云.大概游击张焘 等,率诸奋死之民,设计击杀云云.焘等招臣译官谓曰:「兴治谋叛天朝,杀岛民 投奴,引奴兵祸朝鲜,故俺等先发捕斩,幸赖天佑,尽杀八百降鞑,其中三百余名 乘船逃走,必下於尔国地方,陪臣急急知委於平安道监兵使,期於必捕.出陆汉 人,切勿乘时乱杀」云.因给令箭,许以乘船出送.49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44 48 先前仅姜守鹏〈刘兴治的归明与叛明〉一文曾有初步之讨论,惟笔者在此节中爬梳了大量姜 氏未曾过眼的文献,并尝试做一更深入的探讨. 49 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编卷 3,页49. 这是现存有关此一事件最早的叙述,由於涉及边事,朝鲜因此格外重视皮岛 的变故,其派驻在当地的使臣即从速将此第一手消息传回.经查刘兴治先前 在杀陈继盛时,属下共有降鞑七百名,但其中披甲者仅五十余名,故他於叛 变之后,立即赶造护甲,遂有前引文中所称五百余名骑马披甲的降鞑.而兴 治在此变发生之际所统率的八百名精锐降鞑,或即当地战力最强的单一部 隊,无怪乎,有人称其「养夷八百,造甲制铳,便四顾无忌,小霸自雄」 了!50 2.《清太宗实录》在天聪五年(1631)三月二十日甲午条下有云: 初,叛贼刘兴祚弟兴治,收集逃亡满人,恃其强力,杀副将陈继新〔盛〕等.遂據 南海皮岛,兼并诸小岛,后数遣使求降……嗣后兴治变其初心,与岛中众汉人谋, 欲尽杀满洲逃人,满人觉之,因纠众攻执兴治、兄兴亮〔梁〕 ,与岛众相持二日,兴 治绐言曰:「今汉人之强壮者已尽,仅余疲羸耳,我等杀牛为盟,当收其所余汉人 为奴」 ,满人信其言,遂刑牛与兴治歃血盟,众满人是夕各酣饮醉寝,兴治与其兄兴 亮〔梁〕等,率岛中余众还攻满人,满人力战,杀兴治及其兄兴亮〔梁〕 ,率所余男 妇三百八十五人,乘船至朝鲜国登岸,於是岛中汉人尽杀兴亮〔梁〕等之妻孥…… 於是尽诛兴祚、兴治、兴亮〔梁〕 、兴沛、兴邦之子及兴贤等,没其妇女为奴,上以 兴祚母年老,诸子不孝,非其母之罪,从宽免死,仍加贍养,以终天年.51 《清太宗实录》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修成的,此应总结了清朝官方当 时对於此一事件的论点. 3.《朝鲜仁祖实录》在三月二十一日乙未条记曰: 乙未,椵岛守将刘兴治谋叛,为张焘、沈世魁等所杀.兴治欲投虏,而恐岛众不 从,潜与降鞑结为腹心,先杀将校之不与己者,又欲尽除岛众之不从者,焘及世魁 等揣知其意,相与密谋,乘夜突入兴治营,仍纵火鼓噪,杀降鞑无遗类,兴治不知 去处,或云死於乱兵中矣.52 此一叙述的内容大致不出第一则,惟因受官方史书篇幅的限制,已删去了部 分细节,但其中有关事变的原委,则采纳了张焘的说词.由於在事变之后, 皮岛对朝鲜的公文往来均是由「假守」张焘和沈世魁领衔,知二人在刘兴治 死后即成为岛上的头领.53 145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50 张世伟,《自广斋集》 (日本内阁文库藏崇祯十一年(1638)序刊本) ,卷12,页20. 51 《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卷8,页34-36.蒋良骐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成书的《东华 录》 ,其记载与此略同. 52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16-17. 53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17、48. 4.《乱中杂录》在三月十五日条下记宣谕使朴兰英上奏曰: (皮岛)守备毛有增设计尽杀刘姓,后率降鞑五十名、汉兵四百余骑、汉女一百五十 余名,出来宣川地,而多有战伤者.54 惟據《承政院日记》 ,此应系於三月二十二日.毛有增其人不详,而守备的官 阶亦不甚高,经查记天启元年至崇祯二年事的《东江疏揭塘报节抄》中,并 不见其人,知他在毛文龙统领东江期间,尚没没无名. 《乱中杂录》在此则记事之后,还连续录有两则平安监司的状启,具体的 日期均待考,其一称对阵双方各著红或黑的服色,55 知冲突应发生於两不同 部隊之间.又文中所提及的龙胡,指的是当时奉命来朝鲜处理两国开市事宜 的后金大臣龙骨大(又名英俄尔岱) .由於在皮岛之变发生初期,详细消息一 直遭封锁,但邻近的朝鲜官民已感受到山雨飘摇之势,此故,朝鲜国王李倧 尝於三月十七日对大臣曰:「近日岛众有相通奴贼之事,故西民恟惧」 ,56 认 为刘兴治或即将率众投奔后金. 至於第二封状启则称降鞑之中仅五分之一持有军器,并颇多战伤者,57 知他们当时应是狼狈逃离皮岛,或因这些人熟悉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故 朝鲜官员亟欲剿灭他们,以防其投敌酿成大患.但稍后在龙骨大的恐吓之 下,朝鲜不得不妥为安置这批夷丁,并任金人迎归渖阳.58 5. 在关孝廉先生新近翻译的天聪五年满文「八旗值月档」中,有如下之 记载: 三月二十四日,有诸申人十五名自皮岛逃来,英俄尔岱遇之,选遣一人来报信称: 「汉人欲杀我诸申人,诸申人先觉之,杀明官兵一半,捆拿五哥兄三人.五哥诡称: 『尔等尽杀良善,何必杀恶人,可作俘虏,解往汗处,作奴驱使.尔等若不相信我 等,则杀牛饮血为盟』等情.诸申人信其言,盟誓免杀.五哥复下书招汉兵齐集, 夜进攻战,诸申人败,被杀,余者实不知何往,守船者逃来」等语.