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工商大学,吴君爱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3-06-07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 学术通讯 ——
    2011 年 1-3 月(总第二十七期)
    FUDAN-IAS NEWSLETTER — 2011. 1-3 —
    E-mail: ias_fudan@yahoo.cn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 220 号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 28 楼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0
    目录 一、学术成果 ............................................................................................ 3
    1. 2. 3. 4. 5. 6. 7. 8. 9. 邓正来教授主编“当 国发展论丛”中文版第 1、2 辑出版 ............................................. 3 邓正来教授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2009 年卷出版 .............................................. 4 邓正来教授主编“重新发现中国文丛”第一批书目出版 ....................................................... 7 FUDAN JOURNAL 2011 年 3 月号出版 .................................................................................... 8 孙国东、杨晓畅主编《检视“邓 问题”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评论文集》出版 ........ 9 贝克、邓 、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贝克的对话 .... 13 邓正来: “世界结构”与中国法学的时 命——《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第二版序 ......... 13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个案研究与批判(四) ................................................. 14 纳日碧力戈:边疆无界:万象共生的人类观 ........................................................................ 14
    10. 刘清平:论普遍之爱的可能性——儒家与基督宗教伦理观比较 ........................................ 14 11. 刘清平:论孔子哲学的血亲情理精神——解读关于“三年之丧”的对话 ......................... 15 12. 刘清平:儒家“和而不同”观念刍议 .................................................................................... 15 13. 孙国东:文化认同与道德重建——一种基于社会转型的社会—历史分析 ........................ 16 14. 孙国东: “邓 问题”与“知识—法学路径”的社会—历史限度 .................................. 16
    二、学术讲座 ..........................................................................................17
    1. 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葛兆光教授主讲“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 17 2. 复旦高研院举行第十一次“小南湖跨学科读书会”................................................................... 22 3. 复旦文科科研处与高研院举行第十九期“通业青年讲坛” ....................................................... 25
    三、学术会议 ..........................................................................................29
    1. “沪外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举行 ................................................................ 29 2. “沪上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举行 ................................................................ 34
    四、学术出访(2011 年 1 月 - 3 月) ................................................39
    1. 2011 年 1 月 8-12 日邓 教授应邀访问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 ............................................ 39 2. 2011 年 1 月 13 日邓 教授、孙国东博 林曦博士应邀参加上海社联年度交流联谊会 ............................................................................................................................................................ 39 3. 2011 年 3 月 1-7 日邓 教授应邀到以色列访学 .................................................................. 39 4. 2011 年 3 月 15-19 日邓 教授应邀到比利时访学 .............................................................. 40 5. 2011 年 3 月 24-26 日邓 教授应邀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讲学 ...................................... 40
    五、学术信息 ..........................................................................................41
    1. 邓正来教授主持的《上海学术年度报告》获上海社联重大委托项目资助 .......................... 41 2. 复旦大学关于招收“迈克尔· 桑德尔的教室”听课学生的启事 .................................................. 41
    3. FUDAN-UCLA 第三届社会科学暑期高级学术翻译班招生启事 ........................................... 42 4. 复旦高研院 2011 年度“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一般项目申报启事................. 45 5. 复旦高研院 2011 年度“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关键词”特别项目申报启事 ..... 48
    六、媒体报道 ..........................................................................................51
    沪外、沪上学者热议上海学术 ........................................................................................................ 51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
    一、学术成果
    1. 邓正来教授主编“当 国发展论丛”中文版第 1、2 辑出版 格致出版社,2011 年 3 月
    日前, 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 主持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当 国发展论丛” 重大委托项目中文版成果第 1、 2 辑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第一辑名为《中国经济:农村 改革与农业发展》),共收录了朱玲、张曙光、赵农、陶然、刘明兴、章奇、李 实、卢峰、万广华、史清华、汤树梅、柯 、张平、张车伟、蔡昉、周其仁等 学者关于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学术论文 10 篇。第二辑名为“国家与市民社会: 中国视角”,共收录了邓正来与景跃进、杨念群、俞可平、康晓光与韩恒、孙立 平、朱英、许纪霖、王绍光与何建宇、王铭铭、周俊与郁建兴、顾昕、秦晖等学 者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论文 12 篇。 “当 国发展论丛”项目系中共上海市委 部为了真 实中国哲学社 会科学“走出去”战略而委托邓 教授主持的。 该项目拟通过翻译中国学人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发展经验的优秀学术论文, 向国际学界系统而全面地译介中 国学者具有国际学术水平的优秀学术成果, 进而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进行初步探索。目前该项目第 1、2 辑已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World Sc 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分别于 2009、2010 年出版。作为该项目的配套 成果,同时以该丛书原初版本为基础推出了中文版。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
    2.
    邓正来教授主编《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2009 年卷出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 1 月

    邓正来 回归经典

    个别阅读 ——《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总序
    哈贝马斯 80 寿诞纪念专题
    孙国东 作为政治与法律哲学的哈贝马斯——“哈贝马斯 80 寿诞纪念专题”导言 童世骏“学习”与“批判”——为哈贝马斯八十寿辰而写 [美]威廉〃 雷格著 个概述 曹卫东 走向一种没有世界政府的世界内政 ——哈贝马斯话语政治的历史背 景与现实意义 [美]托马斯〃麦卡锡 著 邹益民译 复杂性与民主,抑或系统论的诱惑? 孙国东译 哈贝马斯法与民主的商谈理论——对其论证的一
    研究专论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
    (一)国外论文 [英]H.L.A.哈特 著 沈映涵 译 回应 [美]哈罗德.J.伯尔曼 著 [英]威廉〃特维宁 著 学方法职能 (二)国内论文 许 可 卡多佐的法律世界 —— 兼论实用主义审判的真与伪 张延祥 译 西方法律的宗教根基:历史的检视 二十世纪的分析法理学:对博登海默教授的
    刘岩 译
    卡尔〃卢埃林的未竟议程:社会中的法和法
    书评与评论
    周国兴 为什么是行为?——评卡尔〃卢埃林《荆棘丛》 赵大千 一种怀疑主义的法律观——简评 Mark DeWolfe Howe《霍姆斯法官的 实证主义》 李 鑫 凯尔森法律理论的中间性道路——兼评《法律理论问题导论》
    大师纪念
    吴冠军 价值多元主义与古典形而上学之间——纪念以赛亚〃 伯林诞辰一百周年 刘小平 哈耶克的终身问题及其中国意义——纪念哈耶克诞辰 110 周年 李永晶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自然与道德的回归——纪念施特劳斯诞辰 110 周年 王 琦 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纪念萨维尼诞辰 230 周年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5
    于晓艺 切实关注现实——纪念弗兰克诞辰 120 周年
    学术简评
    杨晓畅 从机械法理学到社会学法理学——罗斯科〃庞德《机械法理学》介评 刘 岩 一个后威斯特伐利亚法律概念——简评 Twining 对 Tamanaha《一种关 于法律与社会的一般法理学》一书的评论 王家国 走出逻辑的丛林——《反向自问中的法律》简评 李 琛 价值多元与罗尔斯的理论转向——简评威廉〃盖尔斯敦《多元主义与社 会统一》 姚 远 关于霍姆斯《普通法》的若干评注——简评约翰〃沃伦《霍姆斯的普通 法》等
    旧文重刊
    邓正来 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
    研究文献
    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2008 年)/4W 小组编辑
    《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稿约 《西方法律哲学家研究年刊》(2008 年总第 3 卷)目录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6
    3. 邓正来教授主编“重新发现中国文丛”第一批书目出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 1 月
