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失范现象的主观原因 > 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
  • 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12-01-1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格式:PDF
    文档标题: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
    文档作者:CNKI
    关键词:
    主题:
    单位:
    文档创建者:ReaderEx_DIS 2.0.0 Build 3684
    创建时间:
    上次保存时间:
    修订:TTKN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Page 1
    【学术动态与综述】 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 李雅梅*   〔摘要〕 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与蔓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一些学者从 各自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网络道德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意见,主要集中在 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特点,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网络道德的危机与困境,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网络道德 与网络伦理学等方面。综述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目的在于引起人们对网络道德的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 思考。 〔关键词〕 网络道德 现状 含义 原则 〔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1)03-0152-06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网 络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由于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纯技术空间,从其产生之 日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冲击,并随之 产生了诸多道德问题。由此,网络道德问题已引起 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些学者从各自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对网络道德及 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 观点和意见。本文仅就相关研究成果和观点作一 综述,以期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 思考。 一、网络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何谓网络道德?其含义是怎样的?这是研究 网络道德问题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界比较 一致的看法是:网络道德是活动在网络上的个人、 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反映,是人们在 网络空间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 和。孙立新认为,“网络道德就是在网络环境或网 络条件下调整人和人之间以及人和社会之间关系 的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从其功能来看,就是 通过引导和约束网上人和人之间的行为,达到保障 网络正常运行的目的”[1]。刘利萍则把网络道德归 为一种社会公德:所谓网络道德,简言之就是规范 网络活动的行为准则,就其实质而言属社会公德, 一方面网络属于人类共同财富,每一个上网的人都 有从网上获得收益的机会和权利,从信息活动的广 泛性来说,所有网民均需共同遵守规则,建立良好 的网络秩序,因此网络道德属于社会公德。另一方 面我国《刑法》规定将计算机犯罪行为纳入扰乱公 共秩序罪一节,也表明网络道德属于与法律相互渗 透的社会公德。[2] 网络道德与网络社会是密切相关的,后者是前 者的现实前提。张军认为,网络社会有广义和狭义 之分,前者指的是网络时代的整个社会;后者指虚 拟化的空间,即所谓的虚拟社会。相应地建立在网 络社会基础上的“网络道德”也应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网络道德是指有了计算机网络后的现 251 *   * 作者简介:李雅梅,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天津 300222)。
    Page 2
    实社会道德,狭义的网络道德是“只有”计算机网络 的虚拟社会道德。对于网络道德广义和狭义的理 解启发我们,“当我们研究和建构网络道德时必须 考虑这样一个事实:虚拟社会道德和现实社会道 德的差异。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我们建构网络 道德的逻辑前提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凭借,没有 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网络道德, 更无从谈起网络道德的建构”[3]。 关于网络道德的特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 几个方面:一是网络道德的自主性特征。网络道德 与现实道德相比,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 主性的特点与趋势。二是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特征。 信息革命带来的最基本的变化是使人们紧密联系, 消除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自由交往,人们之间不同 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冲突、碰撞和 融合也就变得更加频繁和可能了。三是网络道德 的多元性特征。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于社会每 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 网络社会共同遵守的主导道德规范,也存在各网络 成员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规范,随着彼此交往 的增多,这些经常处于冲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 德规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间增进了理解和同情,从 而在经历了冲突和碰撞之后趋向融合;另一方面 即便彼此无法融合,冲突、碰撞仍旧,也由于彼此 并无实质性的利害关系而能够求同存异、并行 不悖。