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末日战争.最后通牒 > 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
  • 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3-04-01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鸦片战争时期厦门之战研究
    茅二条建
    厦门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之- .1840-1841 年的三次厦门之
    战,也是鸦片战争中的几次重要战斗。然而,史学界对于厦门之战
    仍缺乏系统的研究,许多史学著作叙及于此,亦有一些史实错误。 笔者拟从军事学的角度.考察这些战例,并分析攻防双方的优
    不当之外,仍祈同行们予以批评。
    一、第一次战斗
    第一次厦门之战发生于 1840 年 7 月 3 日,是鸦片战争的初
    战。
    对于这次战斗,不少史学著作称,英军由广东北上,遣军舰 5
    艘攻厦门,由于闽湖总督又r~ 廷帧加强了厦门的防御.清军击退了英 军的进攻.英军见厦门不能得手.道北上舟山肆虐。
    这种说法自有其依据,其一是《道光洋艘征抚记)) .该书对此战
    有以下叙述:
    4
    是月洋船三十一艘赴斯江.先以五艘攻福建厦门……总 在帧 、厦兵备道 jlJ 耀春(懵)炮中其大兵船火药 舱.沉之。又募水勇数百,伪装商船.出洋攻之于南模港。
    是夜无风,洋艘不便驶避,且舵尾无炮,我舟低,又外蔽皮
    幕,统弹不能中,遂坏其舵尾.掷火罐喷筒,歼其夷兵数
    十。会风起,夷船始窜遁。
    1Z ??
    其二是《中西纪事)) .该书 i胃:
    时调任闽概总督邓廷帧侦知英师将取 i直商厦门,预募水 勇在洋巡缉.乘其不备而攻之……(英军)先后过者仍驶
    厦门,遣人递书以求通贸易,为请制府,不答。先后调派水 勇师船迎击于厦门 .不克,遂乘夜将各师船收回港
    内,复载大炮二百余门,轰击英人入 船,连败之。英师
    既遁,仍乘舟北驶.行至榻洋,侦舟山无备.遂入:胃。
    这两段记述.虽对战斗经过的描写有着不小的差别.但结论是一致
    的。厦门清军在邓廷帧的统率下.获取了该战的胜利。由于这两本
    著作在当时和后来都有不小的影响,他们的论述也被当作史实来
    引述。
    然而.上述说法.与当时的历史史实并不相符。
    要弄清第一次厦门之战的史实.有必要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是
    厦门清军战前有无加强防御的措施,有多少兵力参战;二是来厦英
    军的数量和目的。
    先看看第一个问题。
    各种情方文献都已证明,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清王朝内部无??
    人预见到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清政府也根本未作任何战争准备。
    林则徐领导下的广东地区,虽有-些防卫建设,但用意仅在阳备英
    军小规模的骚扰。如虎门炮台建设,起始于 1835 年,完工于 1839
    年,并非为这次战争而兴工.实际上是对 1834 年律芳早来华时的
    虎门之战的战后补救防 E 措施 z 又如九龙尖沙咀炮台建设,乃是林 则徐用以防备 1白于虎门 的英国两艘军舰相一些鸦片武装走私
    船。那廷帧任职广东期间,也没有任何对后来战争的警报孔
    1841 年 1 月.邓廷帧 i周任闽浙总督 .4 月至福建任 F斤。耶廷帧 的这→次调动.是由于广东严禁鸦片后而建沿海禁锢地位日显重
    要,更是由于御史杜彦士上奏弹劫福建水师交战不力致使鸦片走
    ①参见拙文 0841 年虎门之战研究札《近 研究 H990 年第 4 期。
    ?? 13 ??
    私 ~I~ 獗。很显然.道光帝的用意在于加强福建的禁烟。于是.邓硅 帧赴任后.整两福建悔防,竭力禁绝娼证一时的鸦片武装走祀活 动。从邓廷帧到闽后的奏折中可以看出,他丝毫设有意识到战争巳 迫在眉睫.反而对下属"告以夷人之无能为,我师之大可用",以振 奋福建情军查禁鸦片的斗志;又由于以往鸦片走私船窜入厦门较 少,他也根本未下令在厦门加强防御,反是命令该处文武官员率领 、驻防厦门的水师战船前往他处缉拿鸦片走私船。从邓硅帧等人的 奏折中还可以看出.当时福建海防的整顿,主要是对水师严行纪 律,防止勾结:以水师战船进行海上巡逻缉私,其重点地区是泉州 府所属的晋江、惠安等县,并在该地区多次与英国等国的武装走私 船交战①。
    词,
    由此,可以说,至 1840 年 7 月 3 日第一次厦门之战时,厦门清
    军仅是以低于平时状态的兵力兵器投入战斗的,并无充分的战前 准备,更谈不上加强防 各项措施了。
    然而.厦门清军的平时状态又是如何,又能有多少兵力兵器投
    入战斗呢?
    厦门是清王朝疆域内的海防重地,清朝第一支大型海上武装
    力量一一福建水·师.其提 驻在厦门。鸦片战争之前.厦门一带 清军有福建水师五营,额设官兵 4300 余人,额设大横洋船、同安梭
    船、桨船共 67 艘.额设大小各类火炮 400 余位.鸟枪 2377 杆笃。从
    此兵力兵器的数量来看.厦门清军较他处为饨,是-支不可忽视的
    力量。
    ??
    但是,若从近 争的角度来看.厦门的防御力量又很薄弱。
    首先,兵力驻扎分散.指挥体系混乱。厦门清军中约有 2000 人是在
    ①邓廷帧等人奏. <<筹办突务始末 F 道光朗,第 1 珊,第 284 至 285 页.第 288 至 290
    页.第 295 至 296 页,第 308 至 310 页,第 312 至 314 页,第 341 页.
    ③周凯等:<<厦门志),精三 4 兵制).卷囚《海防 L 其中火炮育以下品仲=行营炮( 50
    位) .大中小铁炮 (214 位七百子咆 (112 位儿子母炮 (50 位) .除火器外,另配育冷兵
    器弓箭 0023 画1]) ,幌刀大刀 (403 口}。
    ?? 14 ??
    陆地驻防的,其中在厦门岛外围的同安、马巷、龙溪、海澄等县、厅 分设汛地 41 处.每处派兵 5 名至 200 名不等,共计约 1400 名。驻 防岛上的清军共计约 500 余名,分守汛地 10 处、堆拨 24 处及炮
    台、城门等处,每处少则 1 人,多则 50 人刀。这些分 防的清军.
    平时主要是执行警察的职能,即弹乓民众.临时难以集结应战。其
    次,战船完好率低.样式远远落后于英国。厦门清军中有 2000 余人 是在战船上任职充差的,共有大横洋集字号船 5 艘.成字号船 5
    艘,一、二、三等同安梭船 38 艘.桨船 19 艘气大横洋船、同安船为
    战船.桨船是内海巡哨之船。大横洋船虽为清军水师最大之船.但 与英军相比,差别霄楼。邓硅帧称:
    夷船以全 木,用大铜钉合而成之,内外夹以厚板,船
    底船旁.包以铜片。其大者可安炮三层.而船身不虞震裂
    …"内地师船……以集、成字号为极大,然皆不敌夷船十
    分之五,向以杉板为之,惟榄陀木较坚致。船之大者.配炮 不过八门,重不过两千斤。若再加多,则船身吃重,恐其震
    损……船炮之力实不相敌也。③
    邓廷帧的话,是将其在广东任上所见英舰与福建水师最大师船相 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而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开来的最大军舰.更超 过了 帧在广东所见的英舰,这样实力相差也就更大了。然而. 厦门清军战船 48 艘,仅是理论上的教字。据祁商薄等人的奏折.鸦 片战争前夕,福建全省额设战船 242 艘.进厂兴修未竣、届修未能
    进厂、工期拖延未完工者达 91 艘,遭风击碎尚未补造者达 33 樱.