    日前, 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 教授主编的 “重 新发现中国文丛”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批关于“国民性批判”的四本论 著:摩罗著:《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鲁迅著,摩罗、 杨帆编选: 《月亮的寒光:鲁迅国民性批判文选》;梁启超著,摩罗、杨帆编选: 《太阳的朗照:梁启超国民性研究文选》;摩罗、杨帆编选:《人性的复苏:国 民性批判的起源于反思》。 这四本论著的编著者既旨在理解梁启超、 鲁迅 人提倡国民性批判的 历史合理性, 又试图对当时这一命题的殖民主义背景进行深刻的反思。编著者认 为, 必须认真厘清国民性批判话语中的殖民主义因素,纠正国人和国际社会对于 中国国民性具有歧视性的错误认识,并以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应该融会中西)作 为中华民族的基本认同, 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崛起一个具有国际领导地位的伟大 中国。至于中国国民性 具有的 缺点、缺陷,都可以纳入到人性论和文化 人类学的范畴中予以认识和批评。在人性论和文化人类学的范畴中,东方人和西 方人的性格特征没有高低之分。 “重新发现中国文丛” 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合作的一 套大型丛书。该“文从”是旨在践履复旦高研院“根据中国、走向世界”、“重 新发现中国”、“推进中国深度研究”等学术使命而创办的大型中国研究文丛。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7
    根据丛书组织者的设想,该“文丛”拟通过连续出版一系列关于中国问题的深度 探究论著, 引导中国社会科学逐步提升对中国问题的问题意识、学术担当和研究 能力。
    4. Fudan Journal 2011 年 3 月号出版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 Quarterly Volume 4 Number 1 March 2011 Special Topic: China Studies Global Governance: The Ris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and China Xu Guang-qiu The Applicability of Governance Theory in China YU Jian-xing, WANG Shi-zong “Wang Yang-ming and Chinese Cosmopolitan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Governance” Chai Shao-jin Will China's Deliberative Mechanism Increase and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of Local Government? Lang You-xing Chinese Ageing in Minority Cultures: The Role of Social Functioning Honglin Chen, Steven M. Shardlow, Tina L. Rochelle Articles Building Communication Capacity for Good Governance: A Multi-leveled Analysis
    Zhang Li
    Book Reviews Qian Suo-qiao: Selected Bilingual Essays of Lin Yutang
    by Li Ping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8
    Wu Hung: The Art of the Yellow Springs: Understanding Chinese Tombs by Jeffrey Riegel Cao Jin: Media and Gender Studies: Theories and Cases by Lin Xi, Wu Dong-ni Partha Chatterjee: The Politics of the Governed: Reflections on Popular Politics in Most of the World by Shen Yi-bing Manuel Castells , etc: Mobile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A Global Perspective by Hu Chun-yang New Books Within the Academe The Ethnicity of Policymaking and Legislation by Lin Xi YaleGlobal Online Fudan Edition Celebrated Its Anniversary by Lin Xi, Shen Guo-lin Contributors
    5. 孙国东、杨晓畅主编, 《检视“邓 问题”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评论文集》 出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年 3 月


    “邓 问题” :一种社会—历史维度的考察与推进——《检视“邓 问题” :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评论文集》代序 孙国东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9
    一、中外思想论争中的邓正来 中国现代法学之道:价值、对象与方法——关于邓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 一种本质主义批判 为法理大辩论提供两个分析框架 高全喜 东
    当代中国思想界对主体性的两种讨论——以李泽厚“主体性的人”与邓正来“主 体性的中国”为例 吕 勇
    历史哲学和类型学范式在中国法学批判中的运用——方法论视角下的 《中国法学 向何处去》 程乃胜
    从政治的 “自然法主义” “同意主义”到“政治理欲主义”——兼评邓 “中 和 国法律理想图景”中的“可欲性”判准》 方法论个人主义与“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建构 吴 彦
    刘小平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何处寻?——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邓春梅、罗如春 走出中国法学学派发展的三个误区——关于反对“本质主义”与邓正来先生商榷 费小兵、文 二、 “文化自觉”“知识引进终结论”与主体性中国 、 中国法学往何处去 陈弘毅
    “知识引进运动”的终结——四评邓 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魏敦友 谁之中国?何种主体性?——再读邓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柯 岚
    中国法学“现 范式”之关系主义批判——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王小钢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追问——读《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之初步印象 胡旭晟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0
    理想图景的歧途 “连根拔起”与“返回根本”——读邓正来先生《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肖洪泳
    杨春福、 胡欣诣 论理想作为规范——兼评邓 之“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 三、知识宣言、意识形态批判与“历史社会学” 横空出世的中国学术论纲 “何处去?”——再论邓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把知识开放出来的思想和思想者——邓 知识批判之一 学术自主是中国法学发展的条件 路径依赖与观念成长——对当下中国法学知识生产方式的一种浅见 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政治哲学发微 周国平 吴冠军 吴励生 周永坤 徐亚文 张 䶮
    金林南、庞 正
    厚薄之间的“理想图景”——简析邓 “理想图景”建构中的两种理论取向 杨晓畅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 的建构可能——基于提出-观察-修正的理论发展进路 王启梁 四、法学成熟与法律自主 新阶段的“中国观”与新去处 中国法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法学整体性理论的反思与重构 郭道晖 卓泽渊 葛洪义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1
    中国法律哲学的立场和使命 对中国法学的反思的再反思 走出洞穴,走向何方?——评邓正来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中国法律理想图景”的意义与困惑 法学中国化的夙愿 五、规范法学、法条主义与法律职业化 法治、大国意识与中国法学的路向 怎样看待中国法学的“法条主义” 认真对待法律功能主义——也谈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法学的本相——兼论法科教育转型 现代化范式与中国法理学的“理想图景” 多种些活树,少谈些 ——也说“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问题、现实以及精神出路——读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附录:
    姚建宗 黄文艺 郑 戈
    马长山 陈金钊
    谢 刘
    晖 星
    张千帆 孙笑侠 刘旺洪 何家弘 顾培东 丁国强
    “世界结构”与中国法学的时 命——《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再版序 邓正来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部分评论文章辑目(2005-2010) 孙国东、杨晓畅整理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2
    6.
    贝克、邓 、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
    ——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 贝克的对话 载于《人大复印资料· 社会学》 ,2010,12
    【摘要】:这次对话集中讨论了风险社会的诸多特性,如启蒙功能(开启各种替 现 的空间)、沟通性的世界主义逻辑(全球语境下的公共协商)及想象 的世界主义共同体(通过大众传媒消解想象的“他者”)。正在经历“压缩的现 ”的中国面临着第一现代性和第二现代性“双重强制”的共时性困境,风险 社会或许能够提供一种替 的社会图景。 风险社会通过相互依附性催生了新的 革命性力量,并赋权了国家和公民行动。对于社会研究而言,风险社会的意义在 于帮助我们了 方法论国家主义”的局限而代之以“方法论的世界主义”,从 而推动社会科学的世界主义范式转换。 【关键词】 :风险社会 启蒙功能 世界主义 替代性现
    7.
    邓正来: “世界结构”与中国法学的时 命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第二版序 载于《开放时 ,2011,1
    【摘要】 :在全球化时 呼唤“中国法律理想图景”问题乃是一个“问题束” , 它所隐含的至少有这样三个在逻辑上紧密相关的问题:第一,既作为观察者又作 为参与者的中国社会科学或中国法学论者, 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面对中国臵 身于其间的“全球化”?第二,为什么说建构当下中国法学或中国社会科学的历 史性条件是我们对中国现实以及中国臵身于其间的世界结构的“问题化”理论处 理?第三, 中国法学乃至中国社会科学为什么在近三十年发展中始终缺失对中国 的实质性关注以及对中国 “理想图景” 的根本关注?在基本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后, 作者强调:第一,以“世界结构”为观照,包括法律秩序在内的中国社会秩序的 建构必须服务于中国的文化身份和政治认同;第二,我们不仅不能将当下西方化 的实际秩序模式作为“历史的终结” ,更应当利用中西文化资源,其是中国优秀
    13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的哲学文化传统为世界秩序的重构做出我们的 。 【关键词】 :开放性全球化观 话语争夺 文化身份 世界秩序的重构
    8.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个案研究与批判(四) 载于《转型期法治报告》 ,孙笑侠主编,法律出版社出版,2010 年 12 月第 1 版 【首段】 :一如前述,考虑到论证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对中国法学不关注或用 概念“量度”中国现实问题做比较具体的说明,我将对中国法学不关注“消费 者权利”这个个案进行分析。我之所以认为“消费者权利”与本文的讨论具有相 关性, 在根本上是因为我认为中国法学研究与中国现实生活中切实面对的“消费 者权利” 保护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典型地说明中国法学所陷入的困境。在具体分 析中国法学与“消费者权利”保护问题之间的关系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对“消 费者权利” 在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及其在实现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身给出 说明。
    9. 纳日碧力戈:边疆无界:万象共生的人类观
    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1:8-13
    【摘要】 :本文从人类学关注地方知识、本土观点的传统出发,再 明超越人 本、 着眼生命的重要, 并由此探讨发展、 保持和恢复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注发展、 保持、恢复兼顾的生态回归。中国传统上的形气神三元论,贝特森的万物关联, 皮尔士的“符号三元” ,可作为关发展、保持和恢复的思辨基础,而普遍与特殊 的对立统一观,也符合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观照。 【关键词】 :共生 三元 发展 保持 恢复 边疆
