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新教材处理好十大关系郭淑珍 > 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老教材对比初探
  • 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老教材对比初探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10-13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老教材对比初探 杨晓宾 陈倩 1 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改革的推进 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以下起简称"二期课改")是在90年代初进行的上海市中小学第一期课程改革(以下起简称"一期课改")的基础上,从1998年起逐步推进的进一步的课程和教材全面改革.从2002年秋季起,二期课改进入了整体性试验阶段.今年9月,全市小学起始年级已经全面推行新课程和新教材,而我校也已从03年9月作为宝山区二期课改试点学校之一开始二期课改的探索.作为一期课改的深化、发展和提高,二期课改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课程模式、学科体系上有着重大的突破: (1)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的新课程理念.它注意了课程与时代发展、信息技术和地域文化的紧密结合,从而做到课程和教材有时代特征、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且富有乡土气息. (2)提出"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同时明确了"五种学习经历"(即品德形成和人格发展的经历;潜能开发和认知发展的经历;体育与健身的经历;艺术修养和发展的经历;社会实践的经历).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并在创新理念指导下,着眼于课程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的角度,形成了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探究)型课程"所组成的课程结构体系.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而研究(探究)型课程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称为探究型课程,高中阶段称为研究型课程. (4)在学科设置上,整体设置了十二年一贯的体系,以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和学习过程的共同特征为依据,建立了八大学习领域,即:语言文学领域(包括语文、外语);数学领域(数学);自然科学领域(包括小学自然、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等学科);社会科学领域(包括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历史、思想政治、中学社会等);技术领域(包括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等);艺术领域(音乐、唱游、美术、艺术等);体育与健身领域(体育与健身);综合实践领域(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 2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 此次新的《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起简称"新课程标准"或"新课标")的诞生,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阶段性重要成果,也是新教材编订的最主要依据.它有着如下的特点: 首先,基本框架清晰. 具体包括五个部分:(1)导言:要求阐明该学科课程的性质定位、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2)课程目标:从"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进行阐述;(3)课程设置:要求说明该学科的设置年级和课时安排;(4)内容与要求: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阐明学生所要达到的基本的、具体的学习要求;(5)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意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障措施,以及教材编写建议等,以尽量减小《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和教学设施间的"落差".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不仅体系完整、脉络清晰且设置周到. 第二,很好地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和思想. 现将新课程标准里"教学内容与要求"的格式(表1a)与老的课程标准的相应格式(表1b)进行比较: 表1a:高中地理"二期课改"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内容 学习水平 活动建议 说明 常规形式 信息技术运用 A,B或C 表1b:高中地理"一期课改"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 要求 技能 要求 知道 理解 掌握 初步 学会 学会 √ √ 可见,新课标的各栏设计以及语言表达处处围绕二期课改的思路进行.比如根据"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的理念,将"要求"改作"学习水平";根据"创新性和多项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活动建议",指引教师学生开展拓展型、研究型的课程和实践活动.还特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单列出来,显示出新课标对二期课改所要强调的"课程的现代性、科学性"的理解十分透彻. 正是在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国际教材课程改革的大潮以及二期课改的推进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课程标准得以诞生,而对应的上海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以下起简称 "新教材")也进入了试用阶段.我校今年也已步入探索阶段的第二年,将新、老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对比,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新教材的内容;更能使其进一步禅悟二期课改的思想,更好地体现二期课改的特色于课堂中. 3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新教材的特点 从新教材的整体来看,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结构体系",二是"课文系统",三是"图象系统",四是"活动系统".而要达到地理教材表述的最优化就必须要对教材这几大系统体系作通盘规划,使之很好地结合,形成有机整体.这样编订的教材,才能保证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智能培养等几个方面的要求都得到很好的落实. 3.1 结构体系 首先,全教材的结构体系如下图(图1)所示. 图1 可见,教材的结构以"人地关系"和"现代地理科学技术"作为主轴贯穿所有知识点.