    实际在营驾驶者仅 118 艘,战船完好率仅 48.8% 厦门的情况也 不例外,据那廷帧的奏折,战船能出海者约 20 艘⑤。再次,炮台规
    J)
    ② (4)
    (厦门志>>.卷三《兵制>. (J厦门志),卷五《船政). 事?? 衔 11 等奏.(鸦片战争在闽台嗖料选精).第 314 至 316 页.
    ③《筹办费每 t古末》道光朝,第 1 册.第 375 页。
    ⑨《筹办爽务始末 B道光朝,第 1 册,第 342 页.
    ?? 15 ??
    模小,无力应战。厦门一带共有炮台 6 处,其中在厦门岛上有 3 处, 分别为岛南岸的厦门炮台.驻兵 25 名.岛东岸的黄唐炮台,驻兵仅
    1 名.岛西北岸的高崎炮台.驻兵 30 名占。这些炮台的样式大小,火
    炮的数量质量,笔者尚未查到有关资料.但据祁商薄等人的奏折, 闽省"旧设炮台,大者不过周围十余丈.安炮不过四位六位,重不过 干斤 n(笃,由此可以推测厦门一带的炮台状况。
    从厦门清军的平时状态可以推测.至 1840 年 7 月 3 日第一次
    厦竹之战时,由于水师战船均出洋巡缉,可以应战者.仅是岛上数
    百名守军,由于英舰入侵路线为南航道,可以对敌者.仅有一处小
    炮台即厦门炮台。以这样的兵力兵器作战.自然是十计不利的。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一支在兵力兵器 t 在清王朝疆域内均属
    上乘的清军,出现如此的状况,也是有其原因的。厦门清军长期以
    来的作战对象是海上反清势力和海盗,因此,集中兵力专守一处,
    难以对付他们乘虚蹈隙、小 犯的作战样式.更何呢兵力的分散
    驻扎,会苟利于及时镇压民众的反抗:战舰本是为..捕盗缉杠而
    设"飞自然不需要大舰巨艘;炮台的目的是在扼要之处防范悔盗 的窜犯,当可简陋设置,因为分散且弱小的海盗根本没有攻坚能
    力。厦门清军的平时任务与即将遇到的近代化战争相比,两者之 "问正育着巨大的藩差。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即来厦门的英舰究竟有多少?是否为攻厦
    门而来,是否因不能克厦门而去?
    这里可以看看英国侵略军抵华后的行踪。
    1840 年 6 月 21 日,由印度开来的英国远征军抵达广东珠江
    。次日晚,驻印舰队司令伯麦少将率舰队北上,直趋舟山④。这
    支舰队共有战舰 5 艘,武装轮船 2 艘,运输船 10 艘。 6 月 30 日,该
    (1)
    (厦门志).卷三 o益和O. 卷囚《防海 L
    己却

    (4)
    《筹办 t古末 P道光朝 .Z再 l 册.第 291 页。
    祁商量震等奏.<<莓办夷每始末》道光制,第 1 册,第 364 页。
    (中国丛报)( Chincsc Rcpo时 tory) 第 9 卷,第 107 页.
    ?? 16 ??
    舰队抵达舟山群岛的南端飞 7 月 2 日,进入舟山定海的道头港。 7
    .
    月 5 日,该舰队进攻定海.至 6 日.陷定梅县城。
    1840 年 6 月 28 日.由英国及开普敦开来的英国远征军部份
    舰船抵达珠江 .6 月 30 日,全权 、远征军总司令董事律与全
    权代表义律率舰队北上②。知二批北上舰队共有军舰 4 艘,武装轮
    船 1 艘.运输船 4 艘。 7 月 6 日,也就是定悔之战次日.该舰队才到 达舟山海域.根本没有参加战斗。 前往厦门的英军军舰,是第二批北上舰队所派出的。 7 月 2 日 上午,当强律率领舰队经过厦门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训令,
    派出军舰"布朗底"号 CBlonde) 前往厦门,向当地官员送交巴麦尊
    致中国宰相书的副本⑧。而路律所率领的舰队在厦门根本没育停
    留,直接北上。"布朗底"号舰民胞诅受领任务后,当日驶入厦门南
    水道 .7 月 3 日,胞诅率舰北上,于 7 日左右到达舟山海域。 从这一行程来看,来厦门的英舰与攻占定诲的英军舰队毫无 关系,你英军在厦门不能得手遂北上舟山肆虐的说法.1[~可能仅是
    从 7 月 3 日第一次厦门之战、 7 月 5 日第一次定海之战的时间顺
    序上,来推断其中的逻辑关系的。这一行程还说明.来厦门的英舰 只有 1 艘,决不可能有 5 艘之多,因为第二批北上的英军舰队还没
    有 5 艘军舰。
    实际上,邓廷帧在第一次厦门之战之后的奏折,也证明了英舰 的数量和任务,谓:
    六月初四日(即 7 月 2 日) .有英夷兵船一只,由清屿洋阑
    入屿仔尾海面。……该船悬挂臼旗,并无动静"…·初五
    日,夷船开放杉根船一只,内载三十余人,冲过对岸.船头
    一人, 官音,称欲求和,语多狂悖。该文武等(指驻守
    ①伊里布奏. (鸦片战争;t汇存》【抄本人第 1 册.近代嗖所藏?? ~

    (中国丛很>> .第 9 卷,第 112 页.
    罗伯耳悔恨告,见《中国丛报》第 9 卷,第 222 页。
    .·17·
    厦门官员)并力斥阻,不许上岸。该兵船换挂红旗, 开
    炮…... 'J)
    英方称送交文件.邓奏称"欲求和",虽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这艘军舰来厦门的目的决不是进攻厦门。此后,道光帝又派手15m 穰 等人去调查,他们的报告与邓奏完全相同气 综合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次厦门之战是
    在清军完全没有准备.英军只派出一艘军舰前往递交文件的前提
    条件下发生的。这些前提条件也决定了,第一次厦门之战只不过是
    一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而不是一 攻防战斗。而在确定了
    这些前提条件之后,我们又可以十分清楚判明战斗的经过了。
    英舰"布朗底"号是英国海军的一艘风帆动力的五级军舰,载
    炮 44 门,拥有舰员 200 余人。该舰奉到命令后,于 7 月 2 日中牛,
    驶入厦门南水道,在距离厦门岛南岸的厦门炮台大约 1 海里处下
    锚。根据英方的报告,大约一小时后.一艘悬挂"厦防厅巡船"红旗
    的小船驶来.内有一名广东行商、一名清方官员相五、六名水手,请
    问英舰的来意。英方翻译官罗伯明简要说明了他们递交文件的任
    务, 了臼旗是休战的标志,并向他们递交了一封信。信中表示:
    英军欲求见当地军政长宫,以转变巴麦尊的公文副本,并说明了白
    旗的作用。一小时后,另一名清方官员又来,将该信退回。下午三
    时.罗伯聘与一名英军军官驾小船前往厦门岛,为岸上清军所拒,
    不得己而返回"布朗底"号。据罗伯啪的现察.此时厦门炮台虽可安
    设 5 门火炮.但一门也未架设.岸上清军有军官 6 人,士兵二、三百
    名@。然而,英方所述的这些5细节,不见于清方材料,邓廷帧的奏折
    虽提到"悬挂白旗",但称英舰"并无动静"。
    此时,驻守厦门的福建水师提督陈阶平、兴泉永道刘耀椿正率
    〈心
    4 筹办费务始末》道光朝,第 l 珊,第 340 页.
