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田德禄 > 李振华成才经验与特点
  • 李振华成才经验与特点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4-07-1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316· WORLD CHINESE MEDICINE September.2008,V01.3,No.5 P". '中医成才经验 ≈叁. 李振华成才经验与特点 河南中医学院"李振华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课题组撰写 关键词名老中医;@李振华 当代名老中医李振华教授从一个没有高中毕业的 青年,到大学教授以至担任河南中医学院的校长,并在 全国中医界享有一定声誉,象他这样没有进入大学校 f-15受正规学业教育而依靠自学成才的,实属罕见. 现将其成才经验和特点归结如下. 1仁善为本.济世活人 李振华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他的第一位医学教师 就是他的父亲.李老的父亲是豫西名医,他常以"仁 善为本,济世成德"的思想作为行医准则来教导年少 的李振华先生,这深深影响了他,并使他牢记在心,并 为之实践一生. 李老曾讲:"作为医务工作者,首先就是医德问 题,医务工作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医生的职业道德,比 其他行业更有特殊性."李老也常对我们讲,医学是仁 人之术,医务工作者必先有仁人之心,必先有救死扶 伤,济世活人之志,这就是我们学医的动力.这些道出 了李老重视医德、仁善为本、济世活人的医学思想.李 老在60年的医学生涯中,为人治病,从未有丝毫的粗 心大意.对于求诊者,他都是做到细心诊治,一视同 仁.李老现已82岁高龄,仍坚持每周2—3个上午门 诊,不管酷暑严寒,风雪无阻,还经常带病工作.他的 医德、医风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扬.李老认为能 够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就是他的天职.这也充分体现了 李老高尚的医德.1958年河南大炼钢铁,李老到舞阳 县参加炼钢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农民 在背、砸矿石中出现了闪腰岔气,不能行走劳动,经李 老用针刺后溪穴透劳宫穴治疗,均获痊愈;由于锅炉强 光刺激,很多人患上了眼结膜炎,工地没有医药,李老 用针刺患者睛明穴配合谷、通里穴,亦获痊愈.1959 年,河南因缺粮出现粮荒,尤其信阳地区灾情严重,浮 肿病及缺乏营养而死亡者很多.李老参加了救灾工作 组到信阳潢川县,经李老查证当地有医生主要用大量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 利水药物治疗浮肿患者,患者大量排尿,导致低血糖昏 迷死亡.李老改用中药益气健脾温中法治疗,患者浮 肿逐渐消失,随着营养的增加,均恢复了健康.1960 年豫东灾区兰考、民权等县,因营养不良出现一种干瘦 病,人在路上行走,突然昏迷倒在地上,若不能及时得 到救治则会死亡;若给予食物,食后胃部出现一包块, 食物不能消化吸收,仍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李老救 灾到豫东,检查此病,分析病理,认为主要因长期胃肠 缺食,营养不良而身体干瘦和血糖低,导致脾胃阳虚, 脾胃无腐熟消化、吸收运化功能,虽进食亦不能变为营 养物质.根据病理,李老用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和胃, 同时让进流质和半流质饮食,1周后患者饮食消化正 常,恢复健康. 2法于经典.采撷各家 李老幼年学医,其父常对他说,业医者,有学医理 而忽视实践实用,有仅用单方验方而忽视医理,2者均 属偏弊,应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要学习中医理论,打 好基本功.要熟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 略》及《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诀》等,临床各家学习要 读金元四大家及明清诸名医著作,这样才能学好中医. 李振华教授谨遵家训,身体力行. 对于经典著作,李老学习之初,虽经其父重点讲 解,但对其中医理,不免总觉心中昧昧,很难谈到融会 贯通.对经典著作的重点条文,虽经背诵,也属死记硬 背,不能真正理解.稍至年长,李振华教授开始用哲学 的观点来分析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他一边认真学习古 今哲学著作,一边重新阅读《内经》等经典著作,用哲 学的钥匙来打开中医学这个伟大的宝库.李老认为, 《内经》是我国秦汉时代集当代文化、哲学、医学之大 成而托名黄帝、岐伯写出的医学巨著,是以唯物辩证的 观点,以阴阳学说为主,通过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恒动 观、统一的有机论、辩证观等哲学观点,以取类比象的 方法,阐明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神、生理、养生、病因、病理、诊治大法等.几千年来,为中医 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 万方数据 世界中医药2008年9月第3卷第5期·317· 匮要略》.《伤寒论》辨证的准确和方药之有效,历两 千年而不衰,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太阳病》),确立了辨证论治的规范.通过 对《伤寒论》112方和83味药物的学习,奠定了李老在 诊治疾病中辨证组方用药的基础.《金匮要略》用脏 腑辨证的方法对疾病的病因、症候、病变部位均做了论 述,并通过辨证,分析不同的证候,确立治则方药,体现 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后世医学奠定了辨证施治的 准则.对此,李老体会尤深,为其打下了治疗杂病诊治 用药的基本理论基础.