并采取了"总—分—总"的编排方式,即以"环境"为总线,分别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最后再总体提出全球的环境问题并倡导"可持续发展". 其次,将新、老教材的目录对比(详见附录1)列表如下:(注:"老教材"是指1997年华师大版《高级中学课本 地理》,即上海市一期课改的配套教材,下同) 老教材《高中地理》(上册)新教材《高中地理》(上册)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第二篇 自然环境 第三节 大气圈 主题一 大气圈 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布 专题9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1. 大气的组成 1.???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2.??? 对流层 3.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 3. 臭氧洞 4. 太阳辐射强度 5. 世界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 二 大气的运动 专题10 行星风系 1. 气压的变化与大气运动 1. 气压与风 2. 行星风系 2.?? 季风 3. 季风环流 3.??? 台风 专题11 季风 1.季风的成因 2.季风与农业 三 天气与天气过程(选学)专题12 寒潮、梅雨与台风 1. 气团和锋面 1. 东南沿海的台风 2. 副热带高压 2. 上海的寒潮 3. 梅雨 3. 江淮的梅雨 4. 热带气旋 专题13 人类活动与气候 1.温室效应 研究与探讨: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2. 城市热岛与雨岛 综合实践活动:气象观测与物候调查 由列表比较可以看到,新教材改变了过去老教材的一章一节这么冗长且过于严谨的结构(参图2a),取而代之的是如下的新型体系:"篇----主题---专题---问题(知识点)"(参图2b). (图2 a) (图2 b) 这样的新体系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十至十二年级基础型教学内容不强调章节体系,规定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相吻合. 综观全教材这样的结构体系,以现代公民必需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变学科知识体系为专题式教学体系.同时它也符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它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教材的编订原则. 3.2 课文系统 教材中的课文是以文字符号(包括数字)的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好的文字表述可以通过引证、推理、比喻、举例等途径深刻地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和相互联系. 首先,从新教材的每个专题或问题(知识点)的标题来看,假如细细推敲和品位一下,会发现这么一个特点:空洞、泛泛的"大"标题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特征式和专题式的标题.如"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这个专题名称,形象地把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功能突现出来,相比老教材该部分纯粹一个笼统的"大气圈"的题目,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其他还有许多例子,如"浩瀚的宇宙"、"RS——太空里的眼睛"、"地球的伙伴——月球"、"不平衡的国际贸易"等都有一个体现特色的形容词做修饰,学生通过标题即可马上了解到该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再如"只有一个地球"专题,在介绍地球的同时,也在宣传这个"唯一",呼吁大家爱护我们的家园,而"南极洲——全人类共同的财产"、"珍贵的淡水资源"等标题的起名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从课文的正文内容来看,选材典型、贴近生活,知识量适当,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动活泼,选材上注重体现人地关系以及地理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科学性.用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去除了大量烦琐的、理论化的叙述,改为许多细致而又生活化、拟人化的描述,如专题9中的这么几句话:"大气圈是地球母亲坚厚的'防弹衣'"、"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遮阳伞'"、"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等;还注意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实际,如"上海地铁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建成后,沿线地价迅速攀升,在地铁站附近,商业用地激增,房地产开发活跃,形成大片高级住宅区."这些特点都贴近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便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自学,符合了教材编写的"可读性和可教性原则". 在正文中出现了不少的英语词汇,主要表现在许多科学术语旁都有相应的英文注释.如:"季风 (the monsoon)"、"城市化 (urbanization)"等.这在原来中学教材中不多见,而在这套教材中体现了英语从专门的课堂引入其它学科的思想,旨在让学生不仅仅在英语课堂上、同时也在其他课上学习英语,从而给学生多一些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如果教师能够将双语教学引入课堂,适当地运用英语的科学术语,将对学生掌握英语将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同时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加强外语教育"、"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除了正文以外,每个专题内都设有大量的"专栏",用蓝色背景框单列出来加以区别,共计118个.与老教材起着类似作用的"阅读材料"相比,不仅在数量增加了许多,还体现了"案例式教学"的编排思路.同时,它被安排在教材的不同位置,也体现着不同的作用: 1.出现在专题开头,作为 "先行组织者"的形式出现,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材料之前呈现的引导性、相关性的材料.一般来说,呈现"先行组织者"后接着呈现相应的地理学习内容,有助于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如专栏"橡胶种植北移"、"浦东国际机场选址"引出专题1"现代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专栏"森林火灾遥感监测"引出RS应用专题;"海岛小国的空间危机"引出专题"人类活动与气候"等. 2.作为辅助、扩展性阅读材料出现在相关知识点后,可用于学生自己课后阅读自学,教师也可以在课上进行适当点拨.它的内容包括:对正文的案例实证、实例,如"地热与日本温泉"、"上海——水质型缺水城市"、"人口重压下的孟加拉国"等;与课文相关的补充扩展型内容、知识点以及学科前沿的进展介绍,如"酸雨"、"宇宙大爆炸"、"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南极的臭氧层空洞"、"中心地理论"、"新城市主义"、"杜能圈"等;还有地理学家和相关理论的简介,如"钱学森论地理科学"、"竺可桢"、"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论》"等.