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繁树烈士 > 》革命烈士诗抄专号评述
  • 》革命烈士诗抄专号评述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8-30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3 2 文学评论 责任编辑: 饶翔电话: (010) 65389196 电子信箱: wenxuebu@263.net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在我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热烈庆 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的光辉日子 里, 《诗刊》 的编者们, 怀着对革命先烈 缅怀和崇敬的深情, 精选了李大钊、 高 君宇、 夏明翰、 柔石、 殷夫、 恽代英、 邓中 夏、 江上青、 吉鸿昌、 瞿秋白、 方志敏、 赵 一曼、 杨靖宇、 陈辉、 叶挺、 闻一多、 陈然 等70 位先烈的诗篇, 作为 "革命烈士诗 抄" 的珍藏版, 于今年 《诗刊》 7月号庄严 问世.革命烈士的诗, 是他们在开创历 史的行进中迸发的生命真音, 是他们在 血与火中升华的高洁灵魂, 是他们从心 灵深处向人间放射的灿烂群星, 从而组 成了一幅慷慨悲壮的历史风云图, 谱写 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诗.借用 鲁迅的话说, 它们 "是对于前驱者的爱 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因此, 这部 《革命烈士诗抄》 具有 深刻的文献价值、 史学价值、 人生意义 和诗学意义, 对于当今和后世的读者, 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启示性和情感震撼 力.当今, 我们欣逢盛世、 共享安康, 面 对花团锦簇、 欣欣向荣, 它昭示我们应 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应以他们为 榜样, 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于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诗是思想的闪电, 诗是心灵的火 光, 人的境界决定诗的境界.革命先烈 们以血染的风采熔铸了诗的辉煌, 诗才 能像阳光一样照耀沉醉的土地, 烘热人 的心房, 鼓舞他们奋然前行.先烈们都 有开阔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的革命理想, 李大钊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 们党的创始人之一, 在黑夜如磐石的年 代, 他就能听到 "人道的警钟响了" , 就 能看到 "自由的曙光现了" , 他相信将来 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 《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利》 ) !为了 "何当痛饮黄龙 府" , 欲去 "高筑神州风雨楼" ( 《江户送 别幼蘅》 ) .他以先知般的智慧俯瞰历 史, 他以战士的肝胆投入战斗, 瞻望他 刚毅而又安详的目光, 怎能不升腾起高 山仰止的崇敬.赵世炎于 20 世纪初绽 的黎明, 站在巴黎铁塔顶上, 就能谛听 到 "列宁在演讲/人民群众在拍掌/ 《国 际歌》 响震云霄/欢呼口号声若狂" , 他 坚信 "共产主义万寿无疆" ( 《远望莫斯 科》 ) .正是由于他们有改天换地的理 想, 才会有舍生忘死的壮烈人生, 柔石 看到 "火花如流电/血泛如洪泉/骨堆成 了山/肉腐成肥田" .他在如此残酷的 厮杀肉搏中, 却相信 "未来子孙们的福 荫之宅/就筑在明月所清照的湖边"(《战》 ) .他们为了奔走呼号, "蹈火归 来又赴汤, 只身亡命是家常/东西南北 路千里, 父母妻儿各一方/太息斯民犹 困顿, 驰驱我马未玄黄/风尘小憩田夫 舍, 索得浓茶作胆尝" (熊亨瀚 《亡命》 ) , 这是何等的乐观昂扬. "誓志为国不为 家, 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 女子缘何分外差?/一世忠贞兴故国, 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 笑 看旌旗红似花" (赵一曼 《滨江抒怀》 ) , 充分表现出当代巾帼英雄的报国壮志 和朗健心胸.