[1] 二、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关系 关于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和现实道德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确实出 现了一些新质,如自由性、虚拟性、开放性,但并不 能由此推出网络道德就是独立于现实社会和现实 道德之外的一种虚拟道德。首先,从网络社会化进 程本身而言,当社会全面网络化,人人皆为网络中 人时,那时的虚拟社会反而与现实社会离得更近, 网络道德也就无所谓虚拟与现实的争执。其次,从 道德作用的社会基础来看,电子空间自身的运行规 律只是一种技术规律,只有与处在现实生活中的人 的活动结合起来,才具有伦理道德属性和意义。所 谓的网络道德不过是“物理空间”的人借助于“电子 空间”这个传输媒介的行为表现形式,或者说,电子 空间只是释放某种道德的社会学内容的途径和场 所。只有以“物理空间”为基础,以“电子空间”为媒 介,二者共同作用,作为新的表现形式的网络道德 问题才能成立。再次,从道德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 关系来看,网络道德丝毫不能独立于一般人类道 德。正像没有脱离现实世界的网络世界一样,也没 有脱离既有道德的网络道德。所谓网络道德不过 是一般道德在互联网领域的具体表现。[3] 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道德是与现实道德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新型道德。说它与现实道德 有联系,是因为网络道德说到底依然是人类社会的 道德,网络道德的建构显然必须依循人类共享的道 德准则,网络道德中的大多数内容就是现实道德在 网络社会中的推广与运用;说它是与现实道德不同 的一种新型道德,是因为它与现实道德毕竟不是一 回事,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它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基 础是不一样的。与现实道德不同,网络道德的基础 是虚拟空间,这是由于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 的兴起而出现的日渐重要的人类交流信息、知识、 情感的另一种生存空间,它在性质上与物理空间实 在不同,是网络道德适用的范围。[4]李卫东从道德 起源、道德环境、道德监督、道德标准等不同的方 面,分析了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异同,认为网络 道德与现实道德之间,有不少的切合点,但也有许 多不同的地方,二者既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网 络道德有其特殊性,但道德的要求和标准,在许多 方面是共通的。[5] 尽管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是紧密联系的,大多 数情况下是一致的,但是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客 观存在的,而导致网络道德与社会现实道德冲突的 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首先,网络本身的技术、 功能特点,是催生这种道德冲突的物理土壤。因特 网本来是由学术网络发展而来,其建设应该是公益 性的,其使用应该是学术性的,但当因特网迅猛发 展为全球网络后,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 互联网的主要建设者,因此也就出现了大量的对网 络资源的商业性应用,由此导致的网络伦理与社会 伦理的双重标准便不可避免。其次,现行的知识价 值观和人才评价体系,也是产生网络道德与社会伦 理冲突的思想渊源。网络本身是高技术的产物和 象征,黑客以及其他涉网犯罪以其高智商赢得了道 351  2011年第3期
    Page 3
    德约束和评价上的宽容。再次,这种冲突还源于全 球范围内涉网立法的滞后。最后,网络道德对个性 化的高度认可与传统社会伦理评价机制之间存在 的矛盾,是导致这种道德冲突的又一根源。[6] 三、网络道德的现状:危机与困境 现代社会已悄然走向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对 人类的影响无处不在,它不仅正在改变着人类的行 为方式,也为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了互动的平台, 无论个人还是组织,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可以通过 这个平台,共享信息资源,进行沟通与合作,所以网 络化社会天然包含着平等、开放、合作、互动、自主 的精神[7]。同时,就其对人类道德的影响来看,网 络的发展拓宽了人类的交往范围,使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为道德进步提供了历史机 遇,形成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与伦理精神,拓展了 人类道德的研究范围。在肯定网络对人类道德有 促进作用的同时,从科学技术“双刃剑”的角度,诸 多学者也警觉地意识到网络所带来的道德问题。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1)道德意识上的相对主义 盛行和道德无政府主义的泛滥;(2)道德情感上的 冷漠和人际关系的疏远;(3)网络价值观念模糊, 网民的道德人格虚伪甚至扭曲;(4)网络行为随意 放纵,自由主义盛行;(5)网络信息污染严重,以色 情信息为代表的有害信息泛滥;(6)西方资本主义 大国以经济实力的强大与技术上的先行性为后盾, 推行网络文化殖民主义;(7)黑客行为对他人与社 会利益的侵害;(8)网络犯罪猖獗[8]。瞿卫星指 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难 得的机遇,推进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同时也引 发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危机和失范,其主要表现:一 是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二是 道德冷漠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三是传统 的道德规范受到严峻挑战和冲击,四是严重的网络 道德失范行为凸显[9]。还有学者将网络对现实道 德的冲击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淡化了人们的道德 意识,二是冲击了现实的道德规范,三是导致道德 行为的失范[10]。同时,“网瘾”在许多国家已经成 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非常 严重,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11]。还有学者将网络 道德失范概括为网民语言放纵、网络虚假信息蔓 延、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泛滥、网络犯罪猖獗四个方 面[12]。