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编订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们也可以发现,新教材对专栏案例和材料的选择,有着明显的"本土化、生活化"的取材特点.本土化体现在专栏中与上海有关的内容很多,如"浦东国际机场选址"、"袭击上海的9711号台风"、"寒潮袭击上海"、"上海寒潮最低气温与大风"、"上海---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的中央商务区"、"上海城市地域扩展"、"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城市边缘带与上海大卖场的区位"、"建设中的上海洋山港"、"海派文化"等,共计12个.而对比老教材仅有"浦东外高桥港区"1个阅读材料提到了上海.从前文对上海的发展背景分析我们已经看到,上海是整个中国的龙头城市,完全可以成为教材举例的重点,使得整个教材贴近学生生活的区域特点,以学生熟知的家乡环境为实例,促进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乡土地理整合于普通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另外,全教材大多的案例、实证都是从生活入手,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切入点,展现与生活中的地理有关的材料,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台风、寒潮和梅雨"这一专题的正文前,安排了"专栏:袭击上海的9711号台风",通过该篇新闻报道引出正文,集中他们的注意.同样的例子还有专栏"新兴的物流产业"等. 此外,新教材在内容(知识点)上与老教材相比,有着大量的删改、增补和合并情况.经笔者分析整理,发现虽然修改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大,但整体来看,这样的修改总是围绕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进行的,所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I 与老教材相比删改增补的知识点 增加了"现代地理科学的概念、性质与构成" 说明: 让学生明确学科定位、学科特点,了解学科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从而更有目标地进行学习探索. II 与老教材相比删改增补的知识点 增加了"现代地理信息技术(3S)"、"国际互联网和数字地球"等知识点,同时在技能上要求学生学会用软件模拟星空、模拟地球公转自转等. 说明: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课程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要求制定、学习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展示千姿百态的地理事象、千差万别的地理空间、千变万化的地理演化过程.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促进地理学习的革命,为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地理创造良好的环境." III 与老教材相比删改增补的知识点 "寒潮、梅雨(含锋面、冷暖锋等)"由过去的"选学"改"必修"; 增加"岩石圈"中"土壤"、"地貌"、"矿物"、"人工地貌"等知识点; 许多知识点的详略都进行了调整或合并,如将"陆地水"部分放入"珍贵的淡水资源"专题内一并叙述;"大气垂直分层"专题中也仅仅重点介绍其中的"对流层"和"臭氧洞"; 删去了"地球内部结构"、"褶皱断层"、"向斜背斜"、"海水的盐度和温度"、"地下水"等知识点. 说明: 体现了要构建"关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的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地理课程应反映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可见,像寒潮、梅雨等发生在学生身边十分典型的地理事例,在过去老教材里却只是作为"选学内容".同样,我国地大物博,土地资源、地表形态也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学生平时能接触到的表象,通过教材的描述和教师的讲授能加强他们对这些熟悉事物的理性认识.因此,从生活着手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而相反,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密切的,对学生能力发展、生活经验积累影响不大的,或者说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知识点就应该相应进行合并甚至删去. IV 与老教材相比删改增补的知识点 精简与工业、农业相关的内容,如删去"工农业生产部门"、"世界和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 改"布局"为"区位",并对"区位条件"加以系统阐述. 加强了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地域转移"的阐述. 说明: 老教材第二册的经济地理部分,如讲到工业,先讲工业概况、世界和中国工业发展成就、接着就罗列能源、钢铁、机械、电子、纺织等工业部门的情况和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记忆分布情况、排名等,这样的编排容易误导学生认为经济地理就是罗列社会经济情况的大杂烩,而读地理书就是在读一本"经济年鉴",[4] 缺乏科学性、规律性和趣味性. 而新教材则强化了科学性,改变了罗列"物产+地名"和冗长的理论知识的形象.引入了"区位"、"产业调整"等现代地理学理论,重机理、淡化描述,从而变知识堆砌为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向学生展现了地理学科的理性魅力. V 与老教材相比删改增补的知识点 删去"自然资源"大章,精简"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在相应圈层的主题中增加"人类活动与气候"、"人类活动与岩石圈"、"珍贵的淡水资源"、"海洋石油、空间资源开发"、"季风与农业"等专题内容. 说明: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对相关内容进行精简整合,这符合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做到了教材编订的"地理性原则".地理环境是个整体,人们认识地理环境也是整体的、综合的.而老教材在这方面的处理上,虽然注重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并单列一章,但可以发现许多都是理论的堆砌,不乏"长篇大论".且整个教材搞了三个轮回(参图3b):第一,圈层,即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第二,各圈层的资源;第三,各圈层灾害和污染、人地关系综述.这些轮回相互脱节又彼此重复,今天学了这个,明天又讲了那个,学生很难对其整体性加以系统学习和把握,离真正的做到"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贯穿作用"还有很大距离.而新教材这么处理,在学生学习某一圈层的同时,马上联系到人类活动与该圈层的关系,并分析思考人类对该圈层的利用和破坏,最后再用"第五篇《全球环境与发展》"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参图3a).