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2009年中考试卷 > 江苏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
  • 江苏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

    免费下载 下载该文档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2014-09-15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1
    江苏省2009年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专题 南京市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一16题.(16分)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 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 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 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 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2.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3分) 13.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2分) 记忆: 稀奇: 14.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5分) (1)赏析句子.(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15.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3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 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 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段 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16分) 12.(3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每点1分,意对即可) 13.(2分)记忆:贫穷年代的甜(或: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 景). 稀奇: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每点1分,意对即可) 14.(5分)(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3分,手法1分,表达 效果2分.意对即可) (2)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 乐.(2分,"赞美老人"1分,"赞美"的内容要答出"给别人带来甜"的意思,1分.意对即 可) 15.(3分)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比喻 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6.(3分)C 常州市 (三)阅读《锄柄上的眼睛》一文,回答12~16题.(共14分)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的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的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我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 .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选自《神笔阅读与作文》,作者王清铭) 12.选出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2分) 】 A.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人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 B.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家生活景象,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我"对农家生活的反感和否定. C.第③小节,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我"成长就要历经磨炼,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 D.文章表面写人,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13.第②小节划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2分) 14.联系上下文,为第⑤小节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3分) 15. 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3分)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⑴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⑵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⑶ 16.某班开展了以"我说成长的'眼睛'"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此主题谈谈自己的认识.(4分) 材料一:据报载,问题青少年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不少青少年因家境的贫穷、学业的负担、青春的困惑、灾难的打击、师长的不理解等,或抑郁寡欢,或自暴自弃,或混迹于三教九流,甚至暴力犯罪. 材料二:土家姑娘谭之平,16岁时母亲病亡,父亲重病,房屋坍塌,妹妹年幼.她收起医学中专录取通知书,担起"当家人":19岁打工,经营小超市;22岁读医学中专;24岁读医学大专;25岁当"学生餐厅老板"并发起成立"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2008年,她获得了 "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的荣誉称号. (三)(共14分) 12.A (共2分.B项中"我"对农家生活并不反感与否定.C项中祖母讲的道理不能用这两句诗来表达.D项完全说反了,应该是以树写人) 13.表明父母认为孩子还需要经受磨炼才能成人.(共2分.依据表述按0、1、2给分.意对即可) 14. 参考示例:暴风雨要摧毁它,但它没有折断,而是顽强地生存下来,树干的伤痕愈合后,它变得更加刚强.(共3分.写出木节的形成得2分,表达形象通畅再得1分.只写抗击暴风雨的扣1分) 15.(共3分.每处1分,意对即可.表达有欠缺的,可以3处综合判1~2分)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经过抗争和磨难,才能看穿苦难和贫穷.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乡村生活使我坚韧并将陪伴我的一生. 16.没有统一答案.示例:成长路上应与"眼睛"为友,不幸、困境与灾难会给我们的心灵造成伤痕,但如果我们能像农人和谭之平一样从茧子的形成和战胜困境的经历中找到人生的"眼睛",在伤痕中崛起,用不幸和困苦来砥砺自己,成就自己坚韧的性格,我们的成长之路将会更加坚实.(共4分.观点明确、符合题意且不脱离文章主旨,2分.能结合文章主题与材料分析阐述,2分) 连云港市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第19—23题.