    10.刘清平:论普遍之爱的可能性——儒家与基督宗教伦理观比较 载于《耶儒对谈:问题在哪里(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2 月第一 》 版,第 331 页 【摘要】 :儒家与基督宗教都明确提出了普世爱人的道德理想(仁爱与人之爱) ,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4
    并且围绕这一理想构造了各自伦理观的基本体系, 对于中西方的伦理观念和道德 生活也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 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将这一理想分别建立在 某种特异性之爱(孝父母或爱上帝)的至上本根上 ,结果不仅在理论上陷入了 凭借特异性之爱否定普遍性之爱的深度悖论而且在实践中也导致了一系列扭曲 人际伦理关系的负面效应。 要克服深度悖论和负面效应,真 '立普世爱人的道 德理想,并在当代社会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儒家与基督宗教应该把“尊重每 个人的人格权利,关爱更多人的 福祉”这条“批判人本主义”的基本原则当 做自己的基础,而不能为了任何特异性目的(包括孝父母或爱上帝的目的)违反 这一底线原则。 【关键词】 :儒家 基督宗教 孝悌 仁爱 爱上帝 爱邻人
    11. 刘清平:论孔子哲学的血亲情理精神——解读关于“三年之丧”的对话 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2 【摘要】 :在与宰我围绕“三年之丧”展开的对话中,孔子提出了“心安理得” 的行为准则, 要求人们凭借道德情感超越自然欲望,并进一步把血缘亲情看成是 人类生活的终极本根和至上原理,从而展示了儒家“血亲情理”精神的几乎所有 基本内涵。 【关键词】 :孔子哲学 心安理得 血亲情理 三年之丧
    12. 刘清平:儒家“和而不同”观念刍议 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哲学》 ,2010,12 期 【摘要】 :虽然孔子早已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念,但大量的文本材料和历史事 实表明: 在以往两千多年的历史行程中,儒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很少与其他不愿 承认“忠君孝父”本根至上的文化思潮(如墨家、道家、佛教等)保持“道并行而 不相悖”的“宽容”局面,相反还流露出“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独尊”意向。只有 通过自我 确立起以“恻隐仁爱”为终极价值的普遍主义架构,在“不可坑人害 人、 应该爱人助人”的 原则基础上“求大同、 存小异”, 儒家才有可能真正将“和 而不同”的良善观念落到实处。 【关键词】 :儒家 和而不同 忠君 孝父 三纲 原则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5
    13. 孙国东:文化认同与道德重建——一种基于社会转型的社会—历史分析 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 【摘要】 :基于对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现 ”和“中国文化认同”的社会历史分析,即通过恢复现代性自晚清以降作为一波三折的“历史事件”的面目, 可发现“邓 问题”把握住了当下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和“道德缺失”的时 症。 由于当下中国 化压力与认同危机并存,我们应当塑造可以回应正当 化压力的文化认同,在古典传统、社会主义新传统和部分西方传统之间形成“杂 合性认同” 文化认同的重建应当遵循 。 “两邓两晖律令” 即不无条件地回归传统, , 也不无反思地诉求西方, 建构梁启超意义上亦中亦西、 非中非西、 中西之间的 “新 文明” 。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现代性 文化认同 道统 “两邓两晖律令”
    14. 孙国东: “邓 问题”与“知识—法学路径”的社会—历史限度 ——以福柯话语理论为参照 载于《社会科学战线》 ,2011,3 【摘要】“邓 问题”包括两个相关的命题: : “中国理想图景”与“主体性中 国”“中国认同” 、 。邓 关于“问题化进路” (或“问题化理论处理” )的运用 及对“范式”的界定受到福柯的潜在影响。以福柯话语理论为参照,知识—法学 路径实是一种对 “现 话语” 的话语分析, 但由于缺乏社会—历史维度的观照, 既未充分展现“邓 问题”出场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在很大程度上消 其 相对于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解释力,特别是批判力。 【关键词】 :邓 问题 话语分析 社会—历史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6
    二、学术讲座
    1. 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三十九) 葛兆光教授主讲“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演讲人简介:
    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文 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宗教、思想和 文化史。著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 《中国禅思想史——从 6 世纪到 9 世纪》、《中国思想史》 (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 究》、《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等, 论著曾译成多种外文,并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一届长江 读书奖、第三届与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2011 年 3 月 11 日晚上 6:30,复 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 称“高研院”) “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 在光华楼东辅楼 102 报告厅举行了第 三十九场讲座。 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葛兆光
    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中文系 教授汪涌豪先生担任评论嘉宾。复旦 高研院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教授、刘 清平教授、陈润华博 吴冠军博 孙国东博士、林曦博士、沈映涵博 等参加了本次讲座。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邓正 来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他首先欢迎 了葛兆光教授来到复旦高研院“中国 深度研究高级讲坛”,简要介绍了葛兆 光教授的学术背景与学术专长,并介 绍了本次讲座的评论嘉宾汪涌豪教 授。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7
    葛兆光教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题 为“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 史论述”的精彩演讲。他首先主要从如 下几个方面阐明了该项研究的缘起: (1)1895 年之后,中国不再是一个天 朝大国,作为一个新的现 国家进 入亚洲和世界,这为我们重新界定何 为“中国”提供了主要的历史背景。 (2) 目前,中国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内部问 题和外部问题:西藏、新疆、台湾、 蒙古、东海、南海等争议话题的存在 要求我们必须来讨论“什么是中国,中 国在 ,中国到底有多大”等问题。 (3)在这个“视西人若帝天”的时代, 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历史和背景出发来 重新界定什么是帝国、什么是民族国 家,而不应是从既定概念和先验的理 论出发。 葛教授揭示了其研究所围绕的三 个核心问题:(1)古 国究竟是一 个“帝国”,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民族 —文明—共同体”,或者是一个边界清 楚、认同明确、传统一贯的“民族国 家”?(2)历史研究要不要抛开这个 针对“中国”的国别史,重新寻找一个 “历史世界”? (3)“从民族国家拯救 历史”的新理论,是否过度小看了“中 国”,尤其是“汉族中国”的历史延续性 和文化同一性? 接着,葛兆光教授分析了在研究 “中国问题”时可能遭遇的五个挑战。 第 一个挑战来自“区域研究”的方法。 这种
    研究方法在美国和日本学术界比较盛 行。葛教授认为,区域观察意识在很 大程度上细化了过去笼统的研究。但 是,这种研究方法在提倡将中国拆开 来、分成若干块地方进行细致研究的 同时,也引发了对“同一性的中国历 史、中国文明与中国思想是否存在”的 质疑。第二个挑战来自“从亚洲出发” 的研究思路。近年来,在区域研究中 出现了对“亚洲”或者“东亚”这一历史 世界的过分热情。葛教授认为,重提 “亚洲”, 在某种意义上能够超越民族国 家的政治边界,对于消 国家中心”、 抵抗“西方霸权”具有重要的意义;但 是,过分强化和凸现东亚这一空间的 连带性和同一性可能会淡化中国、日 本、 朝鲜等国的差异性, “中国”也就可 能在“亚洲”中被淡化。 第三个挑战来自 台湾的立场。一些台湾学者对 用 现代中国政治领土来界定历史中国的 做法持批评态度,借着超越民族国家 的区域研究之风气,提出了“同心圆” 理论:即以台湾为中心,逐级放大, 由内至外分别为本土的乡土史、台湾 史、中国史、亚洲史、世界史。葛教 授认为,在这种历史与空间的叙述中, “中国”有被消 危险。 第四个挑战是 蒙元与满清历史对“中国”历史的挑战。 葛教授指出,研究蒙元满清历史,就 意味着要超越汉族中国这个中心,采 集来自不同立场、不同叙述的文献资 料,以论述更广大的地域空间、更多 的民族和更为复杂的国际关系,这就 使得传统的以王朝为经纬的“中国史”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8
    似乎不能胜任。第五个挑战来自于欧 美的后现 史学。葛教授指出,后 现代历史学关于现 族国家的思路 与论据一方面来自产生于殖民地经 验,另一方面来自欧洲的近 史。 然而,中国的民族国家历史与欧洲相 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中国尤其是汉 族文明的同一性、汉族生活空间与历 朝空间的一致性、汉族传统的延 续以及对汉族政权的认同并非“偶然”; 中国民族国家的建立也并不一定与所 谓的“现 ”有关。 他认为, 我们不能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而应该“从历 史中理解民族国家”,在“中国的历史” 中来理解“历史的中国”。 最后,从历史、文化和政治三个 向度出发, 葛兆光教授提出了在“中国” 研究中值得特别重视的三个要点:首 先, 从历史意义上说, “中国”是一个移 动的“中国”。 不仅各个王朝分分合合是 常有的事情,历代王朝中央政府所控 制的空间边界更是不断变更化。其次, 从文化意义上来讲,中国是一个相当 稳定的“文化共同体”,这也是作为“中 国”这个“国家”的基础。尤其在汉族中 国的中心区域,这是相对清晰和稳定 的,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 的同一性。过分强调“解构中国(这个 民族国家)”是不合理的。再次,从政 治意义上说,“中国”常常不是某个“王 朝”,也不是在指某一家“政府”。政府 即政权是否可以等于“国家”, 国家是否
    可以直接等同于“祖国”?这是一些仍 然需要明确的概念,一些政治认同常 常会影响到文化认同,甚至抹杀历史 认同,这是很麻烦的事情。葛教授强 调:在“交错的历史”中,把“亚洲”作为 背景, “从周边看中国”, 能够促成一种 超越国家的国家历史研究,使我们重 新认知一个“历史的中国”、“文化的中 国”和“政治的中国”。 评论嘉宾汪涌豪教授从研究视 野、基本观点和方法论意义三个角度 对葛教授的讲座做出了点评。他认为, 首先,从理论视野来看,葛兆光教授 探讨的是如何重建中国的历史叙述这
    样一个大问题。从上世纪九十年 直到现在,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 这个问题。但是从材料的丰富性、关 注面的广泛性、视野的开阔性和发问 的深刻性上来说,葛兆光教授的研究 尤为出色;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将自 己的思考放入到了学术史的整体潮流 之中。另外,从葛教授的学理研究中 可以看出他同余英时一样对政治的 “遥远的兴趣”, 具有一种关切当下的情 怀。其次,葛教授的基本立场是:既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19
    要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移动”的中国, 也 不能迷信西方的“超越民族国家”的说 法;应该从历史当中来理解民族国家, 要特别注意国别史的研究。但他同时 指出,不能过度强调国家品格和国家 意识,这样可能会使我们丧失对国家 意识的警惕。在一个有着专制历史传 统的东方国家里,提出这种警惕是非 常重要的。对此,葛教授为后来的研 究者们开拓出了极大的研究空间。他 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被各种政治上的 “主义”和学术上的“主张”所掩盖的常 识,特别强调要回到历史文化中的中 国,从文献中回到思想史的中国,而 不能讲政治的、功利的、策略的、即 时的中国。再次,从方法论上看,他 在强调思想表达的同时,也强调这种 表达要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上。他非常 反对不考虑水土地移植西方理论,也 反对凭着策略的需要、政治的感觉来 做一种功利史的反映。他主张要在中 国的语境中来讨论中国的问题。另外, 葛教授既主张坚守中国的立场,也提 破中国的局限。他非常关注境外 学界的研究,从他的言说背后都可以 看到一个“他者”, 但是他不会因为这个 “他者”而迷失了“自性”。 葛教授关注的 其实是一个“互证”的中国。 这样一种学 术视野是非常开阔的,是开风气之先 的学问。最后,汪教授提出了两点问 题与葛教授进行商榷:(1)如何理解 儒学使得中国文明具备了同一性?如 果说儒学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 么将中国文化看成是儒家文化就具有