    (7)

    <<筹办费每始末》道光朝,串在 l 册 .509 至 510 页.
    4 中国丛报) .第 9 卷,第 222 至 224 页.
    ?? 18 ??
    领水师战船在泉州一带巡逻缉私.在厦主持事务的只是署厦防同
    知察现龙、护水师提标中军参将陈胜远。他们一面催促提 道员
    ,
    回厦.一面"安设兵勇炮械,准备攻击"也。同安县知县胡国 讯
    赶赴厦门.同安营参将魏廷寅亦调兵 200 名待命.准备应援 ZJO
    7 月 3 日清晨,"布朗底"号起锚,逼近厦门岛.因无风,至 11
    时方在距岸 500 码处下锚.以使递交公文的行动能在舰炮的射程
    范围内进行。据英军的观察.清军也在帜极准备,炮台上已架设了
    火炮,另建有安炮 3 门的临时炮兵阵地,一些战船也从内港中拖
    出,准备参战。
    此后发生的战事,邓廷帧的奏折与罗伯响的报告,互有差异, 但大体情节还是可以对起来的。 据罗伯鹏的报告,中午之后,罗伯鹏率 5 名未带武装的随从
    (邓奏称 30 余人) ,打着白旗驾小船前往厦门岛递交公文。清军仍
    匍昨日布阵,阻止罗伯聘的行动。当小船抵岸边约五、六码时.罗伯
    昭即以中文告以来意,此即邓奏中"欲求和"的由来。由此看来.由
    于语言等方面的障碍,厦门清军始终未明白送交公文的目的。据邓
    廷帧的奏折,开战的起因是.英"兵船("布朗底"号)换挂红旗, 开炮".于是清军抢先向罗伯鹏等人开枪、射箭。而罗伯响动, ,当其
    小船距岸仅两码时,清军冲上来企图抓住他.小船随即后退.清军
    射箭、开枪。远处的"布朗底"号舰长胞 ìfl 见此,立即以舰炮轰击岛 上清军.并轰击清军水师战船。邓奏称清军"哨船及岸上介兵.枪炮 联络,中伤夷人多寡不能藉记";而据罗伯响的报告,清军炮台及战
    船上的火炮似乎没有轰击。并称,当其回到"布朗底"号后,用中文 写了一份告示,由一名英军军宫带领两只武装划艇.企图上岸贴在 炮台的墙上,由于清军的抵抗,胞诅为防止无谓牺牲,命该部英军 撤回,将该告示装入一只小瓶,抛入水中,见被一人拾起。至下午 4
    (1)
    〈£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1 册,第 340 页.
    同安营参将重鬼廷寅禀.<<鸦片战争J<汇 ff )(抄本) .第 l 册.
    ?? 19 ??
    l?;f. ..布朗盹"号起锚.北去舟山。据 1 帧的奏折,帮工次小船行动
    且在战斗刚开始就进行的,只有一只小船,载 10 余人.企图"前米 哥11 护"罗伯喃等人。他们"直扑炮台.经护参将陈胜元手执长矛,剌 中臼夷----人身死"。并称,英军遭受挫败后,"各该杉板船始行驶傍 大船.转帆窜逸"。对于装告示的小舰.该折没有提及 a 至于交战的 结果.罗伯聘样,大股清军,击毙清军约 10 至 12 人,其余清军费 英军无一伤亡。邓奏称,击毙英军 4 人.伤甚众,清军战死 9 人,
    伤 14 人 f 炮台兵房击破数处,滨海民房;亦间有震损"飞
    虽然双方关于战斗的细节差别较大,但细心核查双方的报告,
    可以看出,英军在战斗中处于优势,占据上风。具体地甘析某方在
    战斗中的某一细节上属真属伪,在今天说来,既无必要,又不可能。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结论:在这次小翅榻的军事冲突中,清军损
    失更大 p 不能将这次战斗称为清军获得击退英军进攻的胜利。
    至于前引《道光洋艘征抚记》、《中西纪事》所提到的海上交战.
    清官方文献和英方记录中均未提到,很可能是该书作者将前一段
    时期的福建水师与鸦片武装走私船的交战,同第→次厦门之战搞
    ~lt 了 o
    二、邓廷帧的筹防措施与第二次战斗
    1840 年 7 月 7 日,即厦门之战后的第四天.邓廷帧接到厦门
    开战的报告.立即由福州起程,赶赴泉州。 7 月 11 日.抵达兴化府.
    ①罗伯明报告,见《中国丛报>.第 9 卷.第 222 至 228 页。邓廷帧奏折,见《筹办夷务始 末 F 道光制.第 1 册,第 340 至 341 页,但邓非为亲历者.他是据刘耀椿的报告而上
    奏的,而刘耀椿亦非亲历者,他是根据当时在厦文武官员的报告而恨的.邓奏中的 事E 军伤亡人挝恐非事实.他上奏称填写三育三人横岛陀子歼战之初.11;中第一个Ilt 击键的是"能作官音费人"即罗伯鹏.而偌穿的鹏*告.他的小船后撒 B} .因播尾
    而失去平衡跌倒.恰巧一箭射来.险些送命.并你清军枪弹在船上水手的头部旁边
    葬过.可能当时厦门清军误以为射中罗伯鹏,击中1tf军 2 名而去很功.此外,祁商
    壤,人的奏折记叙亦详,内容同邓奏,见 f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2 册,第 562 至
    563 页。
    、,
    ?? 20 ??
    ??