因此消息,遣 人持书往谕英俄尔岱云:「汗曰:據闻海岛诸申、汉人互相战杀,著英俄尔岱探明 消息,如何相杀,於原岛上以谁为主将,详查诸情,具书速派贤能晓事之人.」59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46 54 《承政院日记》 ,第32 册,页510;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编卷 3,页48. 55 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编卷 3,页48-49. 56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16. 57 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编卷 3,页49. 58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17-18;《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卷8,页34-36. 5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 〉 ,《历史档案》 ,2001:1,页5-18 (特别是页 8) . 此处所称「捆拿五哥兄三人」 ,应指的是捆拿三哥兴基、四哥兴梁和五哥兴治 共三人.由皇太极命英俄尔岱探明皮岛兵变消息的字里行间,知后金对此一 事件并不曾预先知情或介入.否则,当时英俄尔岱所率来朝鲜边境参与开市 事宜的从胡数千人应會有所因应.60 6. 三月三十日,英俄尔岱自朝鲜捎信回渖阳,称此变是「由内地下书杀 五哥及我诸申人」 ,61 此与第 5 则或下文中的第 10 则资料有异.衡诸刘氏家 族在当地的势力,明廷应不太有能力说动当地军民起而杀兴治及其手下精锐 之降鞑.否则,明廷亦不至於在陈继盛等官员被杀近一年之后,仍对东江的 局势一筹莫展. 7. 朝鲜人李肯翊之《燃藜室记述》中有云: 辛未(仁祖九年)三月,兴治劫岛众欲投虏,岛众不从,纵降鞑屠杀,招入南商五 十余人,没数戕杀,夺其货物.游击张焘、将官沈世魁等,率奋死之民,先杀降 鞑,不知其数,又杀兴治兄弟及腹心之人.招我国译官,急急咨报於平安监司曰: 「兴治谋反投虏,引虏兵祸朝鲜,故俺等设计先除之.八百降鞑中,三百余鞑乘船逃 走,必下泊於尔国地方,期於必捕.出陆汉人,切勿乘时乱杀.」62 当时张焘等明将告知朝鲜驻岛使臣,刘兴治是被设计除掉的,因他不仅「谋 反投虏」 ,且欲「引虏兵祸朝鲜」 ,希望能说服朝鲜同仇敌忾,严惩逃离岛上 的降鞑. 8. 四月初一日,一受厚赂的守门人禄世告诉朝鲜出使渖阳的大臣朴兰英 曰: 自岛中生变,投来真鞑十四名.去月二十八日入来言:岛中汉人则或出入朝鲜地方 和卖资生,真鞑六百余名无路得食,饥馑兹甚,方欲结约投来之际,汉人万余名人 知机相战,汉人见败,刘兴治返为投入真鞑之中,方欲乘船出来之际,岛中汉人作 倘〔船?〕来到,厮杀真鞑之际,逃生者十五名云云.而不信其言,方欲囚禁云 云.63 综合前述各则资料,知当时皮岛之上共有汉人万余名、降鞑六百至八百 名.做为一少数族群,降鞑在岛上的社會或经济地位或较为卑下,其与汉人 147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60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13. 61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 〉 ,页9. 62 李肯翊,《燃藜室记述》 ,卷25,页430. 63 朴兰英, 《渖阳(往还)日记》 (汉城大学奎章阁图书馆藏钞本,原撰於崇祯四年(1631) ) , 页9. 之间虽然拥有共同的敌人,但日积月累的摩擦与矛盾,很可能最后爆发成种 族冲突.而在此一不幸事件当中,汉人至少有两千多人被杀,降鞑则约有半 数死於乱事,余均外逃. 9. 《崇祯长编》中收录登莱总兵黄龙於四月十一日所上的疏报,称: 八角口居民程宵元载客至皮岛贸易.三月十六日,刘五集各客二百余名,责以无粮 欺诳,欲俱杀之;将刘兴基綑打三十;杀沈世魁一家,惟世魁得脱;崔耀祖、吴坚 忠二人自相争杀而死.次日,刘三山(案:山应为衍字,下同) 、刘四、沈世魁齐入 刘五家,候至更深时,杀死刘五.佟驸马(指佟养性)勾引东兵三百名刘(案:此 应为「到」字之误)铁山,拨船接济,亦被刘三山杀散.夫兴治谋为不测,将士不 附,兄弟仇杀,实有因势导机之妙用.彼此胜负虽尚未闻,然而兴治死,则兴基无 所逃,其党当俱尽矣!64 崇祯皇帝命其核实以闻. 此则提供了一些其他文献所不曾提及的细节,称刘兴治於三月十六日集 合在皮岛上的客商两百余名,斥责他们不提供粮食,而威胁欲尽杀之.如再 参照第 1 则文献中的资料,兴治或於十七日晨杀害了其中配合不力的南商五 十余名,并没入其货物.在东江开镇之后,毛文龙等将领因实际需要且为谋 私利,促使皮岛成为明朝、朝鲜和后金等地转口或走私贸易的乐园,65 大量 商人麇集该地,如天启五年,姜曰广、王梦尹奉旨视察东江诸岛,他们即曾 指出当时从事相关货贸的商人,不下五、六百人,半在登州,半在东江.66 参照第 8 则资料中的记载,自陈继盛被杀近一年来,当时岛中很可能因 为此变而未能如前获得明朝和朝鲜官方的粮食接济,当地的汉人或因善於与 朝鲜民众贸贩,而尚能维持,但降鞑则因此「无路得食,饥馑兹甚」 ,前述刘 兴治斥责并杀害南商之举,或即是替其以降鞑为主的下属争取权益. 