    一定道理,因此葛教授对此的质疑就 会遇到挑战;(2)葛教授在文章中引 用了“定之方中”(《诗经》)、“允执 厥中”(《古文尚书》),此处的“中” 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的?当用到“中 国”的“中”时,是否需要做一些言辞上 的说明? 葛兆光教授对汪涌豪教授的点评 做出了回应。他强调:他不主张将中 国文化窄化为儒家文化,将儒家文化 窄化为经学或理学;中国文化具有相 当的混杂性。宋 中国儒家确实起 到了强大的塑造文化同一性的作用, 但是一定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 宋代儒家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先秦两汉 时代的儒家,当它在回应晚唐五 族入主中原,回应佛教大盛、道教大 盛的时候,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另 一方面,一种文化要成为社会的普遍 共识主要有三个途径:制度化、常识 化、礼仪化(风俗化)。因此,我们 不同意将一个抽 、单一化的儒家 文化作为文化同一性的基础,中国文 化是一个“复数”的文化。 此外, 葛教授 强调,他引用“定之方中”、“允执厥中” 的表述主要是为了说明当时的中国自 认为始终把握着“中心”, 采用的是其作 为文学术语的含义。 在接下来的互动环节中,观众席 反响热烈,在场师生纷纷提出问题、 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葛兆光教授进行 了探讨与交流。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0
    在中国有没有类似于日本的“亚洲论” ——比如说, 中国的“天下”观念?历史 研究中应如何来处理民族和国家的立 场?政治领土合法性的历史渊源是什 么?如果不把少数民族纳入到中国历 史研究的话语体系中,应当如何来回 应目前的国内外挑战?在面对一个多 民族的国家时,如何来建构国家观? 宋代较强的共同体和国家意识的出现 是否是一个阶段性的特殊现象?等 等。 最后,邓正来教授对葛兆光教授
    的演讲进行了总结。他指出,葛兆光 教授的讨论是一种重建历史叙述的努 力,旨在通过历史 的方式来寻求 某种当下的合法性。这就涉及到了“历 史”和“史学”的关系问题:究竟是历史 重要,还是史学重要?是我们对历史 本身的解释更为重要,还是试图 的对象——即历史——更为重要?如 果每一次国家的共识和认同都要通过 历史诠释的方式在教科书中加以定义 来解决的话,历史可以在不同的话语 体系中被不断地重新修 重构。这 个问题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更为深 切的问题。葛兆光教授的演讲也在向 我们揭示:任何人要关心历史、关注 中国历史, 都不能忘记对“史学”本身的 关心。邓 教授对葛兆光教授所带 来的精彩演讲和汪涌豪教授的生动点 评表示了感谢,并欢迎广大师生继续 关注和参与高研院组织的其他学术活 动。(王晨丽/文)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1
    2. 复旦高研院举行第十一次“小南湖跨学科读书会” 阅读文本作者简介:
    赵汀阳,1961 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 士,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哲学博士,现任中国 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 政治哲学、伦理学、知识论。著有《论可能生 活》、《观念图志》、《天下体系》、《坏世 界研究》、《每个人的政治》等。
    2011 年 3 月 22 日星期二晚上 6: 30,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以 下简称“高研院”)在光华楼东主楼 2801“通业大讲堂”举行了第十一次小 南湖跨学科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阅 读文本为: 赵汀阳: 《每个人的政治》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年版。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 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邓正来教授主 持了本次读书会。复旦大学国际关系 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 任崇斌 担任主报告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 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生姚选民和 陈媛担任主评论人,复旦大学国际关 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生刘依 平担任报告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 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博士生丁轶提交 了书面报告。复旦大学讲师、社会科 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人员孙国东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沈国麟博士, 以及其他校内外的老师与同学也参加 了此次读书会。
    主报告人任崇斌做了题为“现实 的理想主义——评赵汀阳《每个人的 政治》”的学术报告。在总结全书的观 点和论证过程后,主报告人指出了赵 汀阳先生的理论缺失环节与不足之 处。首先,他认为,全书以受儒家思 想启发的“共在存在论”观点为线索, 从 关系的视角出发,深入考察和批判西
    方存在论视域下平等、人权等概念的 观点和谬误,探讨如何在人际和心际 关系组成的世界中实现一种普遍的受 惠关系。其次,他将海德格尔、孔子 的思想与赵先生的思考予以比较,指 出作者在勾连中西思想上的创建和不 足。最后,他指出,作者在理论探讨 的同时,过于强调人与他人的关系和 由之产生的功效,缺少与现实勾连的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2
    教化环节,缺少人作为主体的自我完 善过程的探讨,是其理论的缺失。 主评论人姚选民做了题为“评任 崇斌《现实的理想主义——评赵汀阳
    观点。 如何运用“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金规则 与他者合作的问题,不 仅是赵先生立足解决人类社会重大问 题的理论创建,同时也启示了我们架 构已有知识的方法。其次,评论人认 为,主报告对全书的理 谨,但仍 存在问题,比如在整体研究战略上比 较微观和看重细节,在研究范式上陷 入中西思想的比对误区,在研究理路 上还有些分散化等等。
    〈每个人的政治〉》”的报告。他认为, 主报告人抓住了赵汀阳先生所想要解 决的问题,即“如何解决人的合作问 题,以实现人类美好生活”。主报告人 从现实可行性层面的四个维度,分析 了作者对人的合作条件进行政治哲学 思考和分析的限度;但他拘泥于现实 可行性的考察受制于作者问题论述的 逻辑:作者进行的是“人如何美好地生 活”的政治哲学层面的思考,而主报告 更多从形而下的角度进行分析,限制 了评论的力度。 主评论人陈媛做了题为“宏伟志 向:中西合璧的金规则——读《每个 人的政治》兼评《现实的理想主义》” 的报告,在解读原书的基础上指出主 报告的几点误读。首先,评论人指出 作者核心观点的核心,也就是一条关 于道德的普遍标准——金规则——是 全书在政治哲学层面统领中西思想的 随后,主报告人对两位评论人的 观点做出了回应。接着,博士生刘依 平以“民主与公民投票——评赵汀阳 《每个人的政治》”为题做了八分钟发 言。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环节中,在 场师生主要就以下问题展开了热烈讨 论:政治与个人究竟是怎样的联系? “共在”是先于个体而存在还是与个体 同构?人际与心际关系之间又有何联 系?中国人所讲的“心”怎样用现 识体系来 ?如何判断普遍的受 惠?如何将中国人的洞见形成理论体 系?重思中国一定要采取对抗西方 (而非超越)西方的态度么?政治理 论和政治实践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 等等。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3
    调:中国学者的任务也许并不是(至 少不主要是)取代西方话语,而是要 告诉生活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当中 的人,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哲学和 生活智慧为何。中国是在与世界接触 的中国,以超越或对抗西方的态度和 概念化、制度性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往 往会扼杀文化、宗教及对生命最基本 最后,邓正来教授对本次读书会 进行了学术总结。首先,他肯定并欣 赏赵汀阳教授知性的努力,认为他始 终有一套去思想的东西,在论辩性的 研究上有自己的建树。其次,他认为, 赵教授意图超越中国当下的研究,创 立一个比西方更普遍的理论的方式, 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这样做首先要 “中国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在此基 础上才有可能真 “超越”西方。再 次,他认为,对于一些所谓西方概念, 比如原子论的个人主义,赵教授缺少 必要的厘清和限定,对与之相关的理 论脉络缺乏充分的重视。复次,他强 本次读书会是高研院举办的本学 期第一次、总第十一次跨学科读书会, 学术讨论争辩激烈,前后进行了近两 个小时。读书会分为报告评论和自由 讨论两个环节:在报告评论环节,主 报告人、主评论人和其他报告人依次 发言,然后由邓正来教授点评;自由 讨论环节,每位在场的同学和老师都 可以提问,主要针对的是主报告和主 评论文章中涉及的问题展开讨论,提 极的学术批判。( 王睿/文) 的认知。最后,他对在场的听众和发 言人表示了感谢,并欢迎大家继续积 极参与高研院的其他学术活动。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4
    3. 复旦文科科研处与高研院举行第十九期“通业青年讲坛” 2011 年 3 月 23 日(星期三)下午 2:30,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和复旦 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以下称 “高 研院”)联合主办的“通业青年讲坛” 在光华楼东主楼 2801 室高研院“通业 大讲堂”举行第十九期讨论。 独立学者、文学硕士黄德海,上海 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 学院副研究 员、经济学博 少卿,武汉理工大 学文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蓝江担任 主讲嘉宾。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 政策学院任远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复 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当代 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邓正来教授主持本 次通业青年讲坛。高研院研究人员纳 日碧力戈、刘清平、林曦、陈润华、 吴冠军等也参加了本次讲坛。许多校 内外的同学和老师也来到了讲坛现 场。 首先,以佛教典籍为例,报告人列 举了哪些是对内、哪些是对外以及做 出这样区分的原因。他指出,有些对 内的佛教典籍,“不入流”的外人即 使阅读也不过多费脑筋求得“预流”; 有些典籍教授修行,广泛波及恐使人 进入搬弄概念的空谈误区,障碍修行。 其次,报告人以金克木“《存在与虚 无》〃《逻辑哲学论》〃《心经》” 首先,邓 教授向大家介绍了 出席讲坛的讲演嘉宾以及点评嘉宾, 一文为例指出,不仅是佛教典籍,任 何学习都有一个“门限”的问题,而 主讲嘉宾黄德海做了题为 “对内” 《 与“对外”——金克木的一个洞见》 的学术报告。报告从金克木 1979 年所 写的《谈谈汉译佛教文献》说开去, 从书籍的对内和对外、学习的槛内和 槛外以及如何读书问学三个层面论述 了金克木在“对内”和“对外”问题 上的洞见。 对嘉宾和听众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 并为三位讲演嘉宾颁发了高研院通业 青年讲坛讲演嘉宾聘书。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5
    要从“槛外人”进入“槛内”,需要 “助跑”,甚至“硬着头皮往里钻”。 最后,报告人指出,“对内”和“对 外”的问题还可以关联到更广大的领 域。就读书而言,不仅要“于无字处 读真知”,还要学会“读人”、“读 物”,从而找到更为浑融的内外。
    量分析往往具有“良好识别”特征, 能够确立因果关系,因此对于政策有 很好的指导;而实验经济学方法可以 通过实验生成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数 据,同时随机的实验可以避免在数据 和样本选择方面存在的偏差。第三, 伴随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转变,学 科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 经济学界与其他领域的互动与合作愈 加多见,越来越强调政治制度、法律 体系、社会结构、历史文化传统相对 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第四, 他陈述了国内转型与发展研究的现 状,并认为我们发生了从“聚焦于价 格”到“聚焦于激励(制度)”的范 式转变。最后,他结合自己正在从事 的几项研究(如为什么改革初期中国
    主讲嘉宾黄少卿做了题为《中国 “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范式、方 法与学科间合作》的学术报告。他主 要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 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发生了一次 重要的范式转换。在理论上,“竞争 范式”转变为“信息范式”,随之“非 合作博弈论” 分析工具也逐渐取代 “价 格”分析工具。政策上,从“华盛顿 共识”转变为“后华盛顿共识”,强 调市场失灵下制度和组织协调的作 用、政府的作用。第二,“转型与发 展”领域的研究方法也随之改变,其 主要的表现是经验研究明显超过理论 研究。他还以经验研究的两个主要方 法(即“计量方法”和“实验经济学 方法”)为例分析了其间的区别:计
    出现蓬勃的创业活动、中国地方官员 的选任与任期对中国企业家创新型投 资的影响、法院为何无法发挥好与合 同纠纷与产权纠纷有关的经济审判功 能等),呼吁学科间的合作。
    主讲嘉宾蓝江做了题为《匮乏与 溢出:当 洲拉康化左翼政治思想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6