    得到兴泉永道刘耀椿的详细报告.知道战事的经过。但是,他此时
    尚不知道英国已派侵略军来华,鸦片战争已经开始,仍然认为:此
    是"卖烟夷船"的举动;并命令.出洋 的厦门水师战船 20 艘分
    成两帮,提督陈阶平率 ro 艘 H 留守厦门飞在港口堵御,另外 10 艘 仍在晋江一带巡逻缉私。为弥补厦门水陆兵力之不足.又命厦门月
    知雇 船 5 艘,"交营配驾,协力巡防",命同安营参将魏廷寅带
    领前已集结的兵丁 200 名,前往厦门 J 建筑炮墩,协力防守"乌 7
    月 17 日, 帧方知上次前佳厦门的不是"贩烟夷船"而是英国
    "兵船-只 "0 18 日,又得到湖江定海镇总兵张朝发的报告.英军舰
    队 2 1)余艘进逼定海.局势危急。邓立即意识到,中英局势大变.战
    争已经开始。他分析了福建海防的特点,认为厦门是"闽洋紧要之 区","连日会同水陆提臣并兴泉永道, 厅营,添备炮火,加意周 防,以杜真复来滋扰"②。
    由此可见,自 1840 年‘ 7 月 18 日起,即第一次厦门之战的 15
    天之后,厦门才在邓廷帧等人的 下,进入了全面加强防 阶
    段。
    邓廷帧等人的筹防措施为:一、建造炮墩。由于福建沿海炮台
    较小,建造大型炮台尚需时日,即以建造炮墩应急。炮墩是用麻袋
    装填沙土堆帜而成的临时性的炮兵工事,高由 5 层麻袋至 10 余层
    不等,厚则最少 5 层,周伏从 10 余丈至 100 余丈不等飞陈阶平、刘
    耀惰根据厦门岛的形势,认为厦门南水道是英军进犯的主要途径,
    遂在厦门岛南岸、鼓琅屿、海澄县屿仔尾(与厦门岛南岸遥相对应,
    相隔约 4 公里〉大力建造炮墩。在这些炮墩上共安设火炮 268 位。
    二、调拨兵将。除已调同安营兵 200 名外,邓廷帧另 i周埠州镇、延
    平协、兴化协兵 600 名,驻防厦门岛南岸,使厦门岛南岸一带的清
    ①邓廷祯奏, (筹办夷务始末 >>j重光朗,第 l 册第 341 至 342 页??
    :~邓廷顿奏,(筹办夷务怡末》道光朝.第 1 册第 347 至 348 页.
    ③锯乎?? 匍黯奏和邓廷帧的信.见 f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1 册,第 292 页,(鸦片战 争 B第 2 册,第 587 页.
    ?? 21 ??
    车守兵达 1650 名。三、雇募勇丁。为弥补兵力不足,)(~廷帧在厦门
    一带雇募乡勇、水勇共计 1300 名,廿防各地,配合清军£。从以上
    措施可以看出清军设防的基本特点:一、防 主要区域为厦门南
    水道.而k 中的重点又在厦门岛南岸.从后来发生的战事来看,布
    防区域租重点是选择得当的。二、由于 ~?? 廷帧认识到福建水师根本 无力与英海军在海士交锋,预定的作战样式,也从前期的巡洋缉私 与鸦片武装走私船交战的方式,改成依托海岸预设防嗣工事、以师 船配合岸炮进行防御作战。经过以上筹防措施,厦门岛的防御力量
    有所增强。
    就在邓廷帧的筹防措施基本落实之际 .1840 年 8 月,第二次
    厦门之战爆发了。
    关于第二次战斗,清方的主要记载是 帧品祁商薄等人的
    两份奏折。根揩邓、祁的报告 .8 月 21 日,英三榄船、二榄船备 1 砸.在厦门外围岛链青屿以外游吃。 8 月 22 日,英船悬挂红旗.直
    扑厦门岛南岸.清军师船迎战,南岸火炮亦开火夹击,叠中英舰.其
    中击中英舰之火药舱一次,击中其舵尾多次,击沉其灿板船一只, 英舰不支而退出战斗,仍留在青屿之内。清军此日战死 6 人。 23 日.英舰船再次逼近厦门岛南岸,清军当即回击,打中英舰多次,将
    其帆索烧毁,鼓琅屿一带清军亦开炮轰击。英舰见各处均发炮,不
    能冲过.遂再次退出战斗。该日清军战死 1 人。 24 日,英舰船振灿
    版船 3 只.追赶入口之中国商船.清方水勇驾划龙船 4 艘相救,将
    英灿根船逼至屿仔尾后的小湾内,击中英军 5 人,救出被迫商船, 水勇受伤 2 人。 25 日,英舰船仍逗留未去,清军昼夜巡防。 26 日,
    英舰船起锚,扬帆而去,留有书信一封.交渔船带回合。一些论著,
    根据邓、祁的奏折,称厦门清军击退了英军的进攻,取得了第二次 厦门之战的胜利。
    1)
    ~运锁赛:{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剧,第 1 册.第 448 至 449 页.
    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一册,第 448 至 451 页,第二册,第 580 页.
    ?? ?? ??
    --
    英方关于第二次厦门之战的记载亦很少。如《寝仇神号航行作 战记》仅有两 单地提到此事 z 一 自"布郎底"号事件后."跨
    鱼"号 (Alligator) 和真它舰船封锁厦门港.有效阻止了当地的通商
    贸易;一次说自"布朗底"号事件后不久 f 跨鱼"号也给予了类似的
    打击①。其它英方著作基本未提此事。而《中国丛报>>1 840 年 9 月号
    转载了《广州纪事报 >>(Canton Press) 的一封私人短信,谈及此事, 摘译如下:
    .
    厦门的满大人们最近遇到自己的对手,即"鸽鱼"号及支
    援它的‘布里玛'号 CBraemar) 。一位"跨鱼"号上的上尉
    在"里拉"号的甲板上.描绘了他们出色地炮击师船,并干
    净利落地从师船中间穿过.直扑海岸的效果。他们击沉了. 16 或 17 艘师船.郎自己的舰船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损坏,
    无一人战死.甲艇上也没有人受伤。当中国人发现其师船
    经受不住这些舰船的炮火时,一夜之间.他们在通往内港
    的水道前建起了工事 (breastwork) ,并架设了 204 门火
    炮,其中一些是重炮。由于舰船上缺乏足够的兵力以蝇行
    登陆,只得退出火炮的射程之外,许多炮弹打中了舰船, 其中一些是 18 磅重的炮弹"战舰〈指"跨鱼"号〉主檐上的
    武器被打掉,还有一发炮弹打进舰壳,依然留在 。他
    们还在通往内港的该岛南岸,建造了→座炮台. 极地 进行防御的准备,我想这些舰船已经北上,因为代们有一
    段时间没有得到他们的任何?肖息了。又据伍德罗称,"伯
    兰汉"(Blenheim) 号将开往厦门.进行封锁……②
    这封 作者并非亲历者,所言也是道听途说之事。但是,从这段
    记录中,我们又可印证许多:一、邓廷顿等人奏折中所称三榄船,当
    (1)
    W. B. Rc rnard , "Narrative of thc Voyagcs and Sc rvicc of p. 235. Vol 1. p. 120 .
    <<中国丛很>>.第九卷,第 326 至 327 页.
    Ncmcsi♂ .1844.
    Vol .1.
    . ~
    ?? 23 ??