他们为了推翻旧社会而 奔走四方: "莽莽洞庭湖, 五日两飞渡/ 雪浪拍长空,阴森疑鬼怒/问今为何故?豺狼满道路/禽狝歼除之, 我行适 我素" (邓中夏 《过洞庭》 ) , 这是何等磊 落而洒脱的人生.即使身陷囹圄, 也充 满自信和乐观激扬的情绪: "带镣长街 行, 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 我心无愧 怍/带镣长街行, 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 讶, 我心自安详/带镣长街行, 志气愈轩 昂/拼作阶下囚, 工农齐解放" (刘伯坚 《带镣行》 ) .我们从这些气吞山河般的 诗句中, 会深切感悟和理解一代共产党 人, 为着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解放全人 类的崇高理想, 创造了惊世骇俗的精神 高地. 在 《革命烈士诗抄》 中, 入选最多的 是 "就义诗" 和 "绝命诗" , 其中许多篇章 载入中学语文课本并在几代人中间广 泛传诵.当我们重温这些掷地有声、 振 聋发聩的诗句, 仍能引起思想的震撼和 心音的轰鸣, 从而让人心热血热涕泪纵 横.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 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 (杨超 《就义诗》 ) ;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 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夏明 翰 《就义诗》 ) ; "自古英雄多患难, 岂徒 我今然/望爹娘, 休把儿挂念/养玉体, 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 足供欢颜/儿去 也, 莫牵连" (王孝锡 《绝命词》 ) .这就 是革命英雄的生死观, 让一切苟活的人 自惭!面对他们的高风亮节铮铮誓言, 我们是否应该思悟: 什么是轻如鸿毛, 什么是重如泰山?他们生活的时代离 我们似乎很远了, 而历史和文化都会绵 绵不断, 他们的生命之歌仍在我们的岁 月里回旋, 他们所创造的精神高地需要 我们继续登攀!生活不都是轻歌曼舞、 花好月圆, 更不是功名利禄、 满眼金钱, 我们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烈士 们的价值体系, 如江河泻地日月经天, 滋养着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诗刊》 的编者们匠心独运,在每 篇诗作旁,附作者生平和"事迹链 接" ,以简约而生动的笔致,讲述了先 烈们的英雄事迹和肝胆情肠,鲜活地 再现了他们的人生历程和精神风貌, 再 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忠贞爱情, 再现 了地狱的阴森和刑场的悲壮, 构成中国 革命诗的缩影.革命烈士的诗, 是英魂 铁血熔铸的丰碑, 是生命喷发的火光, 因而具有感人肺腑、 发人深省、 引人向 上的精神力量.他们并非专业诗人, 却 有开阔的思想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面对屠刀面对死亡, 他们无法打磨语 句, 却能把旧体诗写得精湛洗练、 节奏 鲜明, 让人一咏三叹荡气回肠; 能把新 体诗写得语句铿锵、 情感激荡, 是我国 现当代诗史上不可替代的至可宝贵的 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 当下我国诗坛呈现出审美多样化 的格局,既有宏大叙事又有个人情 怀,形成了艺术风格、审美个性乃至 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从而拓宽了诗歌 美学疆域.但同时又显得繁盛与芜杂 相掩映,过多的闲情逸致和细琐的个 人悲欢,远离了现实生活的热潮.希 望有时代使命感和艺术责任感的诗人 们,真正做到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 统,既包括古典诗词的传统,也包括 革命诗词的传统,也要汲取外国诗歌 的艺术营养,创作出内容丰盈、思想 深邃、语言精湛的优秀作品,创作出 充满凛然正气、给人以鼓舞的优秀作 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 优秀作品. 从上世纪 50 年代诗人萧三编辑的 《革命烈士诗抄》 开始, 这一类用生命和鲜 血实践并忠诚于自己革命信仰的英雄诗 篇,就在我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很多 诗篇不仅成为我熟能背诵的经典,更成 为我做人和后来作诗的依傍. 