    的主题》的学术报告。首先,他认为, 当代政治哲学旨在化解处于多元主义 文化下的诸多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 他以桑德尔关于多元主义文化的论说 为例指出,像罗尔斯这样的论者用正 义的优先性来消解桑德尔的问题意识 是值得怀疑的。政治社会并非平滑、 没有矛盾的连贯体,而是断裂的。因 此,像桑德尔 用“症候”的方式 表达往往可以将这种“断裂”展现了 出来,这也正是齐泽克将拉康的精神 分析理论同左翼政治思想嫁接而生产 出全新的 话语的用意所在。其次, 他以索福克勒斯戏剧中安提戈涅与克 瑞翁的故事为例, 了 “空” (void) 与“对象 a”的辩证法。所谓“空”, 是指从来没有出现的情况到达眼前, 决策者必须对此做出额外的行为,由 此形成“溢出”。在拉康和齐泽克那 里,“空”和“溢出”成为一组对立 的概念。他以某高校整顿教工开车入 校但最终行为与目的相悖的案例为个 案, 了额外行为引起的“匮乏” 与“溢出”问题。再次,他认为,尽 管自由、民主的 制在西方社会取 得了巨大优势,但其普世主义价值仍 有残缺。底层人因为缺失所谓的“剩 余快感”,形成了“症候人群体”, 巨大的投票政治有可能导致右翼的民 粹主义。最后,他总结道:像拉康、 齐泽克这些左翼政治思想家,最终的 目的并非建立未来没有矛盾的社会模 式,而是尽可能看到这个社会裂缝和
    斗争的方面,看到这个社会中间的 “空”和溢出。
    在嘉宾讲演结束后,任远教授对 本期讲坛做了学术点评。首先,他坦 率而又不失幽默地指出,蓝江教授的 文章超出了他的“门槛” ,但就文章主 题“欧洲拉康化左翼政治思想”来说, 被告人在报告中似乎未能更为明确阐 述清楚。其次,他认为,黄少卿博士 的文章主题较为宏大,其对经济学从 理论到方法的范式转换的论述值得怀 疑。他强调:跨学科合作并非 学 术创新的根本途径;就学术创新而言, 也许更期待讨论更为现实、具体的问 题。最后,他认为黄德海先生的文章 谈读书和方法很有意思,但真 经 典不应该存在“内” “外” ,是“心” 的分别使得读书存在了这样的分别: 读书无内外、无高下,读书本轻松, 莫为书扰怀。 接着,与会学者和听众们进行了 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 问题主要有: “溢出”对政治哲学意味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7
    着什么?怎样搭建其用以解释中国问 题的桥梁?该如何批判性地看待罗尔 斯和桑德尔的政治哲学理论?“空” 该如何翻译?经济学给我们的挑战和 反思有哪些?司法独立是否是通往公 判的唯一道路?官员的任期是否 真是影响中国企业创新型投资的因 素?非正式制度在何种意义上是“制 度”或不是“制度”?对金克木的读 书方法思考是否要多些历史性的批判 和反思?在当下的语境下,学者是否 应该努力去掉“门槛”而表达和生命
    相关的理论关怀?等等。 本次通业青年讲坛现场气氛热 烈,学术批评与真诚的学术对话自始 至终。最后,主持人邓 教授再次 高研院向到场的所有同道、特别 是三位讲演嘉宾表示了衷心的谢意, 并欢迎大家继续积极参与高研院的其 他学术活动。 通业青年讲坛每月举办一次,每 次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以及其他院 三、四位不同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青 年学者担任主讲嘉宾,分别做二十分 钟的学术报告,然后与会人员进行自 由讨论,并由评论嘉宾做学术点评。 讲坛旨在打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 学科界限和专业界限,改变学科割裂 的、封闭性的研究取向,建立一种开 放性的、超越学科分野的学术交流模 式。 王睿/文) (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8
    三、学术会议
    1. “沪外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举行
    2011 年 3 月 9 日,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与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上海社联”)在光华楼东主楼 2801“通业大 讲堂”联合举办了“沪外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该论坛是为配合 由高研院受上海社联委托编写的《上海学术年度报告》并遵循“同行评议”的原则 而主办的。上海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教授,上海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教授,上 海社联科研处处长徐中振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 长方流芳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北京 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 究中心主任吴炫教授,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杨龙教授,南京 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苏新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让??莫内终身特聘教授 宋新宁教授,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张星久教授,复旦大学高研院研究人员顾肃教授,以及刘清平、纳日碧力戈、陈 润华、吴冠军、孙国东、林曦等高研院研究人员参加了本次学术论坛。 高研院院长邓 教授和上海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共同主持了本次学术 论坛。邓教授对来自法学界、政治学界、社会学界、经济学界、哲学界、国际关 系、文学界的朋友表示欢迎,对高研院接受上海社联委托承担撰写《上海学术年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29
    度报告工作》有关背景和编纂思路进行了说明,并希望与会者们对上海学术(特 别是 2010 年度的上海学术)上海进行中肯的评议。 上海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教授代表上海社联发表开幕致辞。沈教授对各界学 者们参与本次论坛表示欢迎, 并从上海学术现状、借助外力推动上海社会科学发 展以及实现上海学术发展的历史积累等方面指出了编纂《上海学术年度发展报 告》 的背景。 基于复旦高研院作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的性质以及上海社联与高 研院的良好合作关系,沈教授对委托高研院编纂《上海学术年度发展报告》的缘 由做出了 。
    在评议环节, 各位学者结合自己的专业状况, 就“上海学术的历史意识”、 “上 海学术研究的底线”、“上海人文社会科学的移植性和原创性”以及“上海学术的进 步与未来的可能方向”等主题做出了重要发言,并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 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中欧法学院中方联席院长方流芳教授以“教育国际 化与上海的机遇”为主题,根据上海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国际 交流合作现象,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上海对于西方的高等教育机构 具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对这个问题,方教授有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西方高等教育 机构进驻上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于他们看到了当地的两种需求, 即对整合文理、 培养通才的教育模式的需求和对企业管理的需求。此外,方教授以 2010 年 OEC D 对全球中学生测试的结果为例, 说明了另一个吸引美国教育资源进入中国的因 素—上海的教育实力。 在尝试解答了这一问题后,方教授希望上海能够有效运用 国际教育资源,从而与中国自身的教育体制形成良性互动。 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以“上海学术的历史意识/历史定位”为主题,在 回顾上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上海学术的历史意识和历史定 位进行了阐述。 何教授对上海学术提出了一个殷切的期许:上海乃至中国的学术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0
    当务之急不是要更活跃、更开放,而是毋宁是要更诚虔一些;不是急于与国际接 轨, 而是首先要与历史接轨——这种接轨看似退后了一些,但是在积蓄更厚实的 力量。
    厦门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以“转变研究习惯,提升哲学研究水平”为主题, 对当下哲学研究习惯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欠缺问题意识,满足于对现 有学说的综合介绍;缺乏批判意识,即使“接着讲”也很少讲出新话;欠缺对话意 识,就个人专著的研讨、学科之间的对话以及与国际哲学界的对话很鲜见;缺乏 一种持续性的研究,学风浮躁,缺乏深远的眼界。在陈教授看来,这些问题潜藏 于诸多哲学研究者们的习惯中, 如果能转变这些习惯,哲学研究的水平将有很大 的提升。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以“守住底线才能攀登高 峰―简评上海的学术研究”为主题, 以经济学为例对上海学术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在指出了上海经济学研究的先进性之后, 张教授对上海学术界存在的失序和失范 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并在最后希望上海的同仁能够首先在学术界建立一 套“宪政秩序”、法治规则和纠错机制,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良序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炫教授以“上海人文社会科 学的移植性与原创性”为主题对上海学术的移植性进行了批评,并阐述了其原创 性问题。在他看来,上海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国传统治学方式的延续,没有完 成一个现 的转化和变革, 这突出表现在上海学人的移植性大于原创性,具体 表现在:上海原创的空气稀薄,兴奋点还在于谈别人的理论,然后掀起不断的话 语和思潮;很多做传统学术的学者,基本上是停留在阐释性研究上,出于原创为 目的的批判研究成果还很鲜见; 不少学者提问题喜欢停留在感受层面和经验层面 上,未能深入考量真正的理论问题。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1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杨龙教授以“中国政治学研究面临 的若干问题——来自沪上政治学者的启示”为主题,对上海政治学在研究机构、 研究主题范围和重理论性研究方面做出了高度评价。 在上海政治学者研究的启发 下, 他也提出了对中国政治研究在政党理论、民主理论以及府际关系方面上的诸 多思考。
    南京大学信息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苏新宁教授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概 况评析”为主题,以 CSSCI 引文索引来发现上海主要人文社会学科的总体特征、 学术地位和发展趋势,为诸位学者提供了翔实的参考数据。 中国人民大学宋新宁教授以“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 的特殊地位”为主题,对上海在中国的国际关系、国际问题研究本身的发展进程 中的作用进行了考察,并基于对 2000 年以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观察,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提升国际学术对话水平提出了建议。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教授以“上海社会学: 进步与未来的可能方向” 为主题, 对关于上海的研究和上海社会学者所做的社会学研究进行了评议。在批 评了上海学者的地域性等缺点之后,他对未来上海社会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 希望上海学者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当下经历的变迁, 同北京学者一起为全世界的社 会科学做出自己应有的 ,使得这场变迁对中国而言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 累,还有更多精神财富。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星久教授以“寻找学术追求与现实关怀的最 佳平 ”为主题对 2010 年度上海政治学发展进行了评议。他认为,2010 年度 上海政治学研究的特点是: 研究领域广泛,对学术前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保持 高度敏锐;在国际政治方面,除了关注大国政治研究外,还有较多对热点地区政 治问题的研究;通过复旦和高研院创造的平台,保持着和国际学术的强劲对话;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2
    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学术规范,自律精神较强等等。此外,张教授还指出了沪上 政治学研究者们的缺点:缺乏苦难意识,未能为创造深邃的思想保留前提。
    作为刚刚进入上海学术圈的学者,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顾肃教授以“上海市 社会科学多学派开放式交流发展的建议”为主题,对上海学术研究的先进性以及 与西方学者的交流作出了肯定, 同时建议上海学者能够在多学派的开放式思想交 流方面再多做出努力, 甚至据于上海的特殊条件让自己成为这一开放风气的引领 者,通过有质量的学术批评和学术争论,实现学者们的独创性研究。