    是"跨鱼"号,二榄船当是"布里玛"号,前者是载炮 28 门的五级军
    舰,后者是英国侵略军的武装运输船。二、"鲤鱼"号、"布里码"号执
    行的应是封港任务。三、在交战中,清军水师战船不堪一击.因而在 邓廷顿等人奏折中谈及第二天(即 23 日)的战事时,只提炮台,不
    提师船。四、邓廷帧等人筹建的炮墩等防御工事,在战斗中起到了
    相当的作用,当然,英方所称"一夜之间"非为事实。
    如果我们将英方的这些材料与清方材料相对照,可以看出.关
    于作战经过出入很大,但值得注意的是,双方都没有提到起因。我
    们可从战事发生的时间上进行分析。 8 月下旬,英国侵华舰队的主
    力正在大沽口外.准备与清政府进行谈判,侵华陆军的主力 在
    舟山,还有一些军舰正根据巴麦尊的训令,在珠江 厦门港、宁诚
    港、长江口执行封锁的任务,企图用切断海上贸易的方法来迫使清 政府屈服。在这种情形下.英军不可能下令攻取厦门。从"跨鱼"号
    每每舰船执行的任务来看,从邓廷横奏折中所提到英舰派灿板追逐
    入口的中国商船的线索来看,此战很百:能是由封港而引起的战斗。
    因此.笔者以为,此战前期英舰船对清 ??哥船时,英军似占了上风.而
    后期英舰船对清岸炮时,又似清军占了上风,但不管战斗的经过如
    何.结果对谁有利,它毕竟不是一 义上的攻防战斗,这表
    现为英军的进攻目的并不明确。如果将此次战斗称为厦门清军击
    退了英军第二次进攻,立论似不稳妥。
    三、颜伯焘的筹防措施
    1840 年 9 月,道光帝以"办理不善"为由.将邓廷帧撤职.交部
    议处.另调云南巡抚颜伯焘为闽浙总督。颜氏接旨后,进京请训,尔
    后转道江橱,迟至 1841 年 2 月,方抵达福州任所。他分析了幅建海
    防的形势.并据前两次战斗的经验.决计亲自驻守厦门,督办防务。 3 月 2 日.颜伯焘抵达厦门.查勘地形,部署防守备措施。于是.在
    颜伯焘、刘耀椿及新任福建水师提督窦振彪的 下,厦门进行了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的防闽建设。其主要拮施为:
    ?? 24 ??
    -、继续加强厦门南水道的防御。颜伯焘等人棋据前两次战斗
    英军皆从南水道~入的经验.帜极改善厦门岛南岸、鼓琅屿、海澄
    J
    县屿 ffJ毛三个重叹地区的防御工事 o
    厦门岛南岸是最重要的地区.原设临时性工事炮墩经过数月 后"抄囊久则腐散",不再坚固,则将之改造为"石壁"。石壁是用花 岗岩大石砌成的线式炮兵阵地.高 1 丈.厚 8 尺,全民 500 丈,每 5 丈留一炮洞.共安设大炮 100 位。为防止英军舰炮击中石壁飞起石
    块伤及守军.在石壁的外侧,护以泥土.以柔克刚 J 石壁之后.建以
    兵房,供守军栖居。在石壁的侧后.再建以罔墙,以作为防护。这样, 石壁成为厦门岛南岸的永久性的核心炮兵阵地。除此之外,在石壁
    以东地区和以西地区,另建有炮台多座,安炮共 62 位。 在厦门岛西南的鼓琅屿岛,清军亦兴建了几座炮台,安设大炮
    76 位,以利用鼓浪屿居厦门南水道之中的地形, 迎击来犯英 舰,遮护厦门岛侧翼的安全。
    在厦门南水道南侧、与厦门岛遥相对应的屿仔尾,清军亦兴
    建、扩建了工事,设炮 41 位,以配合厦门岛南岸的守军,夹击来犯
    英舰。
    由此,在厦门南水道的厦门岛南岸、鼓琅屿、屿仔尾三处,共安 设火炮 279 位,部置守军 2799 人,并形成了封锁南水道的三点交
    叉火力.增强了防 整体效应①。 二、在嘎门岛的东、北两个方向设防。
    1841 年 1 月 7 日的吵角之战,英军从抄角炮台背后的穿鼻登 陆,抄袭后路,致使沙角炮台失陷。颜伯焘根据此战的教训,在厦门 岛的北岸、东岸数处要点,部署防兵 1410 名.设置火炮 100 门,准 备与登陆部队交战.掩护厦门岛南岸的主阵地。 为了防止英军以小船从厦门北水道绕行攻击厦门西水道(即
    ①颜伯焘奏,(筹办夷务始末》道光辆,第 2 册.第 880 页.其各处火炮安设数量又参据
    事E 方记载.
    ?? 25 ??
    厦门内港) .以致造成厦门市面的棍乱和影响南岸主阵地的安全, 颜伯焘还在厦门岛西北角的高崎一带,派出哨船 10 艘.兵 300 名,
    以护卫厦门西水道刀。 三、在厦门南水道外围岛链设防。 1841 年 4 月,颜伯焘已大体完成厦门的防御设施,又根据前 两次战斗的经过,决定在厦门南水道的外围岛链设防,以形成厦门
    防御的第一道门户。 外国岛链即捂屿、青屿、小担、大担诸岛,它们像一串链条,散
    布在厦门南水道的海口.颜伯焘决定在此建造"石堡".即石筑炮 台,并移驻清军一营,分守备岛石屋。由于外围岛链相距较远,难以
    配合作战.颜伯焘决定兴造大型战船.协同设防备岛作战。他对此
    的作战预案是,若英军舰队从外海闯入厦门南水道,在经过外围岛 链时 f 各岛开炮轰击,则大船亦开炮迎击,小船分驶焚攻",从外围
    就击退来犯之敌.确保厦门的安全。至第三次厦门之战前,清军已 完成了各岛上的"石堡"等工事,建造大型战船及置办商船共 50 艘.但"石堡"和战船所需火炮达 1300 位,尚未铸成。结果,只是"空
    台空船",在第三次厦门之战时未起任何作用气
    通过以上措施.颜{自焘在厦门一带共安设火炮数百位,部署清 军 5680 名;他为了保证清军未重点设防地区的安全,还雇募水勇、
    练勇共 9274 名.以配合清军,各保地方。
    如果我们将颜伯焘等人所规划、主持的厦门防务建设,与战前 平时状况即第一次厦门之战时相比,简直差别霄壤;就是与邓廷帧 的筹防措施相比,也就是与第二次厦门之战相比,也是大大提高。 厦门防务达到历史上前低未有的强度。如果辑们将视野放宽一些, 将此时的厦门防务与清王朝其它海防要地相比,可以认定.厦门的 防御工事最坚固(主要是石壁 h 所设火炮为第二位(仅次于虎门) ,
    ①颜伯燕赛,(筹办夷务怡来 F道光朝,第 2 册,雪白 880 声r.
    ③颜伯焘奏,(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朗,第 2 册,第 980 页,第 1153 页.
    ?? 26 ??
