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狱警车无敌版小游戏 > 独标一格的文学试验
  • 独标一格的文学试验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2008-01-02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2
    文档基本属性
    文档语言:Simplified Chinese
    文档格式:pdf
    文档作者:Administrator
    关键词:
    主题:
    备注:
    点击这里显示更多文档属性
    独标一格的文学试验 ——关于小说《蛇》的断想 吕同六 六十年代初,意大利文坛突起波澜.二次大战后独领风骚十来个年头的 新现实主义,衰落了.新先锋派登上文坛,呼风唤雨,咄咄逼人.新先锋派 聚合了一群年少气盛的批评家,诗人,作家,向现成的社会秩序及其意识形 态,向传统文学及其艺术形式,发动勇猛的,全面的挑战. 马莱尔巴便是新先锋派的一员.他的长篇小说《蛇》(1965)的问世, 使他一跃成为新先锋派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蛇》面世的年代,正是意大利新先锋派的文学论战与文学试验最为活 跃的时期.这部作品表明,马莱尔巴打一开始便回避了新先锋派热衷的有关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倾向性的论争,而全身心地投入同二十世纪叙事文学的 常规特征相悖的试验. 《蛇》的故事情节,如果细细加以梳理,读者不难发现,它有着推理小 说的某些影子.一名邮票商,邂逅一名少女,两人相恋.少女成了他的情人. 关于这名少女的情况,读者知之甚少.她的姓名,连邮票商也不知道.按照 他的随意虚构,姑且叫她米丽亚姆吧.她的本来已不甚清晰的特征(外形的 和性格的),在故事的演化进程中,也发生嬗变.米丽亚姆,飘忽不定,令 人难以捉摸和把握.邮票商因此萌生嫉妒.他的醋意越来越厉害,越来越使 他失去理智.末了,邮票商用毒药谋害了米丽亚姆,并吞吃了她的尸体. 这起谋杀案的凶手,就是叙述者自己——邮票商.所以,案件没有一丁 点儿扑朔迷离的地方,一切都清清楚楚,昭然若揭.不料,当凶手自首,案 件进入审讯阶段时,却节外生枝,疑窦丛生了.这倒不是推理小说中通常发 生的在确认凶手上的疑惑,而是对于罪行是否成立,对于所谓被害者的尸体 的下落,对于是否确有尸体,进而对于是否确有被害者,发生了怀疑.很可 能,这一切全是叙述者,一个谎言癖者的信口开河,凭空捏造! 这么一来,习见的推理小说的叙述结构,在这儿完完全全地颠倒过来了. 在推理小说中,通常的叙述脉络是:发现案子的蛛丝马迹,紧紧追踪与探究, 渐次解开纷乱的谜团.最终撕下凶手的面具,使其真相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而在《蛇》中,读者看到一个颠倒了的次序:凶手自案件发生时便已经确认, 然而,随着叙事的进展,竟无法落实凶手行凶的任何一个证据.按照这一模 式追溯,凶杀案从根本上被推倒了.叙述者——"凶手"的过错,仅仅是他 让司法机构着实徒劳地忙碌了一番而已. 这种"颠倒过来的推理小说"的叙事结构,并不是单纯地为着激发读者 的惊奇感.这其实只是一种"包装",至关重要的是内里的"核".谎言癖 者,或者说幻觉症患者,就是小说的叙述者.一个普通人物的谎言,能够制 造惊奇,而一个故事叙述者的谎言,则置整个艺术虚构于危机之中,使得叙 述者所营造的"可能性世界"的要素被勾销了;而后,随着叙述者不断的澄 清,否认,竟导致小说的中心人物,即被害者米丽亚姆的存在,也成了问题, 或者说,米丽亚姆的存在,被否定了. 小说中米丽亚姆形象的朦胧,身份的模糊,行踪的飘忽,与其说是表明