(18分) 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0、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21、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22、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2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五) 19、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0、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21、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22、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3、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苏州市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湿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二) 如果遇到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普利什文《林中小溪》) 13.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3分) 14.泉水为什么能让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写鼎湖山"年轻"对写泉水有什么作用?(2分) 15.揣摩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13.鼎湖山的泉水声悦耳、欢快、清亮,林中的小溪声兴奋、自信、充满力量.两段文字都采用了拟人手法.如(一)中的"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二)中的"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都运用了这种写法. 14.①山泉孕育生机,滋润万物,使鼎湖山受到了感染,山仿佛年轻了.②作者写山的年轻是为了衬托出水的生机.(或侧面写泉水的生机) 15.①示弱、诉怨、绝望,这些都是人类的情感,水是没有的.②水有的是冲破一切障碍的力量,有一定能到达"自由的水域"的自信.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5期.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9.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4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故乡》) 20.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2分) 21.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分) 22.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23.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2分)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味.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24.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2分) 19.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闰土的生活日益窘困,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木;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 20.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村里人称少女"小人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称她为"小妖精"是人家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之情.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21.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②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③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 22.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23.D 24.本题为开放题,应尽可能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扬州市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21分) 那一扇门 周海亮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被一次次放出来.某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a).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少年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面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他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吸两口清新空气,看两眼空中的飞鸟——他还是少年.人们一见着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他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脚尖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到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眼睛和耳朵."您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b).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伸手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反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c)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仍然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说,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摘自2009年3月10日《青年博览》) 20.文中划波浪线的a、b、c三句写阳光变化,其实是在暗示少年心理变化,请你选用4个字的词语分别概述少年当时的心理状态.(4分) 阳光 a句 b句 C句 心理 21.从内容上看,"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5分) 22.题目中的"门",可以理解成哪些门?联系全文,分别简要说明.(6分) 23.探究: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少年",有人认为是"老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内容说说理由.(6分) 20.a、孤独苦闷(绝望自卑);b、萌生希望(看到希望);c、重拾信心(重启心门) 21.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少年的提防和厌恶;用邻居对少年的态度反衬老人对少年的信任和帮助. 