    会议最后, 高研院院长邓 教授对与会学者的讨论进行了总结。邓教授指 出,通过这次学术论坛,诸位与会学者们已经对两个方面达成共识:一个是如何 建立上海的学术传统, 如何在把握上海大都市特性的基础上形成上海学术的独特 性。他强调:只有同时处理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才能在讲上海建成国际大 都市的同时也使其成为国际学术重镇。(王卓娅/文)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3
    2.“沪上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举行
    2011 年 3 月 13 日上午 9:00-12:00,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 下简称“高研院”)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上海社联”)联合举办 的“沪上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 2801 会 议室举行。 该论坛是为配合由高研院受上海社联委托编写的 《上海学术年度报告》 并遵循“同行评议”的原则而主办的。此前的 3 月 9 日,高研院和上海社联已经联 合主办了“沪上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 上海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 教授、上海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教授、 上海社联科研处处长徐中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 复旦大学法学院孙笑侠教授、 同济大学哲学系陈家琪教授、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 王鸿生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沈志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 心主任李向平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少华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 院院长商红日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康教授等十多位沪上著 名学者以及复旦“高研院”研究人员顾肃教授、刘清平教授、陈润华博 吴冠军 博 孙国东博 林曦博士等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高研院院长邓 教授主持,他对参加本次论坛 的领导和学者表示了诚挚感谢。
    “上海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教授 上海社联和复旦高研院向论坛致开幕 辞。他首先就《上海学术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出版筹备工作、《报 告》的定位、《报告》的宗旨等情况向与会 做简要介绍。他指出,《报告》 旨在忠实反映上海社会科学年度发展情况,推动上海学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沈 教授特别指出,复旦“高研院”云集了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量级学 者,具有宏观的学术视野和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因此很放心将《报告》的编纂 工作交给他们。 最后,沈教授热忱邀请出席本次论坛的各位学者就上海在各自学 科领域 2010 年的发展情况展开讨论和评议,并就《报告》编纂集思广益、充分 发表高见。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围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状况”对上海学 者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对国际问题研究的未 来发展提出了中肯建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常务副院长林尚立教授从政党和国家、 历 史和现实多个维度分析了上海政治学研究的状况。 他充分肯定了上海政治学研究 在全国政治学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 全面介绍了上海政治学研究的诸多新特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5
    点。同时,他立足中国政治实践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上海政治学研究亟需 的 问题,并就如何引领上海政治学未来发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同济大学哲学系陈家琪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我们是否可以在最低限度上就文 化问题达成某种一致?”他通过回顾学术史引出文明和文化问题的讨论,深入分 析了有关文明和文化问题的探讨对上海学术研究以及上海城市发展的必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沈志华发言的题目是“上海史学界研究新气象 —— 利用种种”。沈教授从历史学研究的自身特点出发,立足于历史学研究 中 搜集和利用的必要性, 对上海历史学研究的现状作了详细介绍,对上海历 史学研究在全国历史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给予充分肯定。 他还特别对上海市领 导在推动上海历史学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表达了由衷的感谢。 关于上海法学研究的状况,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郑少华教授分别从比较 法、法律解释学、法律社会学和法律经济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出发,全面介绍了近 年来上海法学研究的成果, 剖析了各个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郑教授尤其强调了 新兴的研究领域中不同学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的必要性, 以及法学研究关注现实 的研究取向。复旦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孙笑侠则主要对 20 世纪上半叶上海籍著 名法学家以及他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 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从神学、 人文学科和社会 科学的区分出发,通过对比北京和上海宗教学研究的不同特色,全面阐述了“宗 教学与宗教研究的上海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商红日教授围绕“生态文明——发展与他者意 识”、“知识转型、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运势”、“政治发展、国家建设与制度创 新”三组关键词, 2010 年上海学者组织和参与的国内、 对 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梳理,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6
    并对 2010 年上海社会科学界围绕社会发展和学术论争的热点问题所开展的工作 做了详细介绍和评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 授分析了上海和北京经济学研究所处的不同社会 环境及两地学者在家国情怀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差异, 对上海经济学研究提出了 更高的期望。韦森教授认为,围绕社会转型和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海经济学 人应该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所作为。 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王鸿生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文学研究的低潮及范式转 型”。王教授结合上海文学研究领域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首先肯定了 2010 年上海文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 他特别指出了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迅速发展向 文学研究提出的挑战。他认为,文学研究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找到自己的支点,如 何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和交流,推动自身的范式转型以及未来发展,是当下每 位从事文学研究的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康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上海的学术全球 化战略机遇”。刘教授首先肯定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推动上海乃至中 国学术的全球化中具有的优势。接下来,刘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就国际研 究团队的建设、 政策导向与学术研究、学术全球化与媒体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做 了详细的考察。刘教授对国际研究团队建设的机制化和制度化工作寄予厚望。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7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高研院”专职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教授结合上海不同高 校人类学研究的具体情况对上海人类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他首先对 上海人类学研究取得的成果给予肯定。同时,纳日教授也指出了上海人类学研究 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并就如何提升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理论深度、如何提升跨 学科研究能力、如何拓展研究的宏观视野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最后, 高研院院长邓 教授对与会学者的讨论和评议做了总结。邓教授指 出,在与会学者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上海学术界两个的共同期待:第一,如 何从了理论深度上研究中国自身的问题;第二,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学术,上海学 术如何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作出自己的 。他认为,只有结合中国自身的问题, 不断开展深度研究,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研究团队,不断加强上海社会科学界 与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才能在社会科学发展的国际舞台 上做出更大的 。(王巧贞 王艳丽/文)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8
    四、学术出访(2011 年 1 月 - 2011 年 3 月)
    * 2011 年 1 月 8-12 日邓 教授应邀访问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 应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赵永茂教授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院长、复旦大学当 国研究中心 主任邓正来教授访问台湾大学社会科学院,并在该院面向全院师生做了题为“全 球化与中国社会科学的知识转型”的学术报告。在台期间,邓正来教授还与台湾 “中央研究院” 台湾大学其他系科学者等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 、 学术交流。 * 2011 年 1 月 13 日邓 教授、孙国东博 林曦博士应邀参加上海社联年 度交流联谊会 应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上海社联”)邀请,复旦大学特聘 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复旦高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复旦 大学讲师、 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孙国东博 林曦博士应邀参加了 上海社联主办的年度交流联谊会。 此次联谊会既是上海社联与上海各高校文科科 研管理部门的一次交流联谊会, 也是由上海社联委托复旦高研院主持的重大项目 《上海学术年度报告》(以下简称“年度报告”)的调研会。作为《年度报告》 重大委托项目主持人,复旦高研院院长邓 教授在会上就《年度报告》的组织 机制、学术定位、编纂思路、板块设 向大家做了报告,并就需要大家予以配 合和支持的事项做了说明。 * 2011 年 3 月 1-7 日邓 教授应邀到以色列访学 应以色列希伯来大学(The Hebrew University)高等研究院及其他高 邀 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教授到以色列讲学。在 以色列访学期间, 邓正来教授与以色列四所著名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进行了 深入的交流。 双方就第三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共同使命取得了共识,并就双 方的制度化合作举措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39