至於当时岛上的争斗,或因各将领的态度而分成两个主要的对立群体, 此则资料中指称刘兴治綑打其兄刘兴基,并杀害沈世魁的家人,世魁仅以身 免,而崔耀祖和吴坚忠二人更自相争杀而死,且谓刘兴基、刘兴梁、沈世魁 等人於稍后奋起反击,终将兴治杀死.登莱总兵黄龙将兴治之死归因为「谋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48 64 《崇祯长编》 ,卷45,页12.点校参见李光涛,〈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 ,页243. 65 李贤淑,「十七世纪初叶的中韩贸易(1592-1636) 」 (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 论文,1997) ,页192-209. 66 沈国元,《两朝从信录》 ,卷31,页27-28. 为不测,将士不附,兄弟仇杀」 ,但他并未明白指出兴治究竟如何「谋为不 测」 ,由於黄龙迟至四月十一日才上疏报告此变,且他当时仍有「彼此胜负虽 尚未闻」之谓,亦不知兴基的存殁与否,可见他并未能确切掌握事件的原委 及其发展. 至於黄龙所称后金的驸马佟养性勾结朝鲜兵在铁山接应一说,应属附會 卸责之举.后金在刘氏兄弟死后,随即出动大军抢攻皮岛,并要求朝鲜提供 战船遭拒,67 依據八旗值月档中的记载,当时随军的汉官乃以副将石国柱、 佟三和高鸿中为首,如佟养性确曾参预其事,则所有汉官均应聽其节制,其 名亦不至於失载.68 黄龙很可能情报错误,而将佟养性与佟三相混了! 前引文中的崔耀祖和吴坚忠乃兴治部将,兴治起事杀陈继盛时,全藉两 将为「爪牙腹心」 ,其中崔耀祖在兵变之后,初获兴治私授游击一职,但在兴 治稍后获朝廷空劄六纸为其部将填具正式官衔时,却均仅授予较低的都司之 衔,69 两人遂对兴治大为不满.其中崔耀祖先前与兴治的关系应较为密切, 想法亦较相近,如周文郁奉命来抚变时,兴治即派崔耀祖的家丁随船服侍并 监视,而在天聪四年(1630)七月刘兴治兄弟与皇太极订盟时,他也在七名 同盟官员中排名第二.至於吴坚忠,原为兴祚属下,天启七年(1627) ,他 奉兴祚之命徒步将金兵欲围锦州的情报先期通知袁崇焕,直至兴祚战死后他 始回岛投奔兴治,70 但坚忠并未在与皇太极的盟约中列名. 由於吴坚忠与刘兴基均曾任职於袁崇焕军中,71 他们与崇祯元年(1628) 起任宁前兵备道的孙元化原有密切的从属关系,故两人有可能对崇祯三年五 月奉命巡抚登莱和东江的孙元化较能信赖,72 加上明廷对刘氏兄弟著意安 149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67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41、47. 68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 〉 ,页12. 69 崔耀祖在兵变之后,初获兴治私授游击一职( 《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帖》 ,页17) ,此故,周文郁在《边事小纪》中称其为「伪将」 (卷2,页35-41) . 70 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35-41 及卷 4,页25-26;吴骞,《东江遗事》 ,卷下,页42-43. 71 崇祯元年九、十月间,兴祚与其兄弟分批脱逃至皮岛,当时他还另遣其弟兴基从海上至宁 远,投奔与他素有联络的袁崇焕.大概是在崇祯二年七月间,兴基奉袁崇焕之命随徐敷奏至 皮岛管海船事,并衔命招其兄兴祚面见袁崇焕.参见《崇祯长编》 ,卷18,页4-5 (惟文中误 兴基为弘基) ;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4,页23;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1,页25. 72 黄一农,〈天主教徒孙元化与明末传华的西洋火炮〉 ,页932-933. 抚,如三年六月将参将兴祚原「管东江前协副将事」之职衔实授兴治;七月,赠兴祚三级,并廕其子大缙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八月,更赐兴祚祭六 坛以及造坟、安葬.73 且在四年欲派人赴皮岛钦赐兴治蟒龙衣、玉带、黄金 和免死牌,74 并於补叙先前罗岭之功时,对兴基「陞赏有差」 ,75 遂使兴基与 兴治两兄弟的立场渐行渐远. 在此变当中,刘兴治、崔耀祖、李登科等人以及刘兴基、吴坚忠、沈世 魁等人应分属立场不同的两派.虽然在第 1 则文献中,朝鲜伴臣称:「兴治 将官李登科、吴坚忠、崔耀祖、李麻屈、刘兴基及守备、千总同恶者,其数 亦多」 ,但这些军官应非声气相通、共同作恶,而是彼此相互争斗. 八月二十一日,登莱巡抚孙元化将刘兴治、刘兴梁、华大、石汉等四颗 「逆级」解送到京,并依「解到夷级例」由兵部和兵科會验,二十三日,还奉 旨传首九边.76 虽據黄龙的说法,刘兴梁曾参与杀死兴治之事,但从他与兴 治并罪的情形判断,兴梁或在事件之初曾参与降鞑的叛变,此故,在降鞑败 离皮岛之后,岛中汉人还尽杀兴梁之妻孥(见第 2 则资料) .至於刘家的另一 兄弟兴基,则因曾试图力挽狂澜而未被加罪. 10. 四月二十日,满臣曾向朝鲜使臣朴兰英细陈此变曰: 南朝闻有刘兴治与真鞑投入我国之意,自南朝送差檄书於兴治曰:「汝兄兴祚从死 於节,卒为忠臣,汝亦岂无效报之心耶?