    所 i周兵力〈不包括"勇")占第二位(仅次于吴极、宝山) f 是清朝最强
    大的海防要塞之一。邓延帧、颜伯焘、刘耀情等人帜一年多之艰苦
    努力,竭尽了他们的最大能力、权力和智力.动用帘银近百万两,才
    达到此成就。为此,颜伯焘对未来战斗的结局充横信心,在其奏折
    中得意洋洋地 :
    勘厦门,前后左右,处处设兵安炮,尚属周密,备将
    志切同仇,无不发奋自励。若该夷自投死地,惟育痛加攻
    击,使其片帆不留,一人不活,以申天讨而快人心。①
    颜伯焘这种自 态度,恰恰说明了他对于近 争的无知,对于
    近代军事技术和战术的无知。对于这一点,笔者拟在下面进行专门
    的分析。
    四、第三次战斗
    第三次战斗发生于 1841 年 8 月 26 日。这时鸦片战争的局势
    已经大变, 就英方而言 .1841 年 5 月,英国政府否定《穿鼻草约机改派璜 w
    鼎查来华,扩大侵略。 8 月 11 日,璜鼎查到达澳门.决计引兵北上, 先行攻占厦门。 8 月 21 日,英舰队离开香港。这支舰队共有军舰 10
    艘,载炮共 310 门 P 武装轮船 4 艘.共载炮 16 f1;运输船 22 艘,载
    运陆军共 2500 人②。
    就清方来说 .1841 年 5 月广州之战失败后.靖逆将军奕山谎
    报战况.讳败言胜。不久,他又谎称广东"洋务大定",奏请撤退原调 援广州的外省军队。道光帝为其蒙混,以为战事即将结束,于是下
    ① ②
    4 筹办费务始末》道光明,第 2 册,第 880 至 881 页. f 中国丛级机第 10 卷,第 524 页.各舰火炮敬量为产威踵士厘"号 (W cllcslcy
    ).72
    门 f 伯兰仅"号 .72 门."都鲁童"号 (Druidc) .炮 44 门.布朗底"号,炮 44 门.摩底
    士眠"号 (Modcstc) .炮 18 门~卑拉底 号( Pyladcs ) .炮 18 门.巡洋"号 (Crri."r) 炮 16 门.哥伦拜恩"号 (Columbinc) .炮 16 i'1."班廷宽"号(Bc ntink) .炮
    10 (]. .阿尔吉林"号( Algcri ,仆,炮
    10 门.轮船是"西索斯梯斯"号( Sccos tris ) .. .,弗
    莱吉森"号( Phlegct hon ).复仇神"号 (Nemcsis) 、"皇后"号 (Quccn)
    ??
    ?? 27 ??
    令各省撒防.以节省军费。颜伯焘确认奕山林谎,并据广东按察使
    致福建布政使的信件,上奏弹劝奕山;但为了应付严旨,也不得不
    有所动作。他 了一部份水勇乡勇。福建水师提 撮彪也困
    "盗踪未灭",乘此"广东议抚"之机,率部份战船出洋 。但是,由
    于颜伯焘坚持定见,不为所动,整个厦门防务 f 未敢逮议裁撒"气
    根据中英双方的文献②,参照核对,第三次厦门之战的经过如
    下: 1840 年 8 月 25 日侮晚,英舰队到达厦门口外,在已有入港经 验的"布朗底"号舰长胞诅的引导下,舰队当晚穿过外围岛链。语屿
    等外围备岛的清军虽向英舰开了几炮,但因炮台多未安装大炮,火
    力不足.又无师船在海面上配合作战,颜、伯焘的第一重门户拦截交
    战预案无法实施。英军舰队当晚顺利地驶入厦门南水道。颜伯焘 此时因窦振彪出海未归,急调金门镇总兵江继芸来厦门协同防守。 8 月 26 日清晨,英全权代表璜鼎查、海军司令巴驾、陆军司令
    郭富,乘轮船侦察厦门防务,并立即制定了进攻计划:以"布朗底"
    号等 3 舰进攻鼓浪屿岛,掩护陆军步兵 3 个连、炮兵 1 个连及海军 陆战人员 170 名从侧翼登陆,攻占该岛;以"威厘士厘"号等 6 舰及
    轮船 2 艘进攻厦门岛南岸,炮击守军,其余轮船及小船在舰炮的掩
    护下,运送陆军备团登陆,攻占厦门。与此同时,颜伯焘派商人驾小
    船前往英舰船锚泊水域,语问来意。英军交付一份由璜鼎查、巴驾、
    郭富联合签署的致福建水师提督窦提彪的最后通牒 K 将厦门城邑 炮台,让给英国军士,暂为据守。则所有将卉官兵,均准带兵械安去
    ①颜{自焘奏.<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制.第 2 伽,第 1093 至 1095 页.第 1151 页.
    ②中方文献为 2 颜伯然奏,怡良赛,端华奏,见 t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制,第 2 册,第
    1151 至 1154 页 e 第 3 珊,第 1485 至 1486 页,第 1183 至 1184 页,第 1568 至 1572
    页.林树梅文、徐继舍函,见《鸦片战争在闽台资料选编> .第 144 至 148 页.事E 方文
    献为,<<英军攻占厦门的报告 z 郭富致印度总管阿克兰、巴驾致印 F售总雷阿克兰、胞
    诅致巴驾、司是利斯致相 i且).见《中国丛报仇第 11 卷.第 148 至 157 页。宾汉, i 1tf军
    在华作战记).1'i自纳德,(震仇梓号航行作战记).奥塞隆尼,<对华战争记 ??. 得瑞,(在
    华战役记),麦克法森,(在华两年 1己 ??. 汉译可见《鸦片战争在闽台资料选编队
    ?? 28 ??
    …..贵提 能照此办行,则各炮台城上插坚白旗为号可也。"①
    颜伯焘对此不予理睬,加紧各处的战前准备 p 26 日下午 1 时 15 分,港内起风,英军备舰船起锚扯帆开动,
    按其计划.驶向指定的攻击位置。颜伯焘坐镇厦门岛,指挥厦门南
    水道的厦门岛南岸、鼓浪屿、屿仔尾守军开炮,"三面兜击"来犯英 军。英舰队以轮船"西索斯梯斯"号、"皇后"号为先导,风帆动力的
    ??
    备战舰和部份运输船随从其后。"布朗底"号、"都鲁查"号和"摩底 士底"号冒着厦门岛南岸等处清军的炮火,一面开进,一面还击,直
    趋鼓液屿,与鼓浪屿清军炮台展开了撒烈的炮战。"威厘士厘"号和
    "伯兰叹"号这两艘载炮各达 72 n 的军舰.跟随"班廷克"号指示的
    水道,于下午 2 点半在清军最主要的防御阵地一一石壁 距岸
    约 400 码处抛锚定位,与先期到达的轮船"西索斯梯斯"号租"皇
    后"号,一起同石壁清军进行炮战。战舰"巡洋"号,"卑拉底 号、
    ..哥伦拜恩"号、"阿尔吉林"号继续跟进.在厦门岛南岸石壁东端处
    下锚.与石壁皮石壁以东的清军炮台进行炮战。此时,厦门岛南岸
    和鼓琅屿完全沉没在炮火的销烟之中。由于双方在火炮性能、弹药
    质量、射击技术等方面的差距,清军在炮战中处于 e
    下午 3 时左右,"布朗底"号等 3 舰在进行了 80 分钟的炮击 后,打哑了鼓垠屿岛上的清军 3 座炮台,英军海军陆战人员即在该
    岛最东处炮台的右翼抄滩登陆,其它步、炮分队亦随后登陆。登陆
    英军攀越山岩和其它障碍,从清军炮台的侧后发起进攻。守台清军
    以鸟枪、长矛以至石块进行抵抗,终不支。英军很快驱 浪屿备
    炮台的守军,占领鼓浪屿岛。在鼓浪屿的炮战结束之后,英舰"摩底 士底"号、"布朗底"号起锚,溯流而上,强行突入厦门西水道(即内 港) ,打哑沿途清军备炮兵阵地,俘获该处停前的已经基本完工的 26 艘清军战船,上有 128 门大饱。
    下午 3 时 45 分,轮船"复仇神"号、"弗莱吉 号拖带一些小
    ①佐佐木 :<<鸭片战争。〉研究 3 资科筒,第 132 页.