    * 2011 年 3 月 15-19 日邓 教授应邀到比利时访学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邓正来 教授应邀到比利时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VUB)和根特大学 (Ghent University)讲学,并做了题为《 “生存性智慧”与中国发展研究论纲》 的学术讲座。 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布鲁塞尔当 国研究中心主任古斯塔夫??杰拉茨(Gustaaf Geeraerts)教授与复旦大学社会科 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根特大学法学理论与比较法研究教授马克??范??胡克(M ark Van Hoecke)教授分别主持了讲座。在比利时期间,邓正来教授还与古斯塔 夫??杰拉茨教授、马克??范??胡克教授就加强双方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 了深入的交流。 * 2011 年 3 月 24-26 日邓 教授应邀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讲学 应 C.V.Star 教授、让?? 莫内欧盟法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跨国法研究 中心主任施奈德(Francis Snyder)教授的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 高等研究院院长邓 教授应邀到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深圳)讲学,并做了题 为《 “生存性智慧”与中国模式》的学术讲座。在讲学期间,北京大学国际法学 院创院院长雷蒙(Jeffrey Lehman)、 副院长严思德(Stephen Yandle)、院 长助理许华和欧盟法及 WTO 相关法律学者通过茶话会等形式与邓 教授进行 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就加强双方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初步商谈。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0
    五、学术信息
    1. 邓正来教授主持的《上海学术年度报告》获上海社联重大委托项目资助 近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上海社联”)与复旦大学社会科 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复旦高研院”)签订合作协议,决定资助由复旦大学特 聘教授、高研院院长领衔的上海社联重大委托项目《上海学术年度报告》。该项 目最长合作期限暂定十年,由上海社联每年资助 30 万元,委托复旦高研院编纂 一年一度的《上海学术年度报告》。 为了全面展现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年度发展状况, 促进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内 部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互动交流,在总结《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编 纂经验的基础上,上海社联决定启动《上海学术年度报告》项目。鉴于邓 教 授及复旦高研院在上海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具有较强的学术整合能力, 上海社 联党组会议决定委托邓 教授及复旦高研院负责编纂。 据悉,《上海学术年度报告》将以“高标准、高质量”兼顾学术性和资料性的 原则编纂,将在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掌握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年度发展状况的同时, 更为突出学者推介、学术评议、学术成果、学术交流等环节。该报告的第一期成 果将于 2011 年上半年面世。
    2. 复旦大学关于招收“迈克尔· 桑德尔的教室”听课学生的启事 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讲座教授迈克尔· 桑德尔(Micheal Sandel)是美国人文 艺术与科学院院 当 方西方社群主义理论的 人物,美国“最受欢迎的 课程讲习教授”之一。他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诘问、应答、反驳和再追问的方式 已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大学老师之一。 经哈佛大学、复旦大学和东京大学协商,现由日本广播协会(NHK)负责 摄制和协调,拟在哈佛大学、复旦大学和东京大学三地开展名为“迈克尔· 桑德尔 的教室”的网络同步视频课程。复旦大学的招生工作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 究院负责,现面向复旦全体学生招收现场听课和互动学生 7 名。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1
    一、课程主题 第一次课程主题为:经济的市场原理主义的是与非。 一年中将有 5-6 次课程,其他主题待定。 二、上课时间与地点 第一次上课时间为 3 月 27 日(周日) 。具体地点待定。 三、招生要求 1.复旦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2.具有优秀的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3.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储备,长于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法律哲学者 优先。 4.要求能全程上完一年中的所有课程。 四、联系方式 请有意报名者 3 月 12 日之前将相关材料发到下列邮箱:sunguodong0227@y ahoo.cn(孙国东老师收) 。 报名时请附照片、 联系方式及可以证明个人资格和能力的相关电子材料,如 个人简历、学生证、英语听说水平证明、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证明材料(若无发 表论文的记录,可提供读书笔记、札记、随感等) 。
    3. Fudan-UCLA 第三届社会科学暑期高级学术翻译班 招生启事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2
    根据复旦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达成的校际协议,双方 决定自 2009 年起轮流在复旦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主办社会科学高级学术 翻译班(以下简称“翻译班” ,并分别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和加州大学 ) 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中心、 孔子学院负责实施。 第三届翻译班将在复旦大学举行。 翻译班将分为英译中和中译英两个翻译小组, 分别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 研究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中心负 中、 美招生, 并同期错时上课, 鼓励学员相互旁听对方课程。 现面向复旦大学和其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读硕 博士研究生和青 年教师招收第二届翻译班英中翻译小组学员 12 名(其中复旦大学 8 名,外校 4 名) 。 课程目标 翻译班英译中课程以培养社会科学高级学术翻译人才为目标, 旨在引导学员 避免中文社会科学学术翻译中常见的误译、漏译和中译不 问题,培养一种认 真、 平实和严谨的学风, 并经由该课程中所展现的逐句翻译与研讨传授给学员“由 翻译而研究”这一做学问的门径与方法。 主讲教师 翻译班英译中课程主讲教师为著名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高等 研究院院长邓 教授(中译英小组主讲教师为著名汉学家、UCLA 东亚系胡志 德教授) 。 此外, 邓正来教授还将邀请国内其他著名学者和翻译家为学员举办相关学术 讲座若干次。 上课时间与地点 2011 年 8 月 1 日(周一)—2011 年 8 月 19 日(周五)每周二、周三和周五 下午 14:00-17:00(同期中译英小组上课时间为每周一和周四下午 14:00-17: 00) 。 授课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高研院“通业大讲堂” 2801 室) ( 。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3
    课程方案 课程强调阅读与翻译并重,既引导学生掌握英文学术原典的阅读与翻译技 巧,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倾向。 由主讲教师指定适合学员阅读和翻译的英文社会科学文本, 然后在主讲教师 的指导下逐句精读该文本, 亦即由学生在上课时逐句轮流翻译,然后由指导教师 予以点评与指导。学员在课程结束时须提交自己对该文本的中译定稿。 为了确使学员自己进行认真、独立的思考,同时为了课上的讨论能够集中、 有效并能够尊重其他学员的时间,要求每位学员做到:第一,每次课前必须独立 地进行书面翻译,切勿与其他学员商量;第二,只有完成了书面翻译的同学才有 资格在课堂上发言并参与讨论。 注:课程从第一堂课开始,因此,要求学员在第一次课程开始前务必翻译好 一定篇幅的内容(一般两页纸的内容即可) 。所使用的英文社会科学文本将于与 录取名单一起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页另行通知,请到时自行下载。 结业方式 本课程不设学分, 但将综合依据学员在如下方面的表现以“复旦大学”的名义 授予结业证书: (1)学员在课堂上所提供的译文; (2)学员在课堂讨论时的表现;以及 (3)学员在课程结束时所提交的译文最终版本。 辅助材料 《社会科学文本翻译指南》 (Guidelin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ocial Scienc e Texts) (请到下列网址下载中英文版本:http://www.acls.org/programs/Default.as px?id=642&linkidentifier=id&itemid=642) 费用事宜 课程不收取报名费,学员食宿和交通费自理。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4
    复旦校方将举行欢迎或闭幕宴会,并将组织中外学员一起郊游。 报名与录取方式 请在 2011 年 6 月 15 日前将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请务必注明手机号)和学术 成果(若无学术成果,可以未刊论文或读书笔记代之)的个人简历、身份证扫描 和学生证(教师证)扫描件发至:sunguodong0227@yahoo.cn,并请在邮件主题 注明“暑期翻译班报名” 。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将组织相关专家综合依据学员的学术积累和 英语水平择优录取。 具体录取名单将于 2011 年 7 月 1 日以后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 页公示,请随时留意网页通知。 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老师 联系电话:55665556
    4.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1 年度“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 坊一般项目申报启事 “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work-shop)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 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在借鉴国际学术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 型学术建制,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以问题 研究为导向, 摒弃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导向的研究路径,强调对某一特定问题的 交叉学科或超学科研究; 第二、 “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旨在鼓励学者、 特别是青年学者加强对中国问题的深度研究;基于此,第三,“中国深度研究” 跨学科学术工作坊遵循和坚持“学术平等”、“匿名评审”和“宁缺毋滥”的原则,对 符合报名条件的申报团队一视同仁,在书面评审阶段采用匿名评 方式,在答 辩评议过程中采用评委匿名投票的制度,确保项目以学术水准为唯一标准。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5
    “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实施方式为项目基金资助。 根据我们对中 国问题的认识,经高研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现发布 2011 年度高研院“中国深 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申报启事。 一、申报说明 1、每个“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由三名有共同研究旨 研究同 一问题的学者组成;工作坊全部成员资格或为博士研究生、或为博士、或为高校 教师,不限职称,不限单位,其中负 须从事与主题直接相关的学术研究一年 以上并有相关的学术成果发表; 2、研究论题为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 或高水平的经验研究。2011 年度跨学科学术工作坊申报主题如下: (1)社会正义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2)中国底层问题研究或基层制度研究。 (3)学术工作坊年度特别项目(2011),邓正来教授领衔设计和实施,本 主题共两项,一为“中国学术关键词研究”,二为“中国研究领域中的西方学术关 键词研究”。本项目为连续性实施项目,将持续五年。作为一个开放性课题组, 项目接受个人申请,以项目组成员的形式加入课题组。其申报办法另行发布。 3、每个《学术工作坊》工作期限为 12 个月,届时须按规定提交不少于 2 万字的工作论文(working paper)。经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高研院可 以推荐给《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发表,并择优推荐给相关的英文刊物采用; 4、高研院资助每个学术工作坊项目科研经费人民币三万元具体划拨及使用 办法参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工作坊项目管理和实施办法》; 5、 在“工作论文”完成以后,高研院将邀请《学术工作坊》负 到高研院 做汇报讲座,所需差旅及食宿费用列入工作坊项目经费; 6、每人或每个团队不能够同时承担两项以上(含两项)高研院项目; 7、其他未尽事宜依高研院解释。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6