岛中投鞑数多,后患可虑,并为生擒绑 送,则陞汝爵禄,钦差仍领岛中」云云.兴治信其言,与诸将等密议真鞑等处治 事,设策约束毕,又言及於厥妻,而厥妻乃曾在渖阳,自上年兴治有向意,於〔与〕 我国通信,然后许以出送者也.其妻曰:「我等金国之恩虽死难忘,而汝何出此不 忍之计耶!」反覆相诘之际,兴治亲近使唤儿鞑窃聽,漏通於真鞑之中,又,他将 官使唤儿鞑亦知机漏通,两言相附,故真鞑等惊慌发愤,乃敢先犯,汉人等头头将 官二十余名及以下军兵几尽厮杀,兴治等兄弟亦为绑缚,将杀之际,兴治哀乞曰: 「我与你等依当初结约同入渖阳」云云,而诸鞑或有以为可者,或有以不可者,论议 纷纭未决.兴治又与杀牛决盟,以定众议,然后乘夜潜请邻岛汉兵大张形势,更为 接战之时,真鞑突入,只砍杀刘兴治兄弟,即为见逐,退遁艰难,乘船生还者四百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50 73 《崇祯长编》 ,卷36,页10 及卷 37,页7;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41 及卷 4,页26. 74 《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29-30. 75 《崇祯长编》 ,卷45,页6.此事系於四月六日,但当时皮岛兵变之事尚未为朝廷得知. 76 此见《明清史料》 (北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 ,乙编第一本,页88;惟文 中将刘兴梁之名书作兴良. 余名,下陆於贵国地方.登岩休息之际,又贵国官员二员率其军兵围立放炮,似有 接战之状.真鞑等曰:「我等今方投入金国,而今国与贵国通和,岂料到此有战斗 之事乎?」其官员等及闻此言乃止不战云云.男丁三百一名,鞑女六十名,儿鞑七 名,则自直路已为入来,又百余名,则见贵国发兵围立,惶惧散走,指向水上之 故.自此迎护军二百余骑亦为出送,而贵国欲害投来真鞑,何向南朝之意尤重而然 也.77 此与四月十九日八旗值月档中的记载大致相同,78 只是描述更加详尽.我们 可发现满人依旧向朝鲜使臣强调刘兴治与真鞑有投入后金之意. 11.五月初九日,八旗值月档记曰: 将爱塔之弟、诸子连族中幼小俱诛之,其主未杀,坐罪缘由记注前月册内.以其母 年老,将要死亡,故未诛之.其诸申妻所生之童男留养,至汉人妻、家中诸物,给 与旗贝勒.79 此则资料详细叙述了羁留在渖阳的刘氏家族最后遭处置的情形,他们的出处 乃依其为满汉或男女而有所不同. 前列整理出共 11 则有具体纪日的叙述,下文即分别整合清、明和朝鲜各 不同立场的记述,尝试还原事实的真相. 清代官方对此一事变的定调,总结在《明史》 (顺治朝初修,乾隆四年 (1739)刊行,乾隆五十四年勘改修定)中的三十余字: (崇祯)四年三月,(兴治)复作乱,杖其弟兴基,杀参将沈世魁家众.世魁率其党 夜袭杀兴治,乱乃定.80 如当时刘兴治确欲投降后金,则此一叙述中或不會用「作乱」一词,而应使 用近似同书中所称崇祯六年(1633)孔有德及其党「航海降於我大清」的语 辞.81 后金当时对此变的瞭解,主要得自逃归降鞑的说词.依據天聪五年 (1631)的「八旗值月档」 ,岛中的降鞑在逃回后金之后,报称此变的缘由是 因他们见到明廷颁给刘兴治的一件诏书,文中要求兴治尽杀岛中夷人,即愿 151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77 朴兰英,《渖阳(往还)日记》 ,页16-18. 78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 〉 ,页10. 79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 〉 ,页11. 80 《明史》 ,卷271,页6967. 81 《明史》 ,卷23,页315. 将其拔擢,故他们抢先於三月十六日下手,连续两日,共杀岛上汉人二千余 人,十七日,兴治称恶逆汉人已被尽杀,仅余疲羸而已,故劝降鞑止杀,双 方遂刑牛歃血为盟.但兴治却暗中联络邻岛汉兵,乘夜增援反扑.虽然兴治 与兴梁俱於接战中被杀,但降鞑亦溃败不支,仅余三百多人乘船逃走,经朝 鲜返回他们原先所叛离的后金.至於兴基,據朝鲜人的说法,则是死於「陈 大鼎亲戚」之手.82 在此乱中,除了刘氏三兄弟外,尚有 13 员小吏被杀,亦即,岛上官吏有相当部分一时俱殁.但在此档中,并不曾提及刘兴治於此变 中曾与后金预谋勾结.康熙二十一年(1682)定稿的《清太宗实录》 ,对此 变的描述亦大致如此. 至於明廷对於此一事件的瞭解与态度,则因各种官方文献在鼎革战乱中 的大量亡佚,以致我们目前似乎仅能从登莱总兵黄龙的奏疏(第9则资料) 中略知一二.然而,黄龙的叙事却甚缺条理,不仅将刘氏兄弟的排行与名字 混杂使用,令不熟悉者,如坠十里云雾,且亦不曾说明兴治为何要綑打其兄 兴基并杀害内戚沈世魁的家人,他也未指出崔耀祖和吴坚忠相互争杀至死的 原因.仅在疏末含混地称:「兴治谋为不测,将士不附」 ,隐约指出岛上的争 斗乃因兴治欲投降后金而将士不愿顺从所致,83 无怪乎,崇祯皇帝要他「核 实以闻」 .又,该文中亦完全未提及降鞑在此变中所扮演的角色. 曾在陈继盛被杀后奉派至东江安抚刘兴治的副总兵周文郁,对於此一事 件的认知则与黄龙有异,在其於崇祯末年成书的《边事小纪》 〈刘将军(指兴 祚)事实〉中有云: 至辛未春,以兴治部将崔耀祖、吴坚忠争杀,两俱败没,兵丁又乘机焚掠,兴治命 夷丁剿乱,而遂彼此奋斗不解.兴治大恸曰:「去年朝廷以我兄故,饶我死,今复 何辞再幸逃国法.纵朝廷宥我,我能自安乎?」遂赴火自焚死.