    ?? 29 ??
    船.载运第 18 团、第 49 团.航至厦门岛南岸。在"巡洋"号等 4 艘军 舰的炮火掩护下,英陆军在石壁东侧的沙滩上登陆。随同行动的英
    陆军司令郭富下令.第 18 团向西北方向攻击前进,占据石壁之后 的高地,由上而下地攻击石壁守军;第 49 团沿海岸攻击前进直插?? 石壁,从临海的炮洞、墙垛处攻入壁。英军遂成钳形攻势向西进扑。
    第 18 团迅速攻开石壁侧后的一座门,蜂拥而入,守壁清军见势大
    部精逃,部份将 之肉博。正在石壁正面进行炮战的"威厘士 厘"号等舰的水兵,亦登陆配合作战。金门镇总兵江继芸见势不可
    挽回.走出阵地,跳海自杀。约 4 时,石壁失守,厦门岛南岸的炮台
    等阵地随之亦陷。 登陆英军在占据厦门岛南岸防御工事后,向西北方向攻击前
    进,其目标是厦门城@。各处清军多次与之交战,均被击精。颜伯焘 见此局势,从战前的高度自信转变为极度恐惧,率领文武官员逃往 同安县城。岛上清军失去指挥,陷入混乱,纷纷攒逃。英军在占领
    厦门城东北的高地后,因天色已晚,便停止进攻。 8 月2'7 日清晨,英军攻击厦门域,当攻至城墙时.发现守军已
    于夜间撤走,遂顺利占领该域。此后,英军又派兵搜索全岛。 此战,清军亡总兵 1 名,副将 1 名,守备等军官 6 名。兵丁的伤 乏准确的数字。据后来调查该战的清方官员称:厦门岛南岸各
    阵地战死兵丁 40 余名.鼓浪屿岛战死兵丁 33 名,受伤 37 名。但从 清方官员奏折中的战前派防、战后回营的数字相比较.厦门清军共 计减员 324 名。英方的报告称,英军在此战中共战死 1 名,受伤 16 名。
    英军的目的并不是长期占领厦门岛,而是通过不断地打击清
    军,造成军事压力.迫使清政府屈服。为此,他们放弃了厦门岛,留
    下军舰 3 艘、运输船 3 艘、陆军 550 人,驻守鼓浪屿岛.主力继续北
    也〉当时的厦门城与今厦门市不同.仅是一个位于厦门岛西南部的周 *2 公里的圆型
    且在堡,驻以水师提督衙门,又你"石寨"
    ?? 30 ??
    犯 j折江,扩大侵略战争。颜伯焘在英军撤走之后,派兵重新占领厦
    门。但他惊魂未定,对一水之隔的驻守鼓浪屿的英军,一直不敢采
    取任何行动。 1842 年 2 月,怡良继颜伯焘为闽浙总督。他不顾道光
    帝的一再严令,不仅拒不攻击鼓琅屿清军.而且进一步地严令下属
    避免与英军发生冲突,"宜饰坚守,勿令挑衅 p 脱有贪功名心,则夷 必撤浙省之兵船来与我抗,是我为浙受祸也。"①很显然,他害怕再
    次战败而不保官禄,不情与报伴处,而损害各地抗战的形势。鸦片
    战争结束后,鼓浪屿仍是英军手中的抵押物.直至 1845 年 3 月,清
    政府付清绝大部分战争赔款,英军才撤离鼓浪屿岛。
    五、战败原因分析
    由于第一、第二次厦门之战并非为真 义上的攻防战斗,其
    经验教训并无典型的意义,笔者在这里集中就第三次战斗,作一些
    分析。 关于第三次厦门之战的失败原因,当时的论者就有一些分析。
    《道光洋艘征抚记》认为战败原因有三:一、颜伯焘放弃了邓廷帧的
    集中兵力专守厦门岛南岸的战法,以为守不如攻,准备造舰"出洋
    驰逐",从而放松了对厦门岛本身的防御 p 二、他在外围岛链的设
    防,"备多力分",分 兵力 z 三、他在临战前"尽撤水勇八千气使
    得"内备单弱 "0 <<夷氧闻纪》亦有相类似的评论。《中西纪事》更是 指责颜伯焘"无先事之备","为粤东议抚事所误"而造成此战的失
    败。这些论点在当时的影响较大,且又多为今人所引用。
    笔者以为,上述论点似不能成立。从本文第三节中可以看出,
    颜伯焘的战法,正是继承了 愤的思想,即据守沿海坚强防御据
    点.抵抗英军舰船的进攻。他在厦门岛南水道尤其是厦门岛南岸的
    布防,远远超过了邓廷帧的筹防措施。颜伯焘在奏章中也 提到
    ①张集馨.(道咸宦海闻见录>.第 60 页.
    ?? 31 ??
    过"近海接战"①,但此仅指外围岛链,并且是在完成了厦门岛南
    岸、鼓 t良屿、海橙县之屿仔尾三处主阵地的建设之后,为扩大防御
    的层次和范围,进一步改善防御态势,而在该处修建炮台、建造大
    型舰船的。他的这一计划,后来并未成功,但并没有影响或削弱厦 门南水道的防御力量,似不能因此而称颜伯焘将战法改为"出洋驰 逐"。从他布防的区域来肴,也均属要冲,正是英军重点进攻的地
    区,似不能称之为"备多力分"。他所 的水勇,是奉旨而不得不
    为之,更何况这些未经 训练的准军事力量,其主要职责本是备
    保清军未重点设防的地区,既使不撤,在后来的战斗中也不可能起
    到多大的作用,因为英军并未攻击由水勇等协防的地区。至于《中
    西纪事》中提出颜伯焘战前未作充分准备,被奕山的谎报 C" 粤东议
    抚")所迷惑,则与当时的事实完全相反。由于资料的限制、视野的
    狭窄和认识的偏误,使当时的论者未能作出合乎真实的结论。
    今日的一些论者,又称第三次厦门之战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
    内部投降势力占了上风,实行妥协政策所致。笔者以为,此说似不 合史实。道光帝此时仅仅是为奕山的谎报所迷惑,根本没有妥协之
    意。颜伯焘更是以倡言起用林则徐、对英决战而闻名,并在战前弹
    劫奕山、要求加强备战。实际上,自琦善被逮问之后,清王朝内部已
    无议抚的声言.连败将奕山、杨芳等人为保住官爵,宁可谎报军情,
    也不敢说明真相而奏请议和。颜伯焘本人也只是在战败之后,才改
    变其先前的主战态度的。
    第三次厦门之战的失败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从军事的
    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两项:
    一、火炮技术落后。第三次战斗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英军的
    舰炮与清军的岸炮的对战。双方的火炮性能、弹药质量、射击技术
    ,))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2 册,第 934 页.需说明的是.当时的"近海"之榄念.与
    今不间,大抵 d当于今之沿海,而今之近海,当时称"大洋"。
    ?? 32 ??