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学习和 理解,确立了李振华教授I临证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辨 证论治、用药特点的基础. 在法于经典的基础上,李老又善于采撷各家,尤其 注重金元医家和明代名医著作.特别是李东垣的"脾 胃论"对李振华教授影响甚大.李老也非常重视学习 各家温病学的著作,尤其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 通的《温病条辨》.李老通过对温病各家著作的学习, 为治疗、研究"流脑""乙脑""流感"等热性传染病奠定 了学术理论和治疗基础.通过I临床实践,李老提出"热 邪损阴伤正是温病的病理基础"和"治温病重在保存津 液"的学术观点.善于向各家学习,采撷所长,丰富了李 振华教授的学识;通过实践,形成了李老治疗外感热病 和内伤杂病,尤其是脾胃病的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 3虚心求教.务实求真 李振华教授具有精湛的医术,这是他多年来在医 学上能虚心求教,博学多闻,临证理论联系实际,讲究 疗效,务实求真所取得的.李老认为,作为医务工作 者,必须在技术方面精益求精.学医和学习其他科学 技术一样,要想求得医术精深,首先必须勤奋好学,这 是唯一的诀窍.尤其是向名医学习,接受名医指点. 而虚心求教就是勤奋好学的体现.虚心求教要虚怀若 谷,不耻下问.不仅要学书本,向医籍书刊求教,而且 同道之所长、民间单验方、患者以前用过的功效显著的 处方,都是李振华教授随时学习的对象.李老说,学无 止境,要博学多闻,如张仲景所说,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虚心学习,永不停滞,从不自满,这样才能使医疗技 术得到不断提高,达到精益求精,成为医术精湛,深受 人民群众拥戴的名医.下面略以举例说明. 早在1954年,李老在洛阳中医师进修班和洛阳地 区西学中班授课时,就曾向闫丽生学习针灸.闫丽生 是著名针灸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承淡安的学 生,针灸水平高.李老通过学习,掌握了针灸医疗技 术,此后用针灸治好了不少病证,受到了群众的赞扬. 1964年,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来郑讲学,李老作为生 活招待,在旁侍诊,跟着学习,通过学习,学会了治疗 心脏病,特别是早搏,如何用炙甘草汤.李振华教授通 晓《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然 而临床用之,效果往往不甚理想.秦老指出早搏关键 在于心阴不足,心阳虚也有,但更重要的是心阴虚为 主.桂枝不能用大量,如果出现二联律、三联律时,用 I钱,一般用7分.李老对照自己用药,就是桂枝量 大,故收效不佳,以后照跟秦老所用之药及药量,疗效 显著,治好了众多早搏患者,后李老毫不保留将其经验 心得传授门生弟子,使我们也掌握了这一治疗方法. 通过向秦伯未学习,李老也学会治疗心脏病要注意心 阳虚,因为心脏病的死亡主要是心衰,即心阳虚脱.如 何急救回阳成为治疗成败的关键,李老常讲"阳气者, 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对于冠心病患者, 只要能保住心阳不虚,即便是血管有些狭窄,血液也能 通畅;仅注意扩张血管,不增强心脏阳气功能,疗效只 是暂时的.李老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治疗冠心病患者, 也收到了佳效.李振华教授还通过病案处方学到了施 今墨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经验.有一次,施老为某 患者看病,她患的是功能性子宫出血,经服施老所开6 剂药而治愈.李老观其处方和自己所开药物,都是补 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化裁,除加了阿胶、黑地榆外,施老 还重用米醋6两(16两1斤),与己不同,且在药物炮 制上,柴胡、白芍都是醋炒,用大量酸涩收敛的米醋来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李老当时没有这个认识.后遇 此证,李老就用向施老学来的这种方法,每获奇效,且 亦多是6剂药,李老学习并掌握了施老这一宝贵的医 疗经验. 李振华治病注重疗效,勇于实践,务实求真.下面 略举李老对流脑、乙脑和肝硬变腹水的治疗. 早在1956年冬末和次年春,洛阳地区流行脑脊髓 膜炎,1个多月仅伊川县就死亡70多人.专署卫生局 组织李老等治疗,李老深入了解病情,认为该病属于中 医温病的春温病.根据病情经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 减,热人营血用清瘟败毒饮加减配合安宫牛黄丸等,治 疗近20例,全部治愈.后又到宜阳、偃师、三门峡等几 个县,前后治疗约百例左右,凡能口服或鼻饲中药的患 者均被治愈.1958年又写了《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 炎的治疗》专著出版.1962年李老承担了卫生部的肝 病科研项目.1969年冬,李振华教授随学院"备战"疏 万方数据 ·318· WORLD CHINESE MEDICINE September.2008,V01.3,No.5 散到禹县,1970年7—9月,禹县大流行乙型脑炎病, 县医院找了个大庙作为临时传染病房,7月上旬仅8 天时间就收治了83个患者,死亡32人,多是儿童,满 院日夜哭声不断,惨不忍睹.当时的县革委会召开防 治会议,安排李老去病房负责治疗.李老根据乙脑病 属"暑温"病,辨证分偏热、偏湿、湿热蕴结3证,以中 药为主共治疗132例,治愈率为92.7%,有25例遗留 有偏瘫、耳鸣、耳聋、头痛、弄舌等后遗症,基本属于乙 脑偏湿证,经用中药配合针灸亦全部治愈.精湛的医 术,高尚的医德,务实求真的作风,成就了李振华教授 德艺双馨的大医风范. 4教学相长,及时总结 李振华教授从事中医教育50余年,是一位出色的 中医教育学家,他是我国解放后最早投入中医教育事 业的骨干教师之一.早在1954年就担任了洛阳地区 中医师进修班和该地市西学中班教师,1960年调入河 南中医学院任教,担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一直主讲《中 医内科学》,并临床实践,深入研究,成为中医内科学 学科带头人,使中医内科成为省重点学科.