于是沈世魁等遂并 杀刘氏一门,而名为叛.登抚孙初以变报,后以为间.84 周氏声称此变乃肇因於崔耀祖和吴坚忠之间的彼此争杀,而在两相败没之 后,其兵丁更乘机焚掠,兴治遂命手下的降鞑平乱,终一发不可收拾,导致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52 82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 〉 ,页9.陈大鼎其人不详. 83 在沈演为黄龙所撰的碑铭中,亦称:「刘兴治贰於奴业蠢蠢动.」沈演对黄龙十分佩服,誉 之为「天下奇男子」 .见沈演,《止止斋集》 (日本尊经阁文库藏崇祯六年(1633)刊本) , 卷33,页29. 84 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4,页26-27. 满、汉人之间的恶斗,兴治因而自焚以赎罪.周氏在此文中指沈世魁等人诬 兴治图叛,且谓孙元化本以兵变上报此事,后却改口强调他是用间以铲除刘 氏的势力. 周文郁以兴治乃因内部纷争而感愧自焚的说法,恐有为死者讳之嫌.文 郁先前奉旨抚变,声称曾成功劝服兴治戴罪立功,以致在其离去时,「兴治 搏颡大哭,从人亦莫不堕泪」 ,然兵部却将此一功绩全归於他人,文郁於是撰 〈抚变纪事〉长文,以五千余字详述过程,一抒内心怨气.85 此故,当文郁於 稍后为兴祚撰〈刘将军事实〉一文时,他很可能因不愿承认自己对兴治的招 抚工作仍以失败告终,且因其与兴祚彼此相契,86 为维护兴祚以性命换得的 家声,而蓄意遮掩了兴治的真正死因.87 经查孙氏家族之友人稍后为元化所写的传志中,确见大家均众口一致地 称其是用间以促成此变的,如在归庄所撰的〈孙中丞传〉中,即称当时孙元 化曾遣人将朝廷抚恤兴祚之事告知兴治,并责令兴治以光复金州来赎罪,且 答应为其请饷,但最后终以「隔海难御」 ,而改令旧岛将孔有德等部属「间疏 其腹心,伺衅图之」 .88 在张世伟所撰写的孙元化墓志铭中,亦称: 辛未春,刘兴治跳踉屠岛,岛旧帅张焘与兴治之内戚沈(指沈世魁)合谋杀之,数 年所虑,一朝廓清矣!公(指孙元化)布置行间,力独多.于是遣黄龙以总镇行抚 焉,疏列始末上闻,得旨:「岛逆既歼,具见孙元化沈谋远略,差官齎赏,相机料 理,知道了.」89 此外,孙元化的部属黄龙於崇祯四年(1631)四月十一日所上的疏报中有 云:「兴治谋为不测,将士不附,兄弟仇杀,实有因势导机之妙用」 ,其中 「因势导机」一语,亦与行间之说相互呼应. 在第 10 则资料中,提及满臣曾向朝鲜的使臣指出刘兴治於事变之前接到 明廷一诏书,其文有云:「汝兄兴祚从死於节,卒为忠臣,汝亦岂无效报之 心耶?岛中投鞑数多,后患可虑,并为生擒绑送,则陞汝爵禄,钦差仍领岛 中」 ,此与八旗值月档中所谓「尔尽杀诸申,来献首级,拨尔为臣」的意旨相 153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85 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26-45. 86 周文郁,《边事小纪》 ,卷2,页31. 87 姜守鹏,〈刘兴治的归明与叛明〉 ,页62. 88 沈徵佺,《江东志》 ,卷8,页10-11. 89 张世伟,《自广斋集》 ,卷12,页22. 近,90 此或即孙元化所声称其用间的一部分? 刘兴治在杀害陈继盛之后,曾遣使向金国约降,但投奔后金或非其最佳 的选择,其主要目的应仅是为己保留最后一条退路.因当时后金尚无能力直 接威胁到皮岛的存亡,而做为一位乾领明饷、坐拥贸利的东江之主,到底远 胜於在先前敌人的统治下苟延存活.崇祯三年(1630)十一月,登莱总兵黄 龙奉命赴皮岛担任都督,此事明显威胁到兴治做为东江之主的现实地位,然而,黄龙一直因当地局势的不明朗而稽延行程.91 前引文件中所提及的「陞汝爵禄,钦差仍领岛中」 ,对一直觊觎岛主之权 的刘兴治,应该极具吸引力,而明廷或为取信对方,甚至已发船送出御赐的 蟒龙衣、玉带、黄金和免死牌.明廷此举显然颇有深意,如兴治确将降鞑 「生擒绑送」 ,即相当於自废臂膀,将来他恐无足够的本钱再兴风作浪.但权 衡利害关系,重隶明朝的体制或仍是刘兴治最好的选择,因即使他自立为东 江之主,亦将在无法持续获得粮饷和物资的情形下,难逃被明朝、后金或朝 鲜消灭的命运,故他很可能因而选择牺牲追随自己的降鞑.然而,刘兴治的 算盘却因事机不密而完全被打乱了(见第 2、5、10 则资料) ,降鞑抢先袭杀 汉人以求自保. 虽然周文郁与孙元化对此变的说法颇异,但两人其实关系密切,如周文 郁乃当时首辅周延儒的亲族,而延儒与元化二人有江南乡试同年之谊,且文 郁与元化曾於天启间在辽东经略孙承宗幕中共事多年,以致元化在上疏叙杀 刘兴治之功时,还将时任宁远海口副总兵的周文郁亦顺便带上一笔,陕西道 试御史余应桂还因此严辞批评元化此一「隔海叙功」之举是谄事延儒.92 亦即,在孙元化的奏疏中,兴治并非自裁而是被他用间所杀的,讽刺的是,周 文郁甚至还列名於杀死兴治的有功人员当中!类此的浮夸冒滥之风或弥漫於 明末官场. 朝鲜对此变的瞭解,主要得自於其派驻皮岛和渖阳的使臣.依據朝鲜大 臣朴兰英於崇祯四年(1631)四月在渖阳的日记,当时后金与朝鲜双方人员 曾互探虚实,后金当时甚至不许人与朝鲜使臣相接,亦不许回归之降鞑谈及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54 90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 〉 ,页10. 91 《崇祯长编》 ,卷40,页1;《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47. 