    二、申报程序 1、在高研院(http://www.ias.fudan.edu.cn/)网站下载填写“学术工作坊项目 申报表”,按要求填写; 2、电子版发送至 ias_fudan@yahoo.cn; 3、纸面材料请邮寄至: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 220 号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 2807 室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沈映涵老师收,邮编:200433,信封请注 明“申报学术工作坊项目”; 4、申报截止日期为 2011 年 6 月 30 日(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申请学术工作 坊项目”)。 三、评审及 《学术工作坊》评审原则为“学术平等、匿名评审、宁缺毋滥”; 1、高研院将在收到申报书后邀请 5 位评审专家对课题申报进行双向匿名学 术评审,分为初审和复审。高研院将成立专门的学术工作坊答辩学术委员会,对 进入复审名单的课题组进行现场答辩, 经全体评委匿名投票后报高研院学术委员 会批准,并通知申请者本人评 果; 2、获得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该遵照相关管理办法使用项目成果和资助 资金, 发表作品显著位臵须标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0 年度学术工 作坊项目”字样; 3、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工作坊项目管理 和实施办法》,办理结项手续; 4、《学术工作坊》负 须与高研院签订“遵守学术规范合同”;如果在项 目进行过程中或结项后发现该项目研究存在学术失范或其他与管理规定相悖等 问题,高研院将随时撤销该项目,予以公示并追回资助资金。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1 年 3 月 5 日
    47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5.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1 年度“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 “关键词”特别项目申报启事 学术工作坊(work-shop)是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 院”)在借鉴国际学术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术建制,其突出特 色在于:第一,它以问题研究为导向,摒弃以学科为分界的传统研究路径,强调 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交叉学科或无学科研究; 第二, 学术工作坊旨在鼓励中国学者、 特别是青年学者加强对中国问题的深度研究。 为了更有效、更深入地推动中国深度研究,从 2009 年开始,我们特在工作 坊中设立为期五年的“关键词”特别项目(以下简称“关键词项目”)。该项目由高 研院院长邓正来教授领衔, 以深入研究中国研究领域内的某些“关键词”的方式来 推进对中国问题的深度研究。经高研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现发布 2011 年度 学术工作坊“关键词特别项目”申报启事。 一、申报说明 1.关键词项目分设“中国学术关键词研究”和“中国研究领域中的西方学术关 键词研究”两个学术工作坊,均由邓 教授领衔。每个工作坊每年由三名成员 组成,可以连续申报;参与者独立开展对某个关键词的研究并协作讨论。 2.申报对象为国内外所有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博 究生、高校教师或科 研机构研究人员、独立学者等),不限职称和单位。申请者须从事与所选择的关 键词相关的学术研究一年以上或有相关学术成果发表。 3.申请者自行选择“关键词”,并自行制定研究计划。所选择的“关键词”应当 对中国研究具有全局性、 综合性的价值,对中国人的实践行为或制度建设产生重 大影响,且属多个社会科学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比如说,“中国学术关键词”可 选择(但不限于) “面子”、“情理”、“关系”、“礼尚往来”等;“中国研究领域中 的西方学术关键词”可选择(但不限于)“权利”、“自由”、“现 ”、“合法性” 等 (“中国研究领域中的西方学术关键词”是指对中国学者关于西学关键词之研究 的研究,鼓励知识社会学路径的研究;关于“关键词”的选择或意义,可参阅[英] 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 2005 年版 和[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等)。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8
    4.每个成员的研究期限为 12 个月, 并到高研院参加 2-3 学术讨论和交流 (费用由高研院承担)。研究结束时须按规定提交不少于 1 万字的工作论文(work ing paper)。经高研院学术委员会审议通过后,该论文可以推荐予《中国社会科 学辑刊》发表,并择优推荐给相关的英文出版物采用。 5.每个成员资助科研经费 1.5 万元,具体划拨与使用办法遵照《复旦大学社 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工作坊项目管理和实施办法》执行。 6.每个申请者限报一项同年度的高研院学术工作坊项目。 7.其他未尽事宜由高研院 。 二、评审与 关键词项目的评审坚持“学术平等、匿名评审、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 1.评审分为初审和复审。高研院将首先邀请 5 位评审专家对课题申报进行 双向匿名学术评审, 复审入围名单。在此基础上,高研院将成立专门的学术 工作坊答辩委员会, 对进入复审名单的申请者进行现场答辩,经全体评委匿名投 票后确定最终资助名单。 2. 获得基金资助的申请者应当遵照相关管理办法使用项目成果和资助资金。 作品发表时,须在显著位臵标注“邓 教授主持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 院 2010 年度??中国学术关键词研究??或??中国研究领域中的西方学术关键词研究?? 学术工作坊项目”字样。 3.申请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工作坊 项目 和实施办法》,办理结项手续。 4.《学术工作坊》负 须与高研院签订“遵守学术规范合同”。如果在项 目进行过程中或结项后发现该项目研究存在学术失范或其他与管理规定相悖等 问题,高研院将撤销该项目,并予以公示、追回资助资金。 三、申报程序 1.在高研院(http://www.ias.fudan.edu.cn)网站下载填写“学术工作坊关键词 特别项目申报表”和“关键词特别项目课题论证表”,按要求填写。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49
    2.电子版材料发送至 ias_fudan@yahoo.cn(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申请关键 词特别项目”)。 3.纸面材料请邮寄至: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 220 号复旦大学光华楼东主楼 2806 室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孙国东老师收,邮编:200433,信封请注 明“申报关键词项目”。 4.申报截止日期为 2011 年 6 月 30 日。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2011 年 3 月 5 日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50
    六、媒体报道
    沪外、沪上学者热议上海学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1-3-28
    日前, “沪外∕沪上著名学者评议上海学术”年度学术论坛在复旦大学召开, 与 会专家深入探讨交流了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背景下,上海学术发展的历程、现状 以及未来方向等话题, 提出了众多颇具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各学科领域的学者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阐发了形色各异的学术研究脉络, 也通过对“上海学术”的评议 引发了对中国学术发展的诸多思考。 上海学术走到今天,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取得了如何的历史地位,或者 说关系到今后怎样的地位?围绕“评议上海学术”这一主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何怀宏在回顾上海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 对上海学术的历史意识 和历史定位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上海作为“近现代语言的城市化”所在地,在近 形成了“接受新知与启蒙深入”的学术文化圈,这对于上海学术来讲是一个 “非常可观的成绩”;然而从建立自觉的历史意识这一角度出发,他表示应当“用 新的眼光充分吸纳世界”,重新发扬本土的学术传统,保持中国学术的主体性。 基于此,他认为上海乃至中国学术的当务之急不是要更活跃、更开放,而是要更 诚恳一些;不是急于与国际接轨,而是首先要与历史接轨,这种接轨是在积蓄更 厚实的力量。 在以“上海人文社会科学的移植性与原创性”为主题的发言中, 浙江工商大学 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吴炫对上海学术的移植性进行了批评, 并阐述了 其原创性问题。在他看来,整个上海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国传统治学方式的延续, 没有完成一个现 的转化和变革,这突出表现在上海学人的移植性大于原创 性,很多做传统学术的学者,基本上是停留在阐释性研究上,出于原创目的的批 判研究成果还很少见,而不少学者提问题则更多停留在感受层面和经验层面上, 未能深入考量真正的理论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刘康教授发言的主题是“上海的学术全球 化战略机遇”,他在肯定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推动当地乃至中国学术在 全球化中的优势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就国际研究团队的建设、政策导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51
    向与学术研究、 学术全球化与媒体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考察,提出了 在上海“建立一个资源整合的分享机制”的建议, 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的最 大化,并对国际研究团队建设的机制化和制度化工作寄予厚望。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周晓虹对关于上海的研究和上海社会学者所做的 社会学研究进行了评议。 在批评了上海学者的地域性等缺点之后,他对未来上海 社会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并希望上海学者能够看到中国社会当下经历的变迁, 同其他地区的学者一起为全世界的社会科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使得这场变迁 对中国而言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有更多的精神财富。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52
    欢迎投稿、订阅《中国社会科学辑刊》《复旦政治哲学评论》 、
    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与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 办,包括三个部分,即沪外、沪上、国外学者对 2010 年上海学术发展状况的评 估,11 位被邀请的国外学者将以约稿的形式进行评议。
    Email: ias_fudan@yahoo.cn Tel: 021-55665562, 55665552 汇款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 220 号光华楼东主楼 2807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 研究院 王晨丽(邮编:200433),汇款请注明订阅刊物名称、期数。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53
    内容编辑 美术编辑 邮 箱 电话/传真
    王卓娅 王睿 王晨丽 ias_fudan@yahoo.cn 86-21-55665552
    2011 年 1-3 月 第 27 期
    54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挑君爱txt  君爱沉沙  挑君爱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  君爱一时欢  花君爱奇艺  北京工商大学启航网  北京工商大学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