这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过程,也符合了地理学科综合性、整体性的特征. (图3 a) (图3 b) VI 与老教材相比删改增补的知识点 增加了"地域文化"、"地缘政治"、"自然保护区"等知识点 说明: 首先,新课程标准提出:"加强课程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即要加强各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科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上述知识点都是跨学科的知识点. 第二,也注重了人文地理的教学,将人文地理中的一些素材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认识. VII 与老教材相比删改增补的知识点 增加了"温室效应"、"城市热岛与雨岛"、"黄河断流"、"南水北调"、"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海洋石油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开发"、"荒漠化问题"、"人口容量"、"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位"、"城市轨道交通"等知识点. 说明: 可以发现以上所列的新增补的知识点都是学科前沿知识领域或者一些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将这些知识点补充入教材并加以系统分析阐述,很好地体现了教材编订的"现代性原则". 3.3 图象系统 地理图象可以简明扼要地表达地理分布及其复杂的空间关系,有着鲜明、直观、生动的特点.实践证明,教材若合理综合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的效果,比仅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手段要好. 从形式上看,新编地理教材采用了全彩色印刷,图像丰富,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 ①在课本的封面、封底及扉页上,都布局了引人入胜的彩图,同时也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大量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景观图、地图、素描图、示意图、模型图、剖面图、统计图、组合图、漫画以及航空卫片等.这从各方面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如"为什么上海地区的水稻土壤比自然土壤颜色深?"、"台风对人类生活就没有好的一面吗?试提出你的看法"、"看下面的漫画,根据其揭示的问题,写出主题词并解释该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同时题目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结合自身感受,谈谈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改变"等. ②组织辩论、讨论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注重了学生的活动过程,而不限定结果:有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观点的,如"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如何解决我国民工潮问题?"、"中国应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等;也有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发散型思维的活动,如"太空畅想"以及"能填海造一个'渤海省'吗"这类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要求他们进行发散性、创设性的探索. ③动手操作和野外实践、调查活动.如"星空、月相观察"、"气象观测和物候调查"、"郊区环境调查"、"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调查"等.地理学是一个开发性和实践性强的学科,这些活动引导教师和学生积极走出课堂,将地理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 ④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或者撰写小论文的活动.如"查阅近五年各年的梅雨天气资料,分析梅雨发生的时间及气温、降水、湿度、日照、风等天气状况"、"查阅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资料,撰写小论文《长江洪水的警示》"等. 第二,活动现代感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许多活动的内容都围绕了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让学生加入学术争鸣,或与热点问题关联密切,如"南水北调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你认为在进行南水北调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1世纪究竟是文明冲突的世纪还是文明对话的世纪?"、"湿地环境效应研究"等.活动的形式也注重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如在"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的讨论中引用了BBS讨论的帖子,而许多要求学生搜索资料的活动都加了一句"请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用软件模拟寒潮移动的路径"、"演示GIS软件"等活动都体现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全教材的各角落. 第三,从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着手,强调自主、拓展型学习,在学习了课本知识后,自学探索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得出结论.如有这么个活动:通过资料分析对比纬度相似的哈尔滨与巴黎的气候特点,从而比较温带大陆东西岸气候差异,并分析原因.这样的思考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气环流"和"季风"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罗列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纬度相同,气候还有差异?气候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去迁移所学的知识,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得出一个教材上并没有系统总结的知识点.因此,这样的设计达到了对学生探究型学习能力和概括、迁移能力培养的目的.类似的活动内容还有很多,如"读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图和以下图表,概括分析影响上海的寒潮路径和时空分布特征"、"阅读宝钢区位图,分析评价宝山钢铁公司的区位条件"等. 4 小结 新教材无论从教材结构到教材内容组织,还是教材的表达形式,均努力做到渗透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思想.与老教材相比,整个教材更贴近学生生活,与时俱进,在各类活动的设计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有独到之处.