92 《崇祯长编》 ,卷53,页13. 此事.93 综观前述朝鲜公私两方面在当年有关此一事变的记载,均一致认为是由 於刘兴治与降鞑欲胁岛众投奔后金所引起的,此一看法即使在朝鲜成为清朝 的属国后仍未改变,如在李选所撰的林庆业(1594-1646)小传中即谓后金 与兴治两相预谋,陆续派人假装投诚至皮岛,以致降鞑之数在短期内即暴 增.94 但此说的可信度颇令人怀疑,因若属实,当时由英俄尔岱所率来朝鲜 开市的数千名从胡应會对此一事件有所因应,然而,第8则资料中已显示后 金对皮岛兵变似不曾预先知情或介入. 况且,刘兴治在杀死陈继盛之后,虽不断向皇太极示好,但仍偶向明廷 报告其擒杀夷兵的「战绩」 ,希望能在两国的夹缝中求存,如兴治即曾於崇祯 三年(1630)九月间报称自己在辽东的青山、凤凰城和通远堡等地与金兵交 战,共获得夷级三十四,并擒获活夷一.故若当时确有数以百、千计的夷人 抵岛,兴治理应會大作文章,藉以争取明廷的信任与粮饷,然而,我们却完 全未见到此一情形. 虽然刘兴治先前确曾与皇太极缔盟,但综合明清两造的记述,此一事变 或是孙元化行间(分化兴治与降鞑的关系)的结果,而非兴治欲胁众投金所 致.95 朝鲜人的误解主要源出於其派驻皮岛的伴臣,而该说法或得自守馆的 汉人,或得自张焘和沈世魁等平乱的明将(见第 1、7 则资料) .又,后金为 责难朝鲜,争取利益,亦有意造成此一错误印象,96 如崇祯四年(1631)四 月二十三日,满臣就曾对朝鲜使臣朴兰英表达不满,称:若非朝鲜供粮援助 皮岛,兴治早就於先前即已投靠金国了.97 朝鲜君臣在国家屡受刘兴治及其部属侵扰的情形之下,对兴治之死多抱 持庆幸的态度,如崇祯四年(1631)四月初五日,朝鲜国王在与大臣谈及皮 岛之变时,即尝曰:「兴治之死,实是我国之幸,兴治不死而东抢,则祸不 155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93 朴兰英,《渖阳(往还)日记》 ,页2. 94 《林忠愍公实纪》 (汉城:朝鲜光文會,1913 年重刊 1890 年活字板) ,页15-16. 95 此与姜守鹏〈刘兴治的归明与叛明〉一文中的看法相异. 96 如在皇太极於天聪七年致朝鲜国王的信中,即以 「我相岛好人 (笔者案:应作 『我相好岛人』 ) 」 称呼刘兴治,并警告朝鲜不得接济东江诸岛上的残存之人.参见《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8,页41. 97 朴兰英,《渖阳(往还)日记》 ,页27. 可测矣!」完平府院君李元翼也回应曰:「兴治之死,非人力所致,实是天 佑之幸也」 ,98 此一心态也很容易深化或渲染前述所称兴治欲胁众以投虏的错 误印象. 五、皮岛之陷落 刘氏兄弟亡故之后,梁廷栋以时势所迫,决意改采「用岛」之策,并声 称「撤海之罪,同于弃地」 ,但他旋即去职,改由熊明遇出任兵部尚书,虽然 做为东江诸岛直属长官的登莱巡抚孙元化主张撤岛,但以众说纷纭,终无成 议.99 崇祯四年(1631)六月,皇太极以皮岛新遭变乱,或可乘机袭占,乃调 派数千名步骑兵攻岛,新出镇皮岛的总兵黄龙,遂命赞画副总兵张焘出战. 张焘督大小兵船百余艘迎战,并令公沙的西劳等 13 名随军葡人发西洋大炮, 计发射 19 次,声称打死敌兵数百名,时人称之为「麻线馆之捷」 ,辽东巡抚 丘禾嘉更形容此役乃「海外从来一大捷」 .100 此役虽然暂时阻止了金人对东江诸岛的觊觎,但皇太极却於八月集中兵 力亲攻大凌河,将祖大寿围於城内.由於东江一再发生变乱,且罕有牵制金 兵之能,孙元化因此欲将岛众撤回.十月,张焘即奉命率舟师一千三百人撤 离皮岛,但黄龙则藉口巡视义州而迟留不去,沈世魁亦不愿归,孙元化於是 命黄龙率兵登岸牵制后金,但他却仅虚张声势而未发兵.101 崇祯四年(1631)十一月,黄龙因隐没兵士的赏银,且扣克月饷,致引 起譁变,众兵将黄龙拘於私第,其腿遭拷折,耳鼻且被割去,此一兵变很可 能由沈世魁在幕后策动,虽旋遭平定,并扶黄龙复出视事,然明军在皮岛的 战力已大受伤害.102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56 98《承政院日记》 ,第32 册,页514. 99 归庄,〈孙中丞传〉 ,页10-11. 100 李光涛,〈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 ,页241-250. 101《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4,页48 及卷 25,页29-31. 102 此段参见《崇祯长编》 ,卷52,页30;《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25,页42;王徵著、李 之勤辑,《王徵遗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页147-149;罗振玉校录,《平南 敬亲王尚可喜事实册》 (台北:艺文印书馆,景印《史料丛刊初编》本) ,页1. 当明廷甫处理完东江的乱事,却於崇祯四年(1631)闰十一月又爆发出 更大的「吴桥之变」 .孙元化属下的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叛变,他们在山东地 区共横行一年多,造成「残破几三百里,杀人盈十余万」的结果,并於六年 四月以船百艘载男女一万二千余人(含精壮官兵三千六百余名)浮海从镇江 堡(临鸭绿江出海口)登陆降金.