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了目前网络社会中 的“网络欺诈”等不道德现象,鲁兴虎指出:“由于网 络空间的特殊性,当前的网络社会交往中出现了大 量违背诚信精神的交往活动,网络社会交往已经发 展成为社会诚信问题的‘重灾区’。”[13] 不少学者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进 行了研究,并就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危害等进行 了概括。叶通贤、周鸿认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我价值迷 失,深陷网络不能自拔;二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 毒行为;三是信息污染行为;四是网络涉黄行为;五 是网络犯罪行为[14]。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既有主 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大学生 自身发展的特殊性、道德价值观念模糊、道德认识 发生错位、道德自控能力不强、道德知行严重脱节 等;就其客观原因来说,主要是网络生活的开放性 加大,缺乏规范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加强,缺乏主 导性;网络信息的诱惑性增强,缺乏防范性;网络交 往的虚拟性加大,与现实性契合不够。正是由于这 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 行为的产生[15]。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对其健 康成长带来一系列危害和负面影响,如健康质量下 降,人际关系疏远,价值观念模糊,双重人格的出 现等[16]。 上述网络道德问题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 的。就网络自身的特性来看,网络空间的虚拟性、 自由性、开放性、隐蔽性、无序性等,极易引发一些 网络道德问题。也有学者从网络功能设计的角度 对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功能 设计的功利价值导向,导致了网络用户不同程度的 感知异化、能力异化和社会角色异化,并由此引发 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如对完善人格的影响、对 社会责任感的消解,以及对道德教育的冲击等[17]。 就网络空间运行的社会背景来看,市场经济使人们 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容易导致网络空间出现道德 问题;追逐经济利益的不良动机,会使人们藐视道 德和法律。就网络主体的人性心理方面来看,一是 人际交往的“伪装”心理,使人们在通过网络进行交 往时,很有可能表现出更强的伪装性,从而出现一 些网络道德问题;二是人性心理的侵略性和占有 451 2011年第3期 
    Page 4
    欲,在网络这个无人监管的时空很可能更加难以节 制;三是宣泄压抑的心理需要,互联网为人们提供 了一个可以安全地进行宣泄的场地,无拘无束的网 上冲浪就会成为人们排泄工作生活压力的较为方 便的途径;四是人际沟通以及满足自我实现的心理 需要,在无人监管的网络空间中也容易导致网络道 德问题的出现。此外,如人性心理中的猎奇心理、 好胜心理等都有可能通过电子网络时空的放大而 导致一些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18]。 目前在对网络道德一般层面的认识上,学者们 大都能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去看待它,即从一般意 义上分析其优点与缺点。但在优点与缺点的比重 分析上,却出现了诸多争执。这些争执大致可归结 为四类:(1)网络虽然能为人类带来好处,但其弊 端是明显的,在弊与利的对比中,弊占上风,因此应 该限制网络的发展;(2)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为 人类服务的,网络技术也不例外,网络所带来的弊 与利相比不值得一提,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 网络,不良后果可以忽略不计;(3)网络作为一项 技术的应用,从技术状况来看其弊与利目前是相抵 的,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技术的完备;(4)网络作为 一项技术,本身无好与坏之分,好坏在于应用 者———人的身上[8]。通过对上述四类争执的比对, 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网络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而出 现的,但仅从这一狭窄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对其作 利与弊的分析,并不能概括网络的全部价值意义。 当然这里的“价值”并非仅指网络的科技含量(即技 术网络),也指作为现实生活载体的网络所承载的 人们在对其认知、利用过程中形成的有关道德等因 素的价值判断(即道德网络)。这就促成了对“道德 网络”与“技术网络”的辩证思考,也就是要全方位 辩证地认识网络,分析技术网络背后的道德问题, 进而探讨促进网络与人类道德和谐发展之路。 四、网络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网络道德的原则与规范是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的又一个重点,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和见解。吕本修撰文提出了以下网络道德的基本 原则:第一,无害原则。依据这一原则,无论动机如 何,行为的结果是否有害应该成为判别道德与否的 基本标准。第二,自主原则。这一原则的内涵,首 先是网络主体在确定不会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 前提下有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原则;其次 是要求主体对其他主体的权利和自由给以同样的 尊重。第三,知情同意原则。这一原则首先是一条 应然原则,它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要求一种正确 的观念和正当的态度。第四,正义原则。网络的无 中心性、无权威性,人际关系的非直接性,使得“无 偏见的公正”的实现成为更切近的现实。[19] 史云峰则提出了以下几项原则,一是资源共享 原则,二是一致同意性原则,三是自律性原则。其 中,资源共享原则是网络伦理学的首要原则;一致 同意性原则强调网络行为都应遵循一般的道义性, 它必须是诚实的、公正的和真实的;而自律性原则 把自律作为网络伦理学的终极目标和终极关怀,可 以看作是一种最终的道德诉求,而与其他原则共同 构成网络伦理学的基本原则。[20]还有学者提出,网 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就是资源共享。作为 “基本原 则”,“资源共享”具有笼括网络道德各项要求的统 领性。网络道德的各项要求,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 原则的基础之上的,也是从这一基本原则自然生成 的。