    叙述者邮票商渴求的对象呈现出的幻觉性,毋宁说是动摇了叙述者的叙述的 可信性.如果说,叙述者在中心人物米丽亚姆的真实性这样重要的关节上说 了假话,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在小说的其他方面也都照此办理,编造 假话.兴许,惟有小说的尾声,在马里奥山岗上的一间屋子里,叙述者沉浸 在静默,孤独和黑夜之中,才是真实可信的吧. 这样,在小说《蛇》中,"颠倒过来的推理小说"的叙述模式,成为模 糊不清的现实的一种可能性和假定性的反射.马莱尔巴借助这一叙述模式, 把以合乎逻辑地反映生活为基础的传统小说的叙述结构,打破了,摧毁了. 对梦的独特描写和阐释,构成《蛇》的又一特色.小说的第八章专门写 梦.这些神秘的,支离破碎的梦,马莱尔巴不是把它们当作病态的心理现象 的征兆,予以叙写,而是当作一种日常的,正常的思维,情感与心态的曲折 表现.梦虽然可能是莫名其妙,可怕的,但马莱尔巴关于梦的物质性的观念 认定,梦并不是"别一个世界",也不是现实世界的替代,梦是现实世界的 组成部分.按照现代粒子理论,可见物质与非可见物质之间,抽象与具象之 间,并没有质的区别,而仅仅存在牢固性的差异. 马莱尔巴说,在《蛇》和后来发表的《一个梦者的日记》中,他正是把 梦作为"第二现实世界"来描写的.马莱尔巴笔下的人物在梦中得以全新获 得在压抑的现实中被剥夺了的想象的空间和幻想的自由.梦实实在在就是一 种普通的表达,一种自白,是现实世界有所扭曲,但并不失真的投影. 《蛇》 全书共十五章,马莱尔巴用承上启下的第八章专门写梦,似乎也在暗示读者, 梦幻同世俗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读者阅读这部小说时,自然还会发现它的叙述结构上另一个颇为有趣的 特点.小说每一章的结尾,都有一则用另一种字体排印的断片.这些断片篇 幅短小,不足千字.它们打断了本已不是平铺直叙的叙述脉络,给读者的阅 读似乎造成困惑,好像画蛇添足,是多余的笔墨.其实,这些断片也是马莱 尔巴革新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所作的一种试验. 就内容而言,这些断片同正文没有关联,也毫不触及或几乎不触及小说 中的人和事.有的断片叙述一件什么轶事,有的断片则为科学的或者似是而 非的科学的思考.这多少有些像电视台播出的各个栏目之间,或者足球比赛 实况直播的上下半场之间,观众看到插播的同栏目内容无关的广告,报道和 短片一样.这些断片是各个章节之间的填空,或者说补白;当然,这是调节 性的,思辨性的填空,补白.因为这个缘故,小说最后一章的结尾,也就无 需这样的断片了. 这些断片的作用,自然还不止于此.它们的叙述者显然不是小说的叙述 者,而是一个隐姓埋名者的声音.他利用叙述的空隙,或纯粹表达一种感觉, 一种不寻常的感觉;或者,他作为第三者的声音,隐晦地对读者发出教诲, 让读者警觉,别把表象当作真象,而要注意表象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东西, 提醒读者打开词语的一般意义的包装,去寻觅它的隐秘的意义.在这里,这 些断片又是教诲性的,警世性的. 小说《蛇》的语言,摒弃了传统的规范,而获得了新的内容.它的语言 是简单的,对话式的,布满空白和缄默,暗示和间接性,嘲讽和幽默,使作 品平添一种独特的阅读兴味.马莱尔巴借助简短的,时时被打断而又时时重 复的语句,把诸种矛盾,悖谬,信息和情态错综交织,打乱了小说的常规的 叙事风格,而建立一种他独创的叙事风格,它出乎意外而又内涵丰富,扭曲

    下一页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PDF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地狱警车无敌版  地狱警车小游戏  开始地狱警车小游戏  地狱警车中文版  地狱警车第二部  7k7k地狱警车  地狱猎手无敌版小游戏  地狱警车  地狱猎手无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