    等因素,笔者曾撰文说明①,此处可不重复。可以再引征的,是当时
    人对于炮车的论述:
    炮车极重,非数十人不能拉挽,制军(颜伯焘)惜费,不造
    炮车.同人进言,以炮在墙外,非用炮车拉回,则兵丁不敢 出墙装药。制军言骄气傲.以为一炮可以灭贼,何须再装
    药也.及逆船至,兵 其帆影已将炮放完。英逆炮在船
    两旁,每边计四十门,衔尾二船齐进.至我炮墙边.开炮四
    十 拽船而去,后船如之;前船复回,又连四十炮。不转 瞬间,而沿海炮墙齐塌,军 费,制军亦奔, 并失,
    仅以身免。②
    这条材料所叙述的是清军石壁阵地与英舰"威厘士厘"号和"伯兰
    汉"号的交战情况。由于炮车本身也是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为清 军石壁安设的重炮配置传统样式的炮车是否有效,此处可不具体
    讨论,但清军火炮在战斗中为何未奏敢果却在这条材料中有着明
    确的说明.再引一条材料看石壁阵地的炮洞情况..台墙开门置炮,
    墙厚门深,又不能左右活转,但可直击"叭火炮不能左右侧击.就
    大大限制了射击范围。在第三次厦门之战中,由于清方火炮的种种
    弊陋.其南水道部署的几百门大炮.并未显示其威力。颜伯焘奏折
    中动:击沉英轮船 l 艘、兵船 5 艘,全系谎报.而清方的损失却很大。
    据战后勘查.厦门岛南岸的"石壁及炮台.多有击坏情形"⑨。时任
    汀漳龙道而在厦门后方的漳州一带负 徐继番,对此有很
    深体会,谓: 我之铁炮,不如彼之铜炮轻灵,我岸上之炮,又不如彼船 中之炮稠密。相持半日,大炮台被其攻破,遂致全军愤

    见拙文(1 841 年虎门之战研究机《近 研究>>I 990 年第 4 期-
    2

    张集馨 d 道咸宦海闻见录机第 60 页.
    碍雪运楠,(夷氛闻纪),第 83 页.
    华奏,(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3 册,第 1568 页.
    ?? 33 ??
    败。①
    二、轻视英军陆战能力,无防敌登陆措施。第三次厦门之战的
    第二阶段,是登陆英军与守台清军的陆战。鸦片战争初,清朝上下
    咸论英军"船坚炮利",善于海战,但又普遍认为英军不善陆战,一
    旦登岸即非清军之对手,甚至还称英军"结束严密,一仆不能起"。
    颜伯焘也不例外。第一、第二次厦门之战中,英军仅是以船炮作战,
    更加强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因此,为了防御英军的利炮,颜伯焘非
    常重视厦门各工事的防炮能力,如最重要的工事一一石壁,战后英
    军军官亦称赞其坚固程度"即使大船放炮至世界的末日,对守卫
    炮台的人也极可能没有实际上的伤害"②。但是,颜伯焘对登陆英 军却没有设置相应的防御工事和手段,也没有足够的专门与英军
    登陆部队交战的清军部队。尽管他在厦门岛的东、北两个方向布
    兵,但其所防者并非为登岸英军,而是汉奸.他称:在抄角战斗中
    "有叹奸登岸,万一心生厦岛,诚恐故智复萌"③。颜伯焘等人的这 种无知,致使清军在第二阶段作战中分寸大乱,全无战法。据守石
    壁、炮台等处的清军本是用岸炮与英舰船对敌的,遇到登陆英军,
    只有少数兵卉用鸟枪等简陋兵器进行效力不大的抵抗,大部因战
    前毫无准备而见敌辄奔.坚固的阵地一一石壁不是在其 被英
    军的舰炮打垮的,而是在其防卫力极差的侧后被登陆英军攻破的。 在第三次厦门之战中,登陆英军似乎比其舰船还要幸运,并未遇到
    强劲的抵抗。
    ??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道光帝收到颜伯焘关于厦门战败的奏折,
    竟然"发现"了新大陆,即英军也会陆战。他通告沿海各省疆臣,"从
    来议者,皆谓该夷习惯水战,若诱之登陆,便无能为。故人人意中以
    为只须于海口严防,毋庸计及陆路交战。今福建厦门之役,该夷竟
    ①徐志舍函.<鸦片战争在闽台资料选编队第 148 页.
    ⑨宾沉,( 1tf军在华作战记>.C:鸦片战争》第 5 册,第 258 页.
    ③《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2 册,第 880 页.
    ?? 34 ??
    有伪称陆路提 目.是逆夷助恶工具,百 生",下令各地也要
    注重陆上的防守。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道光帝直至此时方得出
    ,
    此种认识,虽说为时已晚,仍不失为 补牢之计。但是,道光帝对
    此还是将信将疑,居然昏言英军的"陆路 JZ 官名目.恐其招募
    A眨 地
    闽、广汉奸,为其登陆交战之计。"①君 知至如此田地.战事又
    焉得不败。
    相对于清军而言,第三次厦门之战中英军的战术也使用得颇
    为有效。英军针对清军炮台工事环立,陆上防御能力差的特点,以
    舰炮轰击清军工事的正面,吸引守军,掩护陆军从炮台等工事的侧
    翼登陆;登陆英军又注重抢占制高点,从清军备工事防护力最弱的
    侧后发起进攻。这些战术.使英军能够相当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
    处,攻击清军的短处,因而相对其战果而言,伤亡极小。
    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不去计较第三次厦门之战失败的具体
    原因,而将从 1840 年 7 月至 1841 年 8 月的三次厦门之战进行通
    盘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厦门清军尽管已经腐败.但在战争期间
    还是有了某种程度的振作,主持厦门防务的清朝官员都不是主张
    妥协的人士,而都有过用军事手段战胜英"夷"的决心和信心。从平
    时体制到战时状态,从疏于防御到 F 密布防,清朝官员和清军将士
    都已经达到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极限。然而,他们的这一番努 力,仍未能使他们免于失败的境地。三次厦门之战的历史过程提示 人们,不是消除了某些腐败因素、振作纲纪就能解决问题.不是撤 换某些不力人士、起用一批能人就能解决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近 。清军只是一支中古式的武装力量,厦门防务的加强也只是最
    大可能地运用各种传统防御手段。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厦门加强防
    进程,只看作是数量的增加,而不是质量的变换的过程。在战
    争中.质量更常常起到主要的作用。一支传统的清军用传统的方 式,是不能战胜近 的英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次厦门之

    4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 2 册,第 1161 至 1162 页.
    ?? 35 ??
    战失败的真正原因,在于清军将士对于近 战争的无知,在于清 军的战术和技术均已落后于时代。这也正是鸦片战争中清军一败
    再败的最基本的原因。
    ,
    ( 编辑 z 谢维〉
    (作者茅海建 .1954 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员)
    ?? 36 ??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末日战争  末日战争1.6攻略  末日战争1.5攻略  末日战争1.6  末日战争1.4正式版  末日战争1.5  末日战争攻略  最后通牒  最后通牒博弈  最后通牒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