李老除在 学院讲课外,还经常应邀到省内、各地市、部队院校或 到省外各地讲课和学术讲座,都普遍受到了欢迎. 李振华教授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广博而 精深的学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李老在教学中认 真备课,广泛而深入的查阅资料,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讲 授,围绕经文,博览群书,查阅多种注家注本,吸取各家 注释观点,务求真正理解经旨,并融会贯通,讲授课深 入浅出,要言不繁,准确讲出经文所包含的要旨,并旁 征博引,讲明经文在中医理论和用于临床实践方面所 蕴含的道理和指导意义,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体现了李 振华教授扎实的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学 识,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好评.李老从1947年起就从 事中医临床,多年的医疗实践,使他具有丰富的临床经 验.在讲授中医内科学中,他结合教材,查阅大量医 籍,尤其是历代诸医家对中医内科各病的认识和论述. 他善于吸取各家独特的诊治经验及诸名医治病的心 悟,结合自己多年诊疗经验,理论联系实际,概念清楚, 重点突出,讲解生动,处处突出中医特色.并要求学生 多临床、早临床,在临床带教中,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写 好病历,并亲自多次为学生修改病历.李老的中医内 科教学,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教 风、高超的演讲艺术,受到了广大学生的高度赞扬.多 年的教学成就,使李老在国内中医教育界有了较高的 知名度,1982年担任了卫生部高等医药教材编审委员 会委员,合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五版教材《中医 内科学》,其后又参编了五版《中医内科学》教学参考 书.1986年担任了中南五省各中医学院协编的8门 中医药教材副主编,为中医教材建设、中医教材质量的 提高,做出了贡献.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李振华教授 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李老的医学生涯和成长 道路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从1979年起,李振华教授开始招收脾胃专业硕士 研究生,先后共招了10届,共培养了10名研究生,并 开始重视脾胃学说的研究和脾胃病的治疗.晚年的李 振华教授潜心研究脾胃学说,并精于脾胃病的治疗. 1982年李老负责承担了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 虚本质的研究",获河南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 1986年李老在研究脾胃气虚本质的基础上中标国家 科委"七五"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国家医药情报局检索查 新,"国内外对该病尚无治愈病例",并定为"癌前病 变",胃黏膜病灶不可能逆转修复.经李老研究,5年内300例患者通过纯中药治疗,有效率达98.7%,经 国家科委委托卫生部验收鉴定,疗效属国内外先进水 平,突破了国外学者认为该病"萎缩的胃黏膜不可能 逆转修复"及"终身疾病"的观点.1992年该项目被评 为河南省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李老在对脾胃病研究 和治疗的基础上,发表了"从临床分析脾虚证的病理 演变""脾胃气虚的本质研究"等多篇论文,1995年李 老又主编出版了《中国传统脾胃病学》专著.李老从 医60余年,通过临床总结共撰写论文50余篇,均在省 级以上杂志发表.专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主编《中国传统脾胃病 学》,合编《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院校五版教材《中 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教参等8部.理论基础扎 实,勤于临床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敢于科研创新,不断 著书立说,使李振华教授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就和丰 硕的成果. 李振华教授现已82岁高龄,他从事临床医疗60 余年,从事中医教育50余年,虽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病 和危重疾病,在中医理论方面也发表了很多学术见解, 但他始终深感中医学术理论科学深奥,医学学无止境, 在中医理论领域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学习探讨,临床还 有许多病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治疗. (2007—04—04收稿) 万方数据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中医内科学第五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五版  中医内科学五版下载  中医内科学五版方剂  中医内科学教材  中医内科学教材下载  中医内科学教材第九版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中医内科学七年制教材  中医内科学教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