今年 7 月 《诗刊》 革命烈士诗抄专 号重新辑录了烈士诗篇,作为建党 90 周 年纪念.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创意的筹 划,让我们重温了烈士们的英雄事迹, 重新受到一次英雄人格的感染. 令人欣喜的是这期烈士诗抄所选的 范围更为宽广, 上自王尽美、 李大钊、 瞿秋 白、 蔡和森等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先 驱, 下到新中国广为人知的雷锋和新时期 英雄楷模孔繁森的诗篇.革命事业在延 伸,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发展, 不断出现 新的英雄, 会有更多新的诗篇在延续着这 一本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大书. 这些烈士中虽不乏训练有素的诗人 如闻一多、柔石、殷夫、陈然等,但大 多数烈士却并不曾以写诗为业,有的烈 士一生里也许只留下这惟一的一首诗 篇,但他们的这些诗依然字字有金石 声,篇篇射日月光.是什么力量让这些 诗篇能穿透近百年时空而放射出灿烂光 芒?让我们捧着,感受到它的灼热;读着,感觉到它的力量. 这是一种忠诚信仰的力量,是一种 为民族解放、为人民利益勇于献身的力 量.当我们读着夏明翰的 《就义诗》 、罗亦农的《绝 命诗》 、 恽代英的《绝 命诗》 、吉鸿昌的 《恨不抗日死》 等,即刻 就会热血沸腾,感叹"生命一何轻,精 神一何重" ;我们会站起来,高声朗诵, 骨骼里如同获得了新的钙质. 这一期烈士诗抄特辑,不仅给我们 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信仰的教育,也 给了我们关于当代文学创作的一种启示. 当今的文学到底缺了什么?看到过 一些读者和作家对当前文学创作的批评 和反思, 他们普遍认为是缺钙质. "钙质" 是一种形象说法, 实际是在讲缺乏一种内 在的鼓舞人的精神力量, 缺乏为理想和信 仰奋斗的英雄主义气概.有一段时间, 诗 歌界有人把 "诗言志" 与 "诗言情" 对立起 来, 以为 "言志" 必然会产生概念之作.其实, "言志" 并不排斥 "言情" , 我们读这些 烈士诗抄, 既感到烈士们志向的高远, 更 感受到他们对祖国、 对民族、 对人民、 对事 业的强烈情感. 烈士诗抄既是一份革命精神教育的 优秀教材,也应该是文学创作里一份特 殊的重要收获.重视、研究和推介这些 作品,并在文学史上给它们应有的位置, 我想, 是完全必要的. 在全媒和博客时代, "好" 的诗歌可能越来越多, 但是 "感动" 的诗却越来越难以觅求. 而当我们从高速路时代的喧嚣和 全媒体时代的 "链接" 美学和 "鼠标" 图腾中暂时挣脱出来, 深 夜里摆放案头的血红封面的 《诗刊》 2011 年7月"先驱者的 血——革命烈士诗抄" 专号, 却不能不让包括我在内的 "新世 纪" 读者获得一种久违的冲涌、 激动甚至洗礼. 一种用血和精 魄炼成的诗歌美学正在城市化和个人化时代焕发出少有的温 暖、 疼痛和光辉. 这甚至成了这个精神无限涣散时代少有的一 束历史和 "远行者" 们的追光——它们来自于遥远的历史深 处, 更重要的是它们来自于用血和精魄续写的一首首生命的 "大诗" .当然, 面对这些先烈用血和精魄所炼铸成的诗行我 们也不能就此 "迁就" 诗歌标准, 因为任何题材和具有道德感 的诗首先是诗而不是其他. 说到这些先烈诗抄, 我们必须先面 对诗歌的标准问题. 而实际上一首重要的甚至经典诗作其评 价标准并非是固定划一的. 有的可能在题材处理上更具有一 种情感力量、 道德优势甚至社会轰动效应, 而有些诗作则明显 是更注重诗歌的本体特征, 更具有一种所谓语言、 形式和修辞 上的美感. 而在什么程度上、 在什么样的立场上、 在什么样的 历史语境下谈论诗歌标准却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在当下 我们重新阅读这些先烈诗抄, 这些带有个人性、 公共性、 民族 性、 时代性、 革命性征候的诗歌言说方式反倒获得了 "先锋" 和 "共鸣" 的精神引导性的场域空间. 在这些不同时期的 70 位革命烈士中, 能够被文学史叙事 所认定的 "诗人" 并不多, 但是这些带有特殊美学质素、 情感力 量和思想质地的诗歌, 凸现给当下读者的却是一部生动而沉 重的中国诗歌史、 社会史、 思想史和灵魂史. 在茫茫的时间水 岸再次倾听历史和人性的澎湃回声, 在当下是如此弥足珍贵. 这些特殊质素的诗歌文本既有激情又不乏深沉的知性空间. 重要的还在于这些诗歌给当代读者以重新面对历史、 面对人 性、 面对自我的机会. 我不太认同于新诗研究界将这些诗称为 "红色诗歌" . 