此举不仅令满洲人获得大量精良的西洋火 器,而且得到由葡萄牙军事顾问所直接传授的弹药制造技术以及瞄准的知识 与仪具,导致明朝与后金在军事力量上明显呈现消长.103 崇祯六年 (1633) 七月,皇太极派岳托率领包含孔有德和耿仲明等汉军在 内的马步兵万余名攻克旅顺口,守将黄龙战败自刎.104 十二月,石城岛副将 尚可喜又掠长山、广鹿诸岛降金.105 令辽东和朝鲜两半岛沿岸诸岛屿的明朝 驻军,几乎仅局限於皮岛及其邻近的少数几个岛屿.天聪十年 (1636) 四月, 皇太极以军功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106 崇 德二年 (1637) 正月,在包含由投降汉兵所组成之炮隊的支援下,朝鲜国王李 倧向清朝奉表称臣,史称「丙子虏祸」 .107 四月,皇太极派阿济格攻陷皮岛, 由沈世魁所率领的明军约有万余战死,而汉民被杀者或达四、五万人.108 崇祯十年(1637)五月,在皮岛之役中幸运脱逃的副将沈志祥(世魁的 从子) ,复召集溃卒至石城岛.十一年,沈志祥率二千余军民登岸降清,翌年,被封为续顺公.至此,辽东半岛南边各岛屿上仅剩残卒,难能成军,而157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103 此段参见黄一农,〈天主教徒孙元化与明末传华的西洋火炮〉 ,页911-966;黄一农,〈红 夷大炮与明清战争以火炮测准技术之演变为例〉 ,《清华学报》 ,新26:1(1996) ,页31-70. 104 韩行方,〈明末旅顺之役及黄龙其人其事〉 ,《辽宁师範大学学报(社科版) 》 ,1994:6, 页86-88. 105 薛瑞彔,〈关於尚可喜叛明投金问题〉 ,《清史研究通讯》 ,1987:2,页11-13. 106《大清太宗文皇帝实录》 ,卷28,页52. 107《朝鲜仁祖大王实录》 ,卷34,页20;赵庆男,《乱中杂录》 ,续篇卷 4,页11-26;石之 珩,《南汉日记》 (汉城大学奎章阁图书馆藏康熙三十二年(1693)重刊本) ,卷4,页172;李光涛,《记明季朝鲜之「丁卯虏祸」与「丙子虏祸」 》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1972) ,页18-115;刘家驹,《清朝初期的中韩关系》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6) ,页106-128;张存武,《清代中韩关系论文集》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 , 页1-71. 108 刘建新、刘景宪、郭成康,〈一六三七年明清皮岛之战〉 ,《历史档案》 ,1982:3,页84- 89. 明廷亦不再置大帅,仅由登莱总兵遥领而已.是年夏,赵光抃更怂恿尚书杨 嗣昌撤岛,尽徙诸岛兵民至宁远和锦州.讽刺的是,对许多人而言,并不认 为此举可惜,反而是抱持「二十年积患,一朝而除」的心态.109 六、结语刘兴祚在降金之后又辗转归正,虽然他相当熟悉金国的情状,且在当地 颇具影响力,但归明之后却一直未受重视,清初史家谈迁即慨叹明廷如能重 用兴祚,令其率精锐深入金国,或有机會改变屡屡处於被动挨打的态势.110 兴祚反正之后曾替屡战屡败的明军立下汗马功劳,最后更在战场上殉 国.而其兄弟则因缘际會在毛文龙被杀之后,掌握了东江地区的主要兵权, 他们原本大可另有一番作为,但却由於将领之间因权力与利益冲突所产生的 矛盾,而掀起轩然大波,其弟兴治和兴基等人最后甚至彼此仇杀,导致权倾 一时的刘氏家族毁於一旦. 刘家将五子分别取名为兴祚、兴基、兴梁、兴治、兴贤的字面意义,原 本或期许他们能成为明朝的国祚栋梁,然而刘氏兄弟却徘徊周旋於明、金两 大政权之间,兴治甚至曾一度想建立刘家自己的基业.虽然他们兄弟间的政 治立场并不一致,但金国或明朝均将他们视为一丘之貉的整体,彼此维持著 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关系.此故,在崇祯四年(1631)四月十一日由登莱 总兵黄龙所上的疏报中即称:「夫兴治谋为不测,将士不附,兄弟仇杀,实 有因势导机之妙用.彼此胜负虽尚未闻,然而兴治死,则兴基无所逃,其党 当俱尽矣」 ,不仅抨击兴治,对杀兄的兴基亦丝毫不假词色. 从战略布局的角度来看,面对几无水军的后金,明军由山东半岛、辽东 半岛和朝鲜半岛沿海诸岛屿所组成的「海上长城」 ,很可以发挥「进可攻、退 可守」的积极作用.但很不幸地,自毛文龙以降的东江诸将领,多未以国事 为己任,不仅偏安一隅,从事贸贩,谋取私利,甚至冒饷侵粮,勾结敌人.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58 109 参见《明史》 ,卷259,页6720;《清史稿》 (北京:中华书局,1976 年点校本) ,卷234, 页9416-9418.但《明史》中误沈志祥为沈志科(卷271,页6969) ,而《清史稿》中亦误 沈世魁为沈世奎. 110 谈迁,《国榷》 ,卷91,页5537-5538. 无怪乎,当时有「用海以扼奴,用岛以掣奴,疆场之虚名也」 、「东江进兵为 膺局」等讥讽之言,甚至直指岛帅为寇盗.111 此外,一连串的兵变,更导致 原本可做为明军重要前线的海上防线如同骨牌般崩塌,连带成为引燃明朝覆 亡的关键导火线之一. 尤其讽刺的是,东江一镇的将士原多是因战乱而流离海岛,且是与满清 政权不共戴天的辽东军民,但他们却未能发挥牵制敌人或恢复故土的使命, 反而成为明廷在财政上的包袱以及在军纪上的肿瘤.