所以说新教材大体上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编订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新教材,并能主动创新,就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的人才. 附录1:新、老教材的目录和相对应知识点对照 注: "老教材"是指1997年华师大版《高级中学课本 地理》,即上海市一期课改的配套教材. "新教材"是指2004版上海师大版《高级中学课本 地理》,即上海市二期课改的配套教材. 老教材《高中地理》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篇 走进现代地理科学 专题1现代地理科学与社会发展 为什么要学习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的视角 地理科学的性质与构成 专题2现代地理信息技术 RS——太空里的眼睛 GIS——地理科学的第三代语言 GPS——测量的革命 第一章 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二篇 宇宙环境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 天体 天体系统 太阳与太阳系 太阳——地球能量的源泉 太阳外部结构 太阳系的组成 九大行星与卫星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体的天体 专题3浩瀚的宇宙 宇宙 天体系统 专题4我们的太阳系 太阳系 太阳 专题5只有一个地球 1.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月球 月球概况 月球对地球的意义 专题6地球的伙伴——月球 月球 月相 月球与潮汐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专题7地球自转与时间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速度 地方时 地球自转偏向力 专题8地球公转与季节 地球的公转 季节的形成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第三篇 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壳 地幔 地核 岩石圈与地壳的变动 一、岩石的物质组成 地壳的化学元素 岩石类型 主要矿物和岩石的观察与识别(选学) 二、地壳的变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 褶皱 断层 火山 地震 三、地壳变动的原因 大陆漂移学说(选学) 板块构造学说 专题14岩石圈的物质构成 岩石 矿物 专题15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地震与火山 专题16地貌 河流地貌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等高线与地形图 专题17人类与岩石圈 人工地貌过程 土壤侵蚀 土壤盐渍化 上海地面下沉 大气圈 一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布 大气的组成 大气的垂直分层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强度 5. 世界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 专题9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对流层 臭氧层 二 大气的运动 1. 气压的变化与大气运动 2. 行星风系 3. 季风环流 专题10行星风系 气压与风 大气环流 行星风系与气候 专题11.季风 季风的成因 季风与农业 三 天气与天气过程(选学) 气团和锋面 副热带高压 梅雨 热带气旋 专题12台风、寒潮和梅雨 东南沿海的台风 上海的寒潮 江淮的梅雨 专题13人类活动与气候 温室效应 研究与探讨: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城市热岛与雨岛 综合实践活动:气象观测与物候调查 水圈 一、水循环与水平衡 水循环 水平衡(选学) 二、海洋水 海水的盐度 海水的温度 洋流 密度流与补偿流 阅读材料:厄尔尼诺现象 三、陆地水 河水补给与径流变化 地下水 专题18水循环 水圈的构成 水循环过程 专题19珍贵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水资源危机 黄河断流 南水北调 专题20海洋 洋流 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研究与探讨:能填海造一个"渤海省"吗? 生物圈与土壤圈 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平衡 土壤(选学) 土壤肥力与土壤物质构成(选学) 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选学) 土壤剖面(选学)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域差异性 世界陆地自然带 二、地理环境的演化 地理环境发展简史 环境演化的不可逆性 第三章 自然资源 概述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资源问题 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及其意义 光照资源 热量资源 我国的热量带(选学) 水分资源 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水资源 水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四节 土地资源 土地及其分类 土地资源的分布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生物资源 森林资源 草场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选学) 自然保护区(选学) 矿产资源 矿产及矿床的成因分类 矿产资源的分类及分布 几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能源及其分类 主要的能源资源 合理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 海洋资源(选学) 海洋资源及其开发特点 海洋生物资源 海底矿产资源 海水化学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专题22荒漠化 荒漠化问题 荒漠化防治 研究与探讨:东水西调的可行性分析 专题19珍贵的淡水资源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水资源危机 黄河断流 南水北调 专题21地球之肺——森林 森林的环境效应 研究与探讨:湿地环境效应 森林资源的分布 专题23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结构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郊区环境调查表 专题20海洋 海洋石油资源开发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研究与探讨:能填海造一个"渤海省"吗? 