“资源共享”作为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它的意 义可以这样来表达:凡是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就是道 德的,凡是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就是不道德的。[21] 网络道德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一定的抽象 性,在具体的网络环境中,网络道德原则并不能提 供具体的伦理选择方式,因此,有学者提出有必要 根据网络道德原则来引申出较为具体的网络道德 规范。针对我国现实的网络环境所出现的主要问 题,应确立以下几项主要的网络道德规范:一是避 免伤害他人;二是尊重知识产权;三是尊重他人隐 私权;四是诚实慎独[19]。 还有学者指出,立足于我国的网络建设实际并 借鉴国外网络道德规范的经验,我国网络道德规范 的基本要求主要有: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 道德原则;第二,在网上遵守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道 德规范;第三,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第四,尊 重他人的网络行为;第五,不应利用网络伤害他人 和社会;第六,慎独。其中,第一条是整个网络道德 规范的总纲,从根本上保证了网络道德规范的方 向;第二条是把现实社会中公认的道德要求适用于 网络,解决了网上社会与现实社会运行中的诸多相 551  2011年第3期
    Page 5
    通的道德问题;第三条和第四条是从肯定意义上规 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第五条和第六条是从否定 意义上规范网络主体的道德行为,使网络应用的后 果既不危害他人和社会,也不谋私于自己,保证了 网络应用的正向社会功能,这也是网络道德规范的 伦理底线。[22] 网络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体系的建构是一项 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作,需要经过长期而不懈的努 力,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一是意识形态原则。随 着互联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和提高,它已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同我们党和政府 争夺青年和争夺群众的一个新领域。在这种情况 下,我们在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的构建中要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二是可 操作性原则。在我国网络道德原则与规范体系建 设中,要针对我国网络道德的现实状况,进行可操 作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三是德法互助原则。在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体系 构建中,必须坚持德法互助原则,加强网络道德的 法制化,推进网络道德规范的法律化进程,以提高 网络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完善网络道德建设的他律 机制,使网络道德规范真正起到有效地约束广大网 民行为的作用。[23] 五、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道德问题的日益 凸显,其相应的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 注。由此,有人提出了建构网络伦理学及其体系的 问题。许多学者都充分肯定了网络伦理学及其学 科体系建构的积极意义,认为确立和构建这样一门 学科,以“研究和把握网络道德的特点、发展趋势和 基本原则,超越纯技术层面,自觉对网络技术进行 道德关注,是十分有价值的”[24]。所谓网络伦理 学,就是以网络道德问题和网络道德现象为主要研 究对象的学科,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属 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在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 的关系上,史云峰认为,网络道德所规范的主要是 人与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网络社会(虚拟社会) 中人与人的关系;而网络伦理学正是一门以网络道 德为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学科,即关于网络道德的学 说。网络伦理学所探讨的对象和范围涉及虚拟社 区及生活在其中的虚拟人,凡是在这个虚拟的空间 里发生的道德现象和冲突,都属于网络伦理学研究 的范围。[20] 关于网络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研究 内容,以及网络道德与网络伦理学的关系等问题, 不同的学者往往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 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人们的传统伦理观念的变化, 这些变化产生的伦理问题就是网络伦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规范网络人员行为的伦理道德 观念被称为网络伦理观,研究规范网络人员行为的 网络伦理观的学科就是网络伦理学。也有的学者 从道德立法的角度,把网络伦理学理解为关于网络 行为的价值导向和伦理规范,其实质是网络行为背 后的伦理动因。网络伦理又称网络道德,它同传统 伦理一样,也是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依靠信念、习 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25]还有学者指 出,网络伦理学同传统伦理学相比,其特点可以用 新的、应用性的、开放的系统来概括。从纯伦理学 的角度看,网络伦理学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道德 要素,即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关系、网络道德活 动,这都为网络伦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正是 网络伦理学得以存在的基础。[20] 靳凤林、邵艳从现实依据、研究内容,以及所应 履行的社会职责等方面对网络伦理学的建构进行 了考察和论证。他们认为,从现实依据来看,信息 网络技术正在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政 治、文化的整体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 如何规范信息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如何处罚非伦 理性的信息行为、如何引导人们正确地使用信息技 术、如何培养人们良好的符合信息时代道德规范的 行为习惯等,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所有这 一切构成了网络伦理学得以形成的社会现实基础。 从网络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来看,网络伦理学就 是要从伦理的角度对信息网络所引发的道德二律 背反给以深入的反思,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将信 息网络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从而充分发挥其效 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祉。同时,网络伦理学还 应包含其他研究内容,如网络伦理的本质、网络伦 理学与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关系、网络伦理学同其他 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网络道德评价、网络道德认知 等。从网络伦理学的社会职责来看,如何克服信息 651 2011年第3期 