因为就 《诗刊》 本期专号的总体诗歌面目来看, 这 些先烈所呈现的诗歌有一部分是直接面对生死考验和家国剧 痛的 (这些诗无疑可归入 "红色诗歌" 谱系) ,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其他大量的 诗歌文本中领略了更为丰富、 更为立体的诗歌美学和情感与想象的综合膂力. 这些诗歌在一个无限加速度的时代重新给读者和评论者打开了一条通道. 在 看似日益丰富、 多元、 自由和 "个人化" 的诗歌时代, 我们的灵魂却正在日益淡 漠. 而这些带着鲜血、 大爱、 精魄的诗歌之光或者精神芒刺终得以让一个个当 代人的 "麻木综合症" 有了被 "疗救" 的机会. 那曾经波澜壮阔甚至不无风诡云 谲的岁月在诗歌的记忆中愈益清晰, 这也正如布罗茨基所言的诗歌是对人类 记忆的表达. 在 "新世纪" 的语境之下, 这些略显 "老旧" 却无比温暖、 撼人心魄 的诗歌在历史、 人文、 情怀、 担当的综合视阈中重新打开了深度精神的思想阀 门. 换言之这些诗同时具有了史学的重要性和诗学的重要性. 上世纪 80 年代 朦胧诗热潮退去, 诗人的光环也逐渐隐退, 当我们一次次抱怨诗歌 "被边缘" 、 诗歌丧失了读者的时候, 我们一再将这种后果归因于所谓的时代和读者, 却一 次次丧失了对诗歌写作和诗人精神的自我追问和盘诘. "重读" 高君宇、 李大 钊、 闻一多、 陈辉、 蒲风、 瞿秋白等人的诗作, 当代的阅读者和批评者应该可以 清醒地认识到, 为什么这些遥远历史烟云深处的文本仍能一次次打动我们的 真正原因了. 由这些先烈诗抄我不能不再次想到诗歌的题材问题. 诗歌的题材问题尽 管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是在当下的语境之下, 题材也成了诗歌写作的一个 必须面对的问题甚至难题. 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当下的 "个人" 和 "现代主 义" 诗歌美学圭臬之下, 有相当多的诗人和专业研究者只要一提到 "主流诗 学" 、 "主旋律" 和公共题材的诗歌就会在 "洁癖" 之下敬而远之, 想当然认为这 些诗不过是肤泛的 "红歌" 和政治刻板的老调. 实际上这些烈士的诗歌文本不 仅有历史的沉重和个人的苦痛, 同时也提供给我们和时代强烈的个性意识和 诗歌成色自身的繁复性和多层次性. 值得注意的还有, 这些先烈诗歌在呈现出中国历史波诡云谲的时代图景 的同时, 也极其真实、 生动、 个性化地以最大的可能性凸显了生命个体对情感、 生存境遇、 时间命运、 家国前途等诸多本源性问题的思考和抒写. 换言之, 他们 的诗歌在呈现出集体性的精神图景和历史风貌的同时, 也具有着可贵的 "个人 化的历史想象力" . 这种想象力显然是将历史个人化、 还原化和真实化, 不断用 真实的巨流冲刷惯性知识虚幻的尘埃. 重要的还在于, 这些特殊精神质素的诗 歌并未因家国、 民族、 革命的强大声音而丧失了强烈的自省意识和反思精神. 这些精神的升阶大诗重新打开了另一个逐渐逝去年代的面影, 一段斑驳 交错的历史田野得以再次袒露. 甚至可以说这些可能并不完美但具有相当 "重 要性" 的诗歌文本必定会成为 "当代" 研究者进入历史语境的一个深深的隧道. 灵魂曾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照耀他们和我们的是良知、 人格和精魄的永久闪 光. 这些具有时代重要性和美学重要性的先烈诗歌以特有的话语方式, 以特有 的感悟、 经验、 敏识、 良知、 情怀和担当为一段历史以及与此相关的诗歌写作类 型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的精神性坐标, 为历史的山峰奠定了坚硬的岩层. 当 《诗刊》 在不期然中亮出一册 "革命 烈士诗抄 · 珍藏版" 时, 已是所谓不惑之年 的我, 突然间对自己对革命诗歌的喜爱恍 有所悟: 就诗歌而言, 它们当然首先是语 言中的神秘结晶, 而后才构成了可供释读 的 "文献" 内容; 但就生命精神、 理想情怀 的宣示而言, 则那些能够被植入诗艺构造 的象征性力量或元素, 必定为特定历史时 空中价值诉求的最高级. 从诗歌与人类精神的正当关系来看, 我们阅读它们, 并非总要裁决技艺的优劣 或思想的高低, 而更在于鉴赏人性的光 华、 生命的气节.可以说, 诗歌的创造, 主 要取决于创造者的心灵样式和美善情 趣.没有纯真无邪的情致, 没有强盛健全 的心智, 何来超凡脱俗的诗思?由此, 我 想到诗歌教育的问题, 也思及诗歌教育和 历史教育之间的关系. "斯民正憔悴, 吾辈 尚蹉跎" , 这是李大钊 《赠相无》 中的句子, 河山破碎、 积贫积弱的故国, 让留学日本 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寝食难安.