第四章 人类的经济活动 第四篇 人文环境 概述 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产业部门分类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专题32产业结构及其地域转移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转移 农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一、农业概述 农业生产的特点 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主要因素 二、种植业和畜牧业 粮食作物 粮食问题 经济作物 畜牧业 三、世界和我国农业的发展 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选学) 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 我国农业生产的成就和发展 四、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水田农业 传统旱作农业 粗放畜牧业 地中海型农业 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 农业的发展趋向(选学) 专题28农业趣味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条件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城郊农业 生态农业 工业生产及其地域类型 一、工业概述 工业的部门分类 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二、主要工业部门 能源工业 钢铁工业 机械工业(选学) 化学工业(选学) 电子工业(选学) 纺织工业(选学) 三、世界和中国工业的发展(选学) 世界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工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新中国工业建设的成就和发展前景 四、工业地域体系和类型 工业点或工业小区 工业区 工业地带 专题29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带 工业区位条件 世界主要工业地带 高新技术产业区位 交通运输和国际贸易 一、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海洋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邮电通信业(选学) 二、国际贸易 发展国际贸易的意义 影响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 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 国际贸易市场的分布(选学) 出口加工区和经济特区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专题31交通运输与信息通讯 现代交通运输业 国际海洋运输 城市轨道交通 国际互联网与数字地球 研究和探讨:城市电车与环保建设 专题30商业区位与国际贸易 商业区位条件 城市商业中心的等级体系 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地域文化与地缘政治 专题33地域文化 文化与环境 民族与文化 文化整和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世界文化圈 研究与探讨:21世纪究竟是文明冲突的世纪还是文明对话的世纪? 专题34地缘政治 综合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 海洋权益 南极洲——全人类共同的财产 研究与探讨:世界文化中心的转移 综合实践活动:城市土地利用综合调查 第五章 人口和城市 人口与环境 人口发展和人口问题 一、世界人口的发展 世界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人口的发展 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五个阶段(选学) 世界人口发展前景 二、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专题24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压力 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 人口的分布、迁移和流动 一、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二、人口的迁移和流动(选学)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专题25人口分布与人口移动 世界人口稠密地区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研究与探讨:如何解决我国的民工潮问题?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的特征和形成发展 城市特征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二、城市分类和职能分区 城市的分类 城市内部职能分区 城市的地区结构(选学) 三、城市化和城市化中的问题 城市化的特点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化中的问题 解决城市问题的途径 专题26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的基本特征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扩展 城市功能分区 专题27城市化过程 世界城市化过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问题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研究与探讨:中国应该走怎样的城市化道路? 第六章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 全球环境与发展 概述 地理环境的含义 人地关系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地关系的唯一道路 专题35全球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 环境退化 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 自然灾害特性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的水旱灾害及其防治 黄淮海平原的治理 长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 我国的风沙和台风灾害及防护林的营造 我国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工作 我国的荒漠、荒漠化土地及其治理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区划 减灾及减灾对策 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环境污染的防治 国土开发整治 一、概述 国土开发整治的含义及内容 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 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国土开发整治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二、我国国土开发整治总体布局(选学) 梯度开发 点轴开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我国当前的重点开发区 重点开发区的类型 京津唐地区 沪宁杭地区 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地区 海南岛地区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选学) 攀西——六盘水地区(选学) 实践与应用——3小区域地理调查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地理新教材培训心得  新教材省级培训地理  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大题答题技巧  学习高中地理的好方法  高中地理什么练习册好  中国地理高中大题  高中地理经典大题  高中地理大洲和大洋  高中地理会考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