22.实指的"门": ①少年的家门:少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门; ②老人的家门:老人有意为少年未锁的那扇门. 虚指的门: ①少年的心门:少年因为自卑,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别人交往;或者:少年在老人的引导激励下,终于重启心门,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②人们的信任之门:别人厌恶他、防范他,不再信任他,对他关起一扇门.或者:老人主动接近他,与他交往,巧妙为他打开的一扇信任之门、自信之门. 23.(1)主人公是"少年".小说以"少年"的心理历程为线索,叙写了他痛改前非,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表达了只要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勇敢地推开"那扇门",就能走向光明的主题,所以主人公是"少年". (2)主人公是"老人".因为在别人远离、防范少年时,老人却主动接近他并给他信任;老人用智慧保护了少年的尊严,巧妙地重塑少年的自信.老人对少年的教育体现了他的智慧,所以"老人"是主人公. (3)"少年"和"老人"都是主人公.没有少年的改过自新,没有老人的巧妙引导,就没有这个故事,"那扇门"是老人和少年合力打开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他俩. 无锡市 (五)挖野菜单占生(1)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一切能吃的东西都是希缺的. (2)在今天孩子们的作文里,我看到过不少"挖野菜"的文章.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的"挖野菜"可谓是"苦大仇深".今天孩子们的"挖野菜"是为了"玩儿",是为了感受田野、了解自然,是为了释放童心童趣;而我们那时的"挖野菜"那可是为了活命.今天孩子们挖野菜只是在花儿样随父母郊游时玩儿一会儿而已,那时孩子们挖野菜可是天天挖,挖不到野菜回到家里要挨打.地里地野菜少,挖野菜的人多,挖不到野菜是常有的事,挨打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没有挨过打的人我想没有几个.在这些挨着打长大的人里面,因挖野菜而挨打的肯定不在少数.我把我小时候因挖野菜挖得少而挨打的事说给我的研究生听,他们都说我是在编故事,不——信!妻也不让我给孩子讲我过去的这点破事儿,怕小孩子不懂事一不留神向爷爷奶奶问及这些事时触动老人家心中的痛伤心.其实,我总记着这些破事儿,并不是因为挖不到野菜回家挨打给我心里留下了什么不可磨灭的阴影.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当时的挨打都是应该的.那时,打在身上的痛早已忘记,留在心上的痛更是没有影儿的事.我知道那时的没有野菜对一家人来说是要命的事.大人的"打"不是心狠,不是残酷,而是没有办法,是为了活命.而让我心中一直不安的"打"事,是我的因为和当时的小朋友争挖一棵野菜打架的事. (3)他叫缸. (4)和我同岁. (5)是我当时的好朋友. (6)那天,我们一起擓着蓝子去挖野菜.我记得那天天的样子,我记得那天风的样子,我也记得那天缸的样子.天是阴的,风是阴的,缸象一个叫化子,头发似冬天的枯草.我们一路都没有说话.到了地里到处瞅野菜时也没有谁说话.可当我们同时瞅到一棵野菜时,我俩几乎同时吼出: (7)"我先看到的!" (8)我俩同时向那棵野菜扑去. (9)那棵野菜立刻被四只手撕得粉碎. (10)我和缸立刻变成了仇人. (11)我们立刻扭打在一起. (12)谁也没有气力把谁打倒.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俩都是自己躺倒在地上,哭了.后来我俩再见面时就不搭腔了.后来缸到外地讨饭去了.后来缸讨饭过活长大回来时,已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已是一名神圣的人民民办教师.那天我们见了面,谁都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但是,谁都不好意思先与对方打招呼,可又都不好意思地向对方笑笑,就这么过去了.后来我上了大学,缸在家娶妻生儿育女种田地.我大学毕业那年,趁回家探望长期在老家受苦受累的慈母的机会,掂了一瓶酒去到缸家里,缸正端着一盆水朝院子里的菜畦走.看见我掂着酒站在他家门口,他把水盆放在院当央,笑笑,没有说话,静静走到我身边,拉住我的手,把我扯到堂屋里,用衣袖擦了擦凳子,把我让到上手位儿坐下,然后打雷一样朝他老婆喊:孩儿娘,炒几个菜! (13)我和缸喝了不少酒,说了一大片一大片的话,谁也没有说起当年打架的事.天黑了,我们的话还没有说完.缸的妻过来给我们掌上灯.凑着灯影,我看见缸的妻的脸上挂着的泪痕,亮亮的. 18.第(2)自然段中写到孩子们挖野菜的文章"大多写得生动活泼,童心灿烂,无忧无虑,阳光四溢",但我那时挖野菜却是"苦大仇深" ,这样对比着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9.挨打总是痛苦的,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却说是"应该的",你如何理解?(3分) 答: 20.第(8)(9)自然段的细节描写有何好处?(3分) 答: 21.缸的妻为什么哭了?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8、(4分) (1)既写出作者挖野菜度日的苦难(1分),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艰苦(1分),也写出今天孩子生活的幸福(1分). (2)使文章主题表达更深刻(有思想的深度)(1分). 19、(3分) (1)挖野菜关系到全家人的活命,父母打孩子也是出于无奈.(1分) (2)反映作者对父母的理解.(1分) (3)体现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理解.(1分) 20、(3分)形象地写出野菜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1分)反映那个时代生活的辛酸和艰难(1分)突出挖野菜画面的感人力量,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1分). 21、(4分) (1)感动于我们从小在一起生活的友谊.(1分) (2)感动于人性的美好.(1分) (3)妻也是同时代人,不禁回忆起过去的艰苦生活,难免伤感.(2分) 徐州市 (--)阅读《我的母亲》中的节选部分,完成第l2到第l4题.(6分) 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②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 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12以上两段文字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我"的母亲的?(2分) 答: 13母亲为什么"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2分) 答: 14.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一细节描写中包含了"我"对母亲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29分) (一)(6分) 12.(2分,两个方面各1分)"严格的管束和深沉的爱护."或"教之严,爱之慈." 13. (2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答"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给1分. 14.(2分)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怀念、爱戴、感激和敬爱之情. 盐城市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20分) 彩蝶树 秦牧
  • 下载地址 (推荐使用迅雷下载地址,速度快,支持断点续传)
  • 免费下载 DOC格式下载
  • 您可能感兴趣的
  • 2014年江苏省中考试卷  2013年江苏中考试卷  2009年数学中考试卷  杭州市2009年中考试卷  贵港2009年中考试卷  2009年黔西南中考试卷  江苏中考试卷  2014江苏中考试卷  江苏淮安中考试卷  江苏地生中考试卷