我 们再看看恽代英烈士的 《每作伤心语》 : "每作伤心语, 狂书字尽斜, 杜鹃空有泪, 鸿雁已无家.浩劫悲猿鹤, 荒村绝稻麻. 转旋男儿事, 吾党岂瓠瓜? " 这样的诗句难 道会逊色于诗圣诗鬼们的所谓绝唱吗? 中华民族的 "诗教" 传统, 固因儒家的过度 诠释而有被工具化之嫌, 但若追根溯源, 也不能完全否认其对诗的定位之合理. 《礼记》 中说人, "温柔敦厚而不愚, 则深于 诗者也" .这既是清澈的梦境, 也是测度 的标准.可能礼乐社会那样的人文境界 从来都没有实际达到过, 但圣贤君子们、 革命英烈们的这些信念、 这种挚爱, 是不 容奚落的. 很显然, "诗歌教育" 即一种文明教 育.然而文明是包涵了特定历史内容的, 没有历史, 就谈不到文明.从近百年来的 中国历史看, 人们追求变法改良也罢, 推翻 皇权帝制、 实行民主革命也好, 最终指向的 都是民族自强之路.这条路似乎格外艰 难: 恃强凌弱的外敌和一盘散沙般的愚民, 往往让那些满怀激情的爱国者如天外来客 一样陷入孤绝之境, 他们的超前觉悟和他 们身处的昏昧世界之间的反差, 让他们的 殉难尤为悲壮惨烈.从此次 《诗刊》 选编的 "革命烈士诗抄 · 珍藏版" 所附史料链接来 看, 除刘志丹、 杨靖宇、 赵一曼等少数英烈, 是就义于 "攘外" 的战场, 70位留下了诗篇 的时代精英中的绝大多数, 都是在所谓的 "安内" 中遭残酷镇压而死的, 包括了向警 予、 蔡和森、 瞿秋白、 方志敏、 吉鸿昌、 闻一 多、 柔石、 殷夫等有名或无名、 共产党或非 党人士.其中杨开慧、 赵一曼两位烈士遇 害前的记载, 读来最使人心痛落泪: 内敌与 外寇, 手段之野蛮和残暴, 竟无任何分别! 事实上, 这些革命烈士们的生命本身就是 诗, 他们对真理追求的坚定、 为理想献身的 勇气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已经胜过 了任何语言文字. 爱的大纛 憎的丰碑 张同吾 一份革命教育的优秀教材 雷抒雁 以血和精魄炼成的诗歌美学霍俊明《《诗刊 诗刊》 》 革命烈士诗抄专号评述 革命烈士诗抄专号评述 革命者的生命本身就是诗 殷实《诗刊》 编辑部的成员们在筹备和选编 "先驱者的 血——革命烈士诗抄" 珍藏版专号的过程中, 不断受到心 灵的震撼和感动.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 副主席、 书记处书记、 《诗刊》 主 编高洪波表示, "革命烈士诗抄" 特刊体现了编辑们的责 任感和敬畏心, 敬仰先烈, 敬仰他们用生命和青春热血写 成的诗篇, 大家在感动中编辑, 在寻找中感动, 这个过程 让人终生难忘. 90 年烽火征程, 革命烈士诗抄对烽火这 一特征的集中展现有着特殊的意义,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 叛. 刺刀挑战信仰、 杀戮威胁理想, 那些烈士是胜利者, 因 此今天的一切才百倍地让人珍惜.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们从过去的历史中发掘出这些素材, 这些诗抄就是活 的历史, 是一个个生动的教材, 它们不仅仅会引发我们对 诗歌、 诗人和诗的生命的思考, 更会对当代民众精神产生 一种鼓舞与感召. 胡锦涛总书记在 "七一" 重要讲话中指 出: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 程. " 《诗刊》 愿用自己的努力, 把这些壮丽的诗章织进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经纬之中. 以牺牲年月排序凸显革命的壮烈 谈及这本特刊的选题和策划过程, 《诗刊》 常务副主 编李小雨介绍说, 2009 年 《诗刊》 就曾推出过"热烈庆 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诗歌名篇珍藏版"特刊,发表了 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诗人的诗歌名篇,在文学界 引起了热烈反响.今年是建党 90 周年,我们与编辑部 全体同志在年初策划时就确定要推出"革命烈士诗抄" 特刊.革命烈士诗歌是我们民族有着独特历史价值和审 美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们是中国现代党史、军史、 革命战争史和诗歌史极为重要和珍贵的组成部分.尤其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诗集所收录诗歌的时间涵盖了从建 党起到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及新中国成立后,精选出各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 70 位 烈士的代表作,特别补充了其他版本的 《革命烈士诗 抄》 中尚未收录的烈士诗作,并按他们牺牲的年月排 序,从中突显了一条血色的脚印.