    Page 6
    网络技术引发的道德二律背反,构成了网络伦理学 的重要社会职责。[26] 目前,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中所涉及的问 题比较多,其中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已基本达成共 识,如关于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网络 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等。此外,关于网络道德责 任、网络道德人格、网络道德与传统文化、网络道德 与个体道德自律,以及隐私保护和“人肉搜索”等网 络道德问题等,也都展开了一定的讨论。但是在许 多问题的讨论上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在某些问题上 思路还比较单一,如不少人都承认和肯定网络是一 把“双刃剑”,但在具体地分析和讨论时,往往更多 地盯住网络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而很少考虑如 何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来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建 设。同时,网络道德问题实际上涉及众多学科,如 网络社会学、网络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在今后的 研究中应注意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开展多学科综合 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浅谈当前网络道德的特征及其规范[J].辽宁师 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 刘利萍.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2,(4). [3] 张军.网络道德含义释析———兼论网络道德主体的建构 [J].前沿,2004,(11). [4] 刘守旗.试论网络道德[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1). [5] 黄英.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之比较[J].淮北煤炭师范学 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6] 李卫东.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冲突琐议[J].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7] 王银娥 .社会公共伦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齐鲁学 刊,2009,(5). [8] 李合亮.“技术网络”与“道德网络”辩证———关于网络道 德的深层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9] 瞿卫星.网络道德的失范与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1,(1). [10] 刘德林,刘先红 .网络道德建设与网络信息安全[J]. 道德与文明,2004,(2). [11] 沈明伟.虚拟世界经济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析[J].齐 鲁学刊,2011,(1). [12] 李向东.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J].教育 探索,2010,(4). [13] 鲁兴虎 .论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现象及其 治理[J].道德与文明,2006,(5). [14] 叶通贤,周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及其对策研 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15] 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 东社会科学,2010,(2). [16] 张道明,王超,黎滢.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J].理论导报,2010,(1). [17] 王前,刘文宇,李良敏 .网络功能设计的伦理学反思 [J].道德与文明,2005,(6). [18] 刘丽平.网络道德问题根源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06,(3). [19] 吕本修.关于构建网络道德规范的思考[J].理论学刊, 2002,(6). [20] 史云峰.网络伦理学初探[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2,(2). [21] 徐鸿.论网络道德[J].伦理学研究,2005,(6). [22] 杨帆,陶燕辉.网络道德规范建构探析[J].怀化学院学 报,2006,(11). [23] 范虹.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原则问题 [J].湖南社会科学,2004,(4). [24] 谢桂山.网络道德:伦理学的新领域[J].山东社会科 学,2002,(2). [25] 柳胜国.对网络伦理学研究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6] 靳凤林,邵艳.网络伦理学的依据、内容与职责[J].河 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责任编辑:杨义芹 751  2011年第3期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道德失范现象  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  新闻失范现象分析  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  道德失范原因分析  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社会道德失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