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 喜等将领更因造化弄人而选择降清,他们在改旗易帜后,反而力求表现,凭 藉其对火炮和水战的熟稔,率领汉军协助清朝定鼎中原,甚至因功而分别封 王建藩,为其个人建立了至高的勳业.这些叛将的积极投入,无疑地对满清 得以开创一统天下的霸业产生重大影响. 159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111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 ,卷53,页2-5. Liu Xingzhi Brothers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Naval Defense Line in the Yellow Sea during the Late Ming Period Yi-Long Huang* Abstrac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med a line of defense along the coastal islands near the Liaodong Peninsula during the late Ming period. It even appointed a commander-in-chief stationed at Pi Island 皮岛, an island to the east of the outlet of Yalu River, hoping to achieve a role of both attacking and defending the Manchu army from its back. But unfortunately, most of the mili- tary leaders at Pi Island from its first appointment of Mao Wenlong 毛文龙 (1576-1629) did not regard the national affairs as their highest responsibility. Instead of defending the Ming frontiers, they traded with Koreans and Manchus for personal profit, and even coveted money from soldiers' pa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family of Liu Xingzuo 刘兴祚 (?-1630) and Liu Xingzhi 刘兴治 (?-1631) who rose abruptly after the death of Mao Wenlong. The seven Liu brothers all served as high-ranking military officers. They wavered between supporting the Ming and Manchu, and once attempted to establish a sovereignty of their own. But they finally started to fight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political standpoints. After the Liu brothers fought with each other, the survivors were killed by Ming or Manchu government because they 汉学研究第20卷第1期160 * Yi-Long Huang is a national chair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in Hsinchu, Taiwan. were of little use anymore. A series of mutinies took place at Pi Island after this, and finally led this important line of defense in the sea to collapse as a result. The chaos at Pi Island also became one of the several important inci- dents that triggered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Keywords: Ming and Qing history, military history, Liaodong 辽东, Liu Xingzuo刘兴祚, Liu Xingzhi 刘兴治 161 黄一农∕刘兴治兄弟与明季东江海上防线的崩溃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锦州籍明星  锦州历史名人  锦州笔架名人酒店宾馆  锦州城市名人酒店  山西籍的演艺界名人  江西籍的古代文化名人  江西籍名人  锦州新闻网  锦州二手车  锦州赶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