编辑们还千方百计寻 找到了烈士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将其加工成"事迹链 接"或"怀念链接"等小故事.这些诗中许多都是绝笔 诗:有的是用牙刷柄在监狱的墙壁上刻写,有的是用树 枝在雪地上划出,有的是用烟灰写在纸烟盒上悄悄带 出,有的是在赴刑场的路上高声朗诵……读着这些感人肺腑的诗歌,看着这些年 轻英武的脸庞,我们强烈感受到,这些用鲜血写成的诗,传播着革命的真理,开 掘出了真正的生命内涵.烈士诗抄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时代性和为之奋斗的理 想境界的高度统一,证实了好诗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烈士们是不应该被遗 忘的,特别在今天飞速发展的开放的社会中,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关于理想、奋斗、信念、意志等高尚情操,是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的. 在 《诗刊》 副主编冯秋子看来,烈士的诗是与人一致的诗.这些因人而出的 诗,所展开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社会和个人的真实处境;也记录着个人被先进 的、为大众争取和平解放、争取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所吸引和凝聚而产生的高度 智慧和创造能量.这些因人而出的诗,是烈士的生命创造的价值以文学形式进行 的表达,她的生命力入地擎天,长久不息.读烈士诗抄,体会这些诗篇反过来对 人的映照,对时代的映照,对人所从事的寻求光明和正义事业的映照,对人践行 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永恒价值的映照,还有对烈士及其诗 学创造带给我们的土地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映照,深受触动.那些穿越诗作而流 露出来的纯粹之美,是与人的精神实质休戚相关的大美,它进入到人心里,带给 人信心和力量. 《诗刊》 的编辑们以实际行动,向革命历史表达我们的尊重,向 今天和明天表达我们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朴素而长久的愿望和坚持,以为铭记我 们的来处和我们的方向,铭记我们的职责和使命.而编选烈士诗抄的过程,洗礼 了编辑,也磨砺了编辑,接收到培育出很多好的东西. 《诗刊》 一编室副主任杨志学在今年春节刚过就开始了烈士诗歌的寻找和查 阅工作, 双休日也常用来跑图书馆、 资料室. 先后找来了萧三 1959 年编选出版的 《革命烈士诗抄》 和1980 年主编、 1982 年出版的 《革命烈士诗抄续编》 , 中国青年出 版社 1962 年出版的 《革命烈士诗抄》 (与萧三编选本有所不同) ,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8 年出版的 《囚歌》 , 以及李克寒 1989 年选编的 《革命烈士诗词精选》 等. 在阅读 学习的同时, 初步选出了一定数量的烈士诗歌, 连同烈士的简介文字一并录入电 脑. 同时, 他还翻阅了大量早年的 《人民文学》 《诗刊》 《新观察》 《解放军文艺》 等刊 物, 在发黄的书页间寻珍觅宝. 据杨志学介绍, 当他在 1978年11月号的 《诗刊》 中发 现了吴大可烈士的诗作, 随后又在 《人民文学》 1956年 2月号、 《诗刊》 1962年第 2期 上发现鲁 · 木塔里甫 (又译作黎 · 穆特里夫) 烈士的诗作时, 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 他 认为, 在今天的时空下重新编辑革命烈士诗抄, 一定要首先尽可能充分地占有资 料, 不能图省事、 以电脑上搜索到的文本代替书刊文献上的文本; 同时, 还应收集不 同版本, 以便于对照比较, 吸收新成果, 避免错讹. 后来杨志学又在书店购买到刘德 隆编选的 《新中国的先声》 , 这部著作将视界扩大至所有革命先驱的诗作, 其中包括 革命烈士诗歌, 也成为后期编辑工作的又一重要参考文献. 编辑烈士诗抄是一次精神和灵魂的洗礼 本期特刊的编辑过程也使 《诗刊》 编辑部的年轻编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唐 力说, 编辑这本特刊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革命烈士的相关事迹, 诗与人物事迹的相 互辉映使烈士的形象更加丰满, 让人在感受诗歌的艺术震撼的同时, 也能感受到烈 士的人格力量. 接到任务的时候正是星期五, 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接下来的双休日 自己便和同事们放弃了休息, 加紧寻找资料, 并进行甄别和选择, 力求选择生动的、 有感染力的故事和事迹. 在这个过程中, 烈士们可歌可泣的事迹, 使他接受了一次 精神和灵魂的洗礼. 唐力回忆道, 有些诗歌自己小的时候就读过, 如今在编辑的过 程中重新阅读, 深深感受到精神的力量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 江岚通过编辑本期刊物, 更加深了对 "五绝" 和革命烈士之间关系的印象. 他发 现许多烈士都留下了气壮山河的旧体诗作, 但以夏明翰、 吉鸿昌和柔石更为大家熟 知, 他认为关键也许在于他们的作品都是五绝. 五绝有感而发, 不假思索, 烈士临刑 之际也不容许他们从容构思, 所以一般都喜欢采用这种体裁表达自已最后的感想, 短短20字, 凝聚了他们一生的奇思壮彩, 因此备觉感人. 赵四是怀着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编辑这本特刊的. 对她而言, 编辑的过程也 是一个精神受到洗礼的过程. "感动和震撼时时冲击着我的心灵, 革命先烈的崇高 人格、 伟大情怀和当今一些贪腐现实比照的落差更是让我深觉有责任编好这本刊 物, 在见证、 记忆的同时也以期能警世、 醒世" . 彭敏说, 作为一个 "80 后" , 由于生活环境使然, 他对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以及 那个年代的理想与激情、 奉献与牺牲原本了解不多. 编辑这期刊物, 给了他一个就 近观看、 熟悉和感受历史的机会. 很多原本只是有所耳闻的历史人物, 都在对资料 的详细查找搜求中逐渐清晰起来. 整整几代人为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的福祉以及自 我的价值抛头颅洒热血, 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光明喜乐灿烂喧哗的现代生活. 在这个 过程中, "我对自己曾经十分淡漠和忽视的现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编完刊物 之后, 又去追加阅读了毛泽东主席和孙中山先生等人的传记, 加深了对于历史的现 场性, 尤其是对那些时势所造就的英雄们所面对的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他们本身 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理解" . 记者在采访中也深切地感受到, "革命烈士诗抄" 特刊中的每一首诗、 每一处编 辑细节, 都体现出 《诗刊》 的编辑们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和崇敬, 体现出对我们党的无 比热爱之情. 正如特刊的卷首语所说: 革命烈士诗歌是生命在关键时刻迸溅出的火 花, 是最高境界的诗. 当我们的诗人忘记了作诗首先要做人的时候, 革命烈士诗歌 是一个个意味深长的符号, 让我们看到生命绽放的一束束鲜花. 生命绽放的诗行令人震撼和感动——《诗刊》编辑们眼中的《革命烈士诗抄》专号本报记者颜慧王觅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之际, 《诗刊》 七月号上半月刊推出了 "先 驱者的血——革命烈士诗抄" 专号.重读这些先驱者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留 下的诗行, 再一次感受到 "革命烈士都是真正的、 伟大的诗人, 革命烈士的诗, 都是雄壮的、 响彻云霄的音乐" .这些诗, 写出了作者真实的心态, 写出了时代 与个人面临的生死抉择的真实处境.为了能更好地体会烈士们融于诗行的理 想信念和对民族的深沉大爱, 我们特刊发一组诗歌评论和部分烈士诗抄, 是对 先烈的缅怀, 也是为了思考好的诗歌与时代和人民的关系. 编者的话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孔繁树  中越战争牺牲烈士图片  地震烈士谢樵追悼会  对越自卫反击战女烈士  老山牺牲烈士照片  少年踢倒烈士墓碑  抗日女烈士遗体照片  广州起义